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专项阅读古诗文强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B.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缧绁:囚禁
B.思垂空文以自见 空文:文章著作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D.下流多谤议 下流:卑鄙龌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B.选文采用重叠排比的句式,列举历史上德才不凡的人物发愤著书的事例,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情辞真切,富有气势。
C.选文第④段中,作者用“肠一日而九回”形容自己的痛苦心情,说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环境都不允许自己这样做。
D.人们历来称赞司马迁“为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的,表现为字里行间的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2)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5.司马迁解释自己不能“推贤进士”时说:“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司马迁的“私心”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二、(2020山东淄博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10.从谢弘微对谢混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他的哪些品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 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代替。③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同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
B.第三句的“旋”与前面的“忽”“逡巡”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
C.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合,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D.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
12.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中的“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
四、(2020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题老学庵壁[注]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 此诗为陆游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地区,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即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颔联表明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心里感到很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
14.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全解全析
古诗文强化练
1.A “亦……矣”是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仆虽怯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
2.D 下流: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3.C “说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错,文中的“身直为闺阁之臣”是说自己仅是宫中的臣仆。
4.答案 (1)按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恶死、顾念父母妻子儿女的。
(2)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
解析 (1)人情:人之常情。妻子:妻子儿女。(2)且:暂且。俯仰:应付,周旋。通:抒发。狂惑:内心的郁结。
5.答案 司马迁在受刑后之所以能够忍受旁人的诽谤、非难,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能够彰明于后世的著述,并以此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解析 根据原文“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等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按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恶死、顾念父母妻子儿女的,至于为义理所激发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乃是有不得已之处。如今我不幸父母早逝,没有兄弟那样的亲人,独自一人孤立世上,你看我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呢 而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为节义献身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活下来,也大略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陷入囚禁而受污辱呢!况且奴仆婢妾尚且能够自杀,而我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是更该一死吗 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特出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著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写出《国语》;孙子被剜去膝盖骨而《兵法》得以编写出来;吕不韦迁居蜀地,《吕览》流传于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下狱,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贤人、圣人抒发他们内心的愤懑而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意有抑郁闷结之处,理想不得实现,所以才追述过去的事,而寄希望于未来的人。就像左丘明双目失明,孙子废去双足,再也不能被重用了,于是退隐著书,以此抒发内心的愤懑,期望文章能流传后世,使自己的心意得以表白。
近年来,我不自量力,运用拙劣的文辞,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考订其事实,综合其本末,考察其成功、失败、兴起、衰亡的规律,上从黄帝算起,下至于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以此来弄清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草创未完,恰逢这起灾祸,我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极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表示。如果我真能著成这部书,将它藏在名山之中,传播于知我之人和交通发达的大都邑,那么我就偿还了此前受辱的债,即使一万次受刑被杀,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然而这些只可以向有智慧的人去说,难于对一般的人去讲。
而且背负着因罪受刑的坏名声在社会上不容易居处,处于低下卑贱地位的人常受到诽谤、非难。我因说话而遭逢这场灾祸,深为乡里所耻笑。因为玷污辱没了祖上,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 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仍会越来越深!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每当念及这桩耻辱,未尝不汗流浃背、沾湿衣服。我仅是宫中的臣仆,岂能自我引退隐居山中呢!所以,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周旋地活下去,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现在即使我想用推贤进士的行动、用美好的言辞来自我粉饰,也没有用,不会取得世俗的信任,只会得到耻辱而已。总之,人死了之后是非才能有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只是大略地陈说我的鄙陋之见。
6.D “所继叔父”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成佳器”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D。
7.B “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8.B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说的是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9.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1)严正:严肃正直。恭谨:恭敬谨慎。过常:过于常礼。(2)臧否:褒贬。言论:名词作动词,发表议论。乱:岔开。
10.答案 ①从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廉洁正直。②从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中可以看出他机敏,擅长经营。
解析 答题时,应先从原文中找出谢弘微处理谢混家事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其体现了人物的哪些品质。根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可以概括出第①点;根据“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可以概括出第②点。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内心廉明正直并且早慧,将成为才能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足够了。”谢弘微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起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他们)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言辞漂亮,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望东乡君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著称,服丧期满后又过了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守丧而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长短,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的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贫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一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11.C “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错,结合注释③可推知,“花气酒香清厮酿”中的“酿”指“混合”,诗句的意思是“清新的荷香和醇美的酒香混合在一起”,并非“采摘莲花酿酒”。
12.答案 “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浆而在沙滩上搁浅了,用“惊起”二字写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既表现了“醉”,又写出了“醒”,起到了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全词的内容来分析。本词上片描写了一群采莲姑娘在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下片第一、二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从花、酒和人三方面进行交错描述,使花、酒和人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下片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片最后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姑娘们之所以“惊起”,正因为她们醒来后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了一个“醉”字,又暗藏了一个“醒”字。
13.C “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心里感到很高兴”错,根据注释“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地区,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可知,“太平民乐无愁叹”是不正常的现象,写出了诗人为百姓安于现状、统治者偏安一隅而担忧的心情。
14.答案 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一方面,诗人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少睡眠;另一方面,诗人更为统治者偏安江南、百姓安于现状而感到忧虑。
解析 解答本题,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从“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中可以概括出诗人愁于生计;从“衰老形枯少睡眠”中可以概括出诗人“少睡眠”有年纪和身体方面的原因;从注释及“太平民乐无愁叹”中可以概括出诗人对统治者偏安江南、百姓安于现状的情况感到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