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将进酒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将进酒
Qiang Jin Jiu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目
录
壹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叁
课文赏析
贰
作者简介
肆
探求诗韵
分
第
壹
部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
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因声求气
1.古汉语四声:平、上(shǎng)、去、入
2.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平声和仄声:
A 平声:阴平,阳平。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B声:上声,声,入声
如:“忍”为上声,“禁”为去声。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入声:汉语调类之一,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平仄
语调的高低变化
(2)升调(↗)
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调明显上扬。表示疑问、反诘、号召、兴奋、惊讶等感情。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1)平调(→)
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调,表示庄严、严肃、悲痛、冷淡、沉重、思索等感情。
语调的高低变化
(3)降调(↘)
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说得低而短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请求沉痛、惭愧等感情。
(4)曲调(↗↘)
句子语势有地--高--低的曲折变化,或者末一二个音节音调曲折并且拖长。疑问句、陈述句可以用曲折调,表示惊讶、意外、讽刺等感情。
韵 脚
韵脚是指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般要相应延长。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基础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诗作的意象、意境、情感 提升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共鸣
我出生于701年,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我生活在盛唐时期,
是继屈原以来的一位浪漫主
义诗人。请问我是?
作者简介
李 白
分
第
贰
部
李白字 ____,号______。现存诗歌900余首。李白善于向屈原等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乐府民歌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他所特有的_________风格,素有____之称。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奔放飘逸
想象丰富
豪迈瑰丽
作者简介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李白
(701年—762年)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725)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奸佞当道
赐金返还
(744)
嵩山与友畅饮做将进酒
(752)
第一次漫游
第二次漫游
人生经历
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游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分
第
叁
部
课文赏析
李白
将进酒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 qiāng ),请、愿之意。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
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
的批判结合起来。
→
酒与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字音
将进酒qiāng 金樽zūn
烹羊pēng 岑夫子cén
馔玉zhuàn 恣zì
欢谑xuè 沽酒gū
斟酌zhuó 千金裘qiú
诵读感悟
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大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
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
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
我为在坐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
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我愿永远沉醉酒中不愿清醒。
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无声,只有那善饮的人才留下美名。
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
主人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
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
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长愁。
你看到了一个 的李白?
快乐
悲伤
桀骜
豪放
潇洒
浪漫
悲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再读 将进酒
悲
欢
但愿长醉不复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悲
欢
愤
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课文赏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论语》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空间
时间
起兴——李白和朋友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流水”意象 ——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改成“黄河之水山上来”吗?
不能,作者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流水”意象 ——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问题研讨: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又想到了什么样的人生?结合诗文简要赏析。
明确:人生和江水一样,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
悲哀的人生,人生苦短,以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仅悲苦。
(李白的悲不同于李煜柔婉的悲,李白的悲——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课文赏析
挑刺:第一小节中有两句破坏了整体连贯性,能否找出来?
这句话能不能放在其他地方呢?你想要放在哪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在渝州谒见李邕[yōng],史称李邕“颇自矜”,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公元 742年,42岁的李白收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认为,自己的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兴奋地写下了这首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得罪权贵,被赐金放还。践行宴上,回望过去如一场梦,梦醒以后,只剩下一地鸡毛、杯盘狼藉。但他没有自怨自艾,更不会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课文赏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人生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问题研讨: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必”和“还”,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有高度自信心
(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
明确: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课文赏析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问题研讨:
(1)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的真心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真心话,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复醒”。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所以才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惚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 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课文赏析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课文赏析
圣贤所指何人?他们寂寞的含义是什么?为何单写曹植?
孔子:在齐鲁二国受冷落
孟子:思想未被国君推行
屈原:遭贵族排挤毁谤
陈王: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还受到兄、侄的妒忌排挤。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问题研讨: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
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乡”的下场。以曹植自况,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主人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常愁。
课文赏析
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
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之深的集中表现。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问题研讨:
(1)作者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2)作者“愁”具体指的是什么?又为何说“万古”?修辞手法?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
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
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
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圣贤寂寞 陈王失意
三愁
万古愁
且为乐
饮酒之乐
朋友之乐
自信之乐
三乐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天生我材必有用
矛
盾
积极入世
消极避世
但愿长醉不复醒
分
第
肆
部
探求诗韵
一、诗歌为劝酒诗,那么李白是怎么劝酒的呢?
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杯莫停
二、诗人劝酒的原因有哪些 ?
人生短暂
及时行乐
人生得意要饮
现在不得意要饮
(一)要饮,要狂饮
(二)劝饮,劝豪饮
富贵不足取
饮酒可留名
(历史)
钱财何言少
饮酒可销愁
(现实)
怀才不遇
借酒浇愁
主旨
将进酒
三、诗歌围绕“酒”而写,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陈王失意
为何而愁
一愁
二愁
三愁
听
HEAR
李白心底的声音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四、 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
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五、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
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
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
归纳总结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
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