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画杨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2、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的意思。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难点: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带了一样东西,想看吗?
出示杨桃课件。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出示杨桃资料,初步了解杨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字情况
2、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图画课上,我把————,结果同学们都————。老师告诉我们——————。
(四)细读感悟
师: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这些内容为什么上课一起画杨桃,“我”却和别人画出了不同的样子?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么样?
1、出示课文段落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老师在审视了我的画之后,发现我画的很准确,但同学们却都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
(1)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堆杨桃随意堆放到你面前,他们会呈现出多少形状呢?
2、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他是怎么做的?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3、读一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老师的话,它和第一段爸爸的话有什么联系吗?(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出示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他们的话,是这样的相似.
4、小组讨论:从“画杨桃”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不同事物不同角度不同结果)看问题或者做事情要实事求是。5、再读课文五、联系生活,想像拓展。美术课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以及我们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课后画一画棱角分明的水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把你看到的画下来。
板书:画杨桃父亲-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实事求是 老师-是什么样,画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