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
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 “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
D. “反霸权”、“全方位”、“不结盟”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遵循(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独立自主原则
3. 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绘制的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图中口袋上的英文字母“HATO”意为“北约”。
这幅漫画意在( )
A. 强调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鼓励西欧走向联合
C. 讽刺美国驱使、控制北约 D. 说明美国经济衰退
4.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宣称“日本应该帮助友好的美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对
和平作出贡献”,并于同年通过了《武力攻击事态法》等相关法案。这实质上反映了日本( )
A. 极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 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
C. 极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D. 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化
5.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一家一户 D. 精耕细作
6.读下表,据此可知(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在唐朝已确立 B.南方商业不断发展
C.政治重心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 下列是一个学生所搜集的研究性学习图片材料。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 古代手工技术的进步
C.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D. 古代冶金技术的发达
8.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9.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
A.重农抑商政策 B.自由主义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 D.朝贡贸易体制
10.《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对材料所反映的制度描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能随意买卖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11.光绪朝以前,中国进口商品以鸦片为主,出口商品以茶叶.瓷器等商品为大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棉纺织成品进口增长,丝茶出口比重下降,其他作为原材料的农副产品出口大量增长。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各国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B.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开始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C.中国吸食鸦片的人口日益减少
D.西方棉纺织成品质量日益变好
12.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开始融合”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这些企业的创办( )
A.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 B.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
C.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4.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立的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务,或者从事其他与洋行的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的业务;还有 一些民营工商企业直接将厂址设在租界以获得优惠政策。这此现象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 )
A.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B.缺乏基本民族气节
C.受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 D.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15.右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图中的F1是阻力,F2是动力,其中F1>F2的情
况出现于( )
A. 甲午战争以后 B. 解放战争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6.下列几组词汇,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三大改造、抗美援朝 B.大跃进、人民公社、自然灾害
C.大字报、阶级斗争、“左”倾错误 D.反台独、经济特区、一国两制
17.据统计,我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由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各行业全面发展改善民生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国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
18.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 B.确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1963年,在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会分析了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情况指出这一成绩得益于“贯彻执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此时我国经济生活的关键词是( )
A.“改造” B.“跃进” C.“改革” D.“调整”
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
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 )
A.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 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 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
21.“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
文明区域通过海上都联系起来,从东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国家都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完成
“这次航行”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2.据资料记载: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世纪内,西欧的黄金数量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西欧各国的物价平均上涨2倍左右,西班牙则高达4.5倍。西欧物价上涨对西欧的主要影响是( )
A.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商业革命 B.导致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C.使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 D.推动西欧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23.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 )
A.西班牙 B.英国 C.荷兰 D.法国
24.右图是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
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其中发展速度最快
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B. 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掠夺
C. 充分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D. 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25.关于哥伦布和“新大陆”,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始终认为自己所到之处便是东方的亚洲,从未意识到那是一块当时欧洲人尚不了解的“新大陆”。但也有研究表明,哥伦布在第三次航行之后的一些信件中,明确使用了“新大陆”这个概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长期广泛流传的观点最具可信度 B.传统历史观点都会被新史料推翻
C.历史研究必须依靠最新考古成果 D.历史研究需要参考多方面的史料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十大商帮文化特征比较
商帮名称 所在地域 文化特征 商帮名称 所在地域 文化特征
山西商帮 山西 义利结合,学而优则贾 洞庭商帮 苏州 审时度势,更新观念
徽州商帮 徽州 贾而好儒,务实精明 广东商帮 广东 内涵丰富,敢为天下先
陕西商帮 陕西 行道较多,追逐犀利 江右商帮 江西 草根起家,讲究贾德
山东商帮 山东 重义守诺,恪守信用 龙游商帮 浙江 手段高明,海纳百川
福建商帮 福建 内外勾结,盗亦有道 宁波商帮 宁波 善于超越,后来居上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的某些破坏,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主要出现在缫丝、棉纺、煤矿、船舶修造等业。在民族工业产生时期,地主和官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买办投资亦占颇大比重。但在20世纪以后,就主要是商人投资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爱国主义的思潮下。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志之士在艰难中集资创办新式企业。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限制和压迫,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利润优厚,民族资本家称之为“黄金时代”。1914~1919年间工矿业投资约有1亿元,棉纺织等行业繁荣,直到1922年。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比之具有垄断性的外国在华资本则瞠乎其后。最有发展的华商棉纺织业也难与日、英在华纱厂竞争。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业一度出现萧条。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恢复活跃,发展到高峰,估计工矿交通运输业的资产净值在13亿元左右。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末,受到战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趋于萎缩,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28.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在1864年到1876年间,还间或有过出超,自1876年以后历年都是入超。1885年以后,进口棉纺织品的比重超过鸦片,占据中国进口首位。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还是农产品,在出口货物中,茶叶仍然占据首位,但是由于日本茶和印度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它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编著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中国的影响。(4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6分)
银川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D D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A B A C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C C D
二、非选择题
26.(14分)
(1)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任答1点给1分)
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任答2点给2分)
市场突破:打破坊市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宫府的直接监管。(任意1点给1分)
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子”。(1分)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念度转变。(任答4点给4分)
(3)现实意义:义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3分)
27.(14分)
(1)历史背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或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影响;西学东渐;等等。(6分,每点2点,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历经曲折,发展时间短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相较于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始终不占优势地位;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分,每点2点,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作为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物质条件;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动摇了传统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4分,每点2点,任答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28.(10分)
(1)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②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③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
(2)影响:①中国沦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或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或有利于西方侵略中国)(2分);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发展(或客观上使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或西方思想文明传播进来)(2分)。
29.(14分)(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3分)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的应用等。(3分)
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2分)
(3)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3分)
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