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二首-《池上》
【教材分析】:
《池上》是2016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围绕“夏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另一首古诗《小池》、童话《荷叶圆圆》《要下雨了》,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夏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课文编排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儿童诵读和积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内容在第3篇课文《要下雨了》中结合泡泡的提示点名要求。因此,教学中需要在《古诗两首》中进行适当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古诗《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这首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全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并吟诵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撑、采”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诵诗句,入氛围: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我们读书习字之余,可以做许多快
乐的事情: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秋夜里,我们和小伙伴一起捉蟋蟀——叶绍翁在《夜书所见》中这样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千里冰封、银光素裹的冬季,冰雪为我们的玩耍提供了各种想象空间——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让人忍俊不禁:“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一转眼,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放学了,我们一起去放风筝——《村居》中高鼎是这样描述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片片纸鸢在空中悠然划过,带来了蝉声阵阵、荷叶满池的夏日,戴一顶斗笠,执一根鱼竿,我们去钓鱼——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写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设计意图:通过四季中充满童趣的诗句诵读,既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诗的状态,又能激发学生积累诗的兴趣和习惯。】
二、识图文,认生字:
(一)识图(出示《池上》图片)
1.炎热的夏日,到池塘上嬉戏该是多么惬意啊!请认真观察图片,说说谁在干什么?(一个小孩在划船)
2.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板贴),古诗的用词更精炼准确,一个小孩儿我们可以称他为“小娃”(板贴,齐读两遍)。
3.小娃在干什么呢?(划船)用船桨叫划船,像小娃这样用一根竹竿撑住河底使船前进,我们就应该称之为“撑”(板贴,齐读两遍)。
4.图上这种轻便的小船,也有更精准的名字“小艇”(板贴,齐读两遍)。原来这幅图描写的是“小娃撑小艇”啊!(师生齐读)
5.请再仔细观察图片,小娃的小艇上,有什么?(莲蓬)白的肉。我们称之为——白莲子。(板贴,齐读两遍)。白莲子皮薄肉厚、清香甜润,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煮粥熬汤。
6.这幅小娃采莲图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唐朝写诗最多的那位诗人——白居易。他的诗歌通俗易懂,人们称他“诗王”。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娃,随即吟诵到“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再定睛一看,他不禁哈哈大笑,接着吟诵到“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池上》。
【设计意图:本诗的景物生动形象,内容浅显易懂,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疏通古诗大意,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识文
1.听音频朗读全诗。(课件出示全诗)多么有意思的一首诗啊,我们一起跟着录音小声读读吧。
2.自己读读这首诗吧,注意圈出的生字,还有标出的后鼻音。(课件标出)(学生自己读,在诗中圈出生字)
3.指名读,读准字音。
4.你的朗读不仅准确响亮,还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韵味。如果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在这些停顿处(课件标出停顿)拖长声音,就能把诗读得更有韵味,谁想试试?(指名读、分排读、分列、分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音频范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分层次的朗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全面了解古诗内容。】
(三)识字这清脆明亮、韵味十足的朗读真让人陶醉,不知道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认识了没有呢?
1.出示诗句——隐藏其他字——拼读生字,并组词。
2.出示四个生字组词课件,指名领读积累。
3.让生字宝宝回到诗文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构字规律识记字形,结合课后练习通过组词、拓展词语来复习巩固生字,体现了《课标》“多认少写”的建议。同时,在这个环节安排“开火车”朗读积累词语,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避免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
(四)识词
1.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今天的4个生字宝宝刚好组成两个词语“踪迹”、“浮萍”(板贴)齐读词语两遍。(1)出示图片,这就是浮萍。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盛夏是浮萍生长最旺盛的时节,整个池塘都漂浮着浮萍,几乎看不到水面。(出示图片)(2)那什么是踪迹呢?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第3幅图片,雪地里的小画家们来了,快来说说什么是谁留下的踪迹吧。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3)出示本课插图,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观察插图,你找到小娃留下的踪迹了吗?)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那段露出了水面的痕迹。
2.天真活泼的小娃,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塘采摘白莲。兴高采烈地采到白莲子,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没想到要隐藏自己的踪迹,得意洋洋地撑着小船回来,根本没注意到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这可真是——齐读全诗。
3.总结识字方法。在池上这首诗中,我们又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识记方法吧。(课件)利用图片、联系生活实际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生活处处有学问,需要时时细留心。让词语宝宝们回到诗中去吧,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在学习诗中“踪迹、浮萍”两个词语的环节,安排了图片识词和已有课文知识识词。】
(五)背诵,能吟唱
1.同桌一起将字卡中的字排列成正确的诗句,指名一对同桌到讲台排列板贴。齐读检查。2.我们加上题目和作者,美美地读一读。
3.孩子们请看,有一些调皮的字宝宝把踪迹藏到荷叶下面了,你能帮他们回家吗?(填空读)又有一些字宝宝藏起来了,还能读吗?(填空读)
4.看图背诵。5.这首诗还能美美地吟唱呢,你听。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字背诵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熟练背诵后的吟诵,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六)赏美景,识美文
师:孩子们,花繁叶茂的夏日,我们在池塘里钓鱼、采莲,尽情嬉戏,如果我们安静下来,还会发现夏日池塘独有的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还有这首,我们下节课将要一起领略的夏日风光——古诗《小池》。
【设计意图:第12课安排有两首古诗,在本课的最后剧透一点儿下节课的内容,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七)常复习,勤预习温故而知新,课后要记得复习《池上》,背诵或者吟诵给爸爸妈妈听。还要预习《小池》,观察插图、尝试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