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本课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等。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议论文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以及对比、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习对比、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难点: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来,整齐响亮地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看到“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也许有的同学并不陌生,说说看,你在什么地方听到或看到过这五个字。(指答)
小结:“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究竟有什么魔力,会出现在各地的政府部门,会记在那么多人的心间,喊在那么多解放军战士的嘴里呢?那么,到底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呢?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了解体裁,掌握学法
1.介绍写作背景
师:这篇文章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一名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时,发表的一篇演讲。
介绍议论文: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而且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同学们一定要用心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议论文)议论文都会有一个中心论点,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就在第一段里,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了解观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交流,理解句子(1)出示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找出重点的词语,理解“完全”“彻底”(3)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4)朗读感悟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那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毛主席又讲了哪些问题呢?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一个方法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个方法找一找课文第2、3、4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指答并随机板书:死的意义;不怕批评;互相帮助)
过渡: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这三段里毛主席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说说看(指答)7.总结: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生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检查好的,改正错的就是——(生接——为人民服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是——(生接——为人民服务)。
学习“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2.学生自由读,交流: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指名读这个句子,了解词语意思:固,本来。或,有的。于,比。(3)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4)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指答)(5)交流课外积累的名言(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出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的是什么呢?(死)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指答)
小结: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呀,比出了——善恶,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证明的好办法——对比。
3.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你们知道张思德是谁吗?(师补充介绍)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用大家都知道的张思德的事迹。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
总结:这一段很有特点,主席先总的说......接着引用说......然后对比说......最后举例说......让我们闭上眼睛,轻声按这样的顺序试着说一说这一段。
举一反三,畅写感言
师导: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今天读来,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让你心动呢?联系你的生活,也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2.举个例子吧,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句子的第一句话。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指答),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只要你用心地、认真地读课文,你一定会写出深刻的,精彩的体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