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3 00: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炼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8分)
8.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8分)
野 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填空(20分)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分)
(1)总角之宴, ; , 。
(2)长太息以掩涕兮 。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 ,

(4)天朗气清 ,仰观宇宙之大, , ,足以极视听之娱。
(5)其声呜呜然,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6) , ,哀我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7) ,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16分)
窗外的枇杷树
何永飞
在乡下,一棵树是不会被人注意的,更不会对它产生浓厚的感情。但在灰蒙蒙的城市里,一棵树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就好比我窗外的这棵枇杷树。它若长在老家农村,或者我生活在满目葱绿的农村,那它是不会出现在我笔端的。可现在,我对它已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喜爱,而是形成了一种深深的眷恋。也许是它的根扎进了我的心田里,也许是我的心嫁接在了它的枝干上。我觉得,假如没有这棵枇杷树,整座城市肯定会枯萎,虽然它的绿荫没有遮盖整座城市,它的根系没有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但它看似微不足道的绿苗却时时让人看到希望。
打开窗户,枇杷馥郁的芳香就随风而入,扑入鼻孔,直抵心扉,顿然让人神清气爽。它的花期很长,大概一百天左右,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它的骨子里没有吝啬的成分。当酷暑难耐的夏天来临,它不仅给你撑起绿荫巨伞,还给你带来美味甘果。
我的童年、少年都是在鸟鸣声中度过的,那时虽不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也不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但也分明地感觉到了有鸟鸣的日子就是不一样,才活得快活自在。当然,由于自己小不懂事,也有几只可爱的小鸟在自制的弹弓下丧命,永远地关了上歌喉,如今回想起来,心里总感到很自责很懊悔。离开农村,漂泊在城市里,我不知多少次梦回故里聆听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每次梦醒,都发现枕巾上有几道泪痕,因为在钢筋混泥土的楼房间我看不到小鸟的身影,听不到清亮的鸟鸣声。直到我搬来这里,搬来这间陈旧的房子住,与窗外的这棵枇杷树相伴,没有鸟鸣声的那种失落感才得以消散。经常栖落在枇杷树上的是一群不知名的小鸟,大概有十来只,其羽毛色彩缤纷,腹部呈雪白色,背部是天蓝色,两翼下方各点缀着一小块白色。我曾依照它们的结构特征查找过一些关于禽类的书籍,但还是无法准确判定是属于哪一类。它们的鸣叫声清脆不聒耳,有韵律不嘈杂,犹如仙女在欢歌。清晨,我还没睡醒,它们的歌声早就飘落在我的枕边,激活我半凝固的血液,让我带着饱满的精神去面对全新的一天;黄昏,它们又如期把歌声奉献给我,为我洗去全身的疲惫,把城市的喧嚣阻隔在了我生活之外。假如没有这棵枇杷树,就不会有鸟鸣声,我也就不会在物质清贫的寒境里依然过得怡然自得。
雨夜本孤独,雨夜本伤感。但有知己般亲密的枇杷树陪伴在身边,我内心的孤独和伤感也就淡然无存了。夜雨打在枇杷叶上,淅淅沥沥,似乎是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乐章,又似乎在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临窗而望,灯光透射在洁净的枇杷叶上,随着微风吹拂一闪一闪,好不耀眼。在这样诗意盎然的夜晚,可以围炉而坐,温一壶浊酒,右手持蒲扇,左手拿一本史书,与古人促膝而谈;可以沏一杯香茗,怀揣一阙诗词,在或恢宏或幽雅的意境里自由翱翔;可以从匣子里取出挚友曾经写来的书信,把旧情重温;可以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把瑰丽的生活抒写把辉煌的明天描绘。
前两天,小区的公告栏里贴出通告,说要把这里的所以旧房子拆除,盖几座雄伟的大厦。但我真的舍不得窗外的这棵枇杷树分开,说句实话,这么久地跟它相处相伴,我觉得已经很难跟它分出彼此,也许我们都是树,也许我们都是人。还有要盖大厦,占地面积肯定会比住房大,而这棵枇杷树很有可能就会被电锯锯倒,然后其根也会被挖掘机刨出。那时不知这座城市会不会感到一点痛,但现在想想,我的心就开始在滴血了。
10.为什么说“看似微不足道的绿苗却时时让人看到希望”?(4分)
答:
11. 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1)假如没有这棵枇杷树,就不会有鸟鸣声,我也就不会在物质清贫的寒境里依然过得怡然自得。(2分)
答:
(2)雨夜本孤独,雨夜本伤感。但有知己般亲密的枇杷树陪伴在身边,我内心的孤独和伤感也就淡然无存了。(2分)
答:
12. “我的心就开始在滴血了”这样的结尾有何艺术效果?(4分)
答:
13.请简析这篇文章最突出的写作手法。(4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 20 分)
14.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3分)( )
A. 咋舌(zé) 鷁首徐回(yì) 垝垣(guǐ) 咎由自取(jiù)
B. 猗郁(yī) 方枘圆凿(ruì) 侘傺(chì) 同仇敌忾(kài)
C.修姱(kuā) 嗟来之食(jiē) 婆娑(suō) 无裨于事(bì)
D.揽茝(chǎi)横槊赋诗(shuò)愀然 (qiū) 潜移默化(qiǎn)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
A. 义愤填膺 落寞 正襟危坐 舳舻 甘之如饴
B. 便言令才 踯躅 流觞曲水 伶俜 铩羽而归
C. 蓊蓊郁郁 淅沥 相形见拙 箜篌 情随事迁
D. 妖童媛女 漫溯 前仆后继 鼓瑟 责无旁贷
1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小巨人姚明进入高手如林的NBA不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信他将越战越勇,成为NBA的明日黄花。
B.社区晚会上,民间艺人用姆指吹奏高亢之音刻画纤夫粗犷豪爽性格、用小指吹奏柔和之音表现村姑娇柔含羞情态的精彩表演,令现场观众拍手称快。
C.九十年的风雨洗礼,九十年的沧桑更迭,宁中人筚路蓝缕,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坎坷而辉煌的道路。
D.“老班”在班会课上说:“有的同学对自己的缺点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还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来为自己辩护,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当前,“文革”时期的当事人逐渐离世,史料不断散失,“文革”史的研究亟待抢救和开掘。
B.最近在莫斯科红场附近发生的这起爆炸事件,车臣非法武装组织很可能就是这一事件的制造者。
C.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3年12月10日12时38分,台湾省台东县近海发生了70级地震。
D.新疆和平解放后,“东突”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伺机分裂破坏活动。
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3分)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19.仿照下面画曲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
失败固然残忍,却能使人趋于顽强。
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却能荡出山鸣谷应的回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0.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③不少于800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答案
1、答案:A 解析:文中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B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5、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6、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7、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8、(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9、略
10.枇杷树给城市增添了绿意,让人感受到生机和活力,最主要的是枇杷树身上的坚强、奉献精神,鼓舞着内心孤独和伤感的城市人。
11.(1)枇杷树给作者带来了诗意的生活,人类和自然达到和谐相处,透露了作者崇尚自然的情怀。
(2)夜雨敲打枇杷叶,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华美的乐章,创造了惬意的氛围,消除了作者内心的烦杂。
12.结尾卒章显志,作者情感升华,文末作者在为这棵枇杷的命运担忧,点明呼唤人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13.情景交融。缘树生情,以情映树,一棵枇杷树牵扯出作者许多情愫,因为树是生长在城市里的才会有一种照应和比较。要是生活在乡村里,或许就不会引人注目。显然,这棵树是幸运的,可是,面对即将实施的城市拆迁,这棵树前途未卜,命运堪忧。
14、D
15、C
16、、C(A、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B、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该句宜用“拍手叫绝”或“拍案叫绝”。C、荜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艰苦创业。该成语使用正确。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含有轻视之意。该句宜用“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17、C(A主语“研究”与谓语“抢救和开掘”搭配不当 B结构混乱,第一个分句还没有说完,第二个分句就又更换了主语 D谓语残缺,应在“伺机”后加“从事”)
 18.【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提炼重要信息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能力。概括时要注意关键词语,评价是要全面、得体,如分号前后的内容“隐士”“忠臣”,语段是叙与评结合,最近人情才会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答案示例】一株寒梅,风刀霜剑中却能吐放沁人心脾的幽香;
一波巨澜,腾起跌落时却能激起惊心动魄的雄壮。
 附: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