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2 09:2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所有制结构改革
职权划分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增强
企业
活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发展中的困境
1978年,农村的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国有企业,仍是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农民平均收入是74.7元,很多农民生活水平还不如50年代。邓小平感慨说:“我们国家是太穷了!”
1976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吃大锅饭,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蛤蟆。这样,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人家,几乎每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推广:
1983年,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 40731万吨,比 1978 年增长了 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 33.6%。这 6 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从 1957年到 1978年,共21年增长的粮食。
— —摘自杨继绳《邓小平时代》
意义: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
意义:
②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③ 人民公社化 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 土地公有制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平均主义
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停滞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调动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
所学小结
① 土地改革 农民私有 ② 农业合作社 集体公有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吃“大锅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在这种制度下,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工人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整个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
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增添这样的降温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的报批。当时需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 —某报纸1956年报道
①平均分配,导致职工积极性不高
②政企不分,企业没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改 革 前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改 革 后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计划
经济
市场
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
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所有制结构改革
职权划分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增强
企业
活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