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
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能对鲁滨逊作出简单的评价,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走进了中国古典名著,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学习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今天我们跟随外国名著的脚步,去开启更广阔的世界。
2.出示导读页面,提出了三个学习目标,大家自己读一读,了解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生读。
3.师:本节课我们先完成前两个目标,请大家仔细读前两个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师什么。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了解梗概,通过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二.感知梗概。
1.请问什么是梗概?生答。师:看来你课下做了充分的预习(鼓励)。师:梗概就是一本书大略的内容或情节。完整的梗概应该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2.默读梗概部分,思考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了哪些事情,用小标题的形式标注出来。在批注之前,先来一起学习文中列出的第一个小标题。我们可以借助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提炼关键词或者概括的形式来批注小标题。
3.与生交流标题。3-5建房定居,6驯养培育,7-8救“星期五”,9-10回到英国。这种借助关键句概括小标题的形式你掌握了吗?把这五个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写进梗概的事件在一本书里应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引起人物性格或者命运转变的关键事件。
三.浏览节选部分,体会精彩。
默读节选部分,想一想鲁滨逊流落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一)小组交流合作。
1.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完成手中的学习单。交流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你从中体会到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2.生:不畏艰难,冷静理性,乐观向上,聪明能干,顽强生存的人。
(二)体会心态变化。
1.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体会鲁滨逊的心态变化。根据他前后的心态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感知他的乐观积极、冷静理性得精神。
2. 鲁滨逊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一起来读读他的话。
(三)贴近生活,感悟现实。
同学们,你们最近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课下请学习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来,下列课我们一起交流,老师相信这样的自我安慰方式对你一定有所帮助。
四.小结,好书推荐。
“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上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推荐大家课下去慢慢品读原著。
五.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不畏艰难 积极乐观
《鲁滨逊漂流记》评测练习
一、给下列生字组词。
惧( ) 凄( ) 寞( )宴( )
乏( ) 籍( ) 控( )贷( )
二、用“续”组成词语,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里,使之合理通顺。
1.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 )搬到岸上。
2.阴雨连绵的坏天气( )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3.李明( )三年都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4.退休之后,他( )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三、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还有墨水,( )能把事情记得非常准确。
2.( )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 )缺少很多。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梗概部分按鲁滨逊历险的顺序,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回到英国”等故事情节。
《鲁滨逊漂流记》课后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分为梗概和节选两个部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是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外国名著的内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课文篇幅很长,整堂课都是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读梗概,用小标题的形式标注鲁滨逊经历的事情。学会从关键句中提炼关键词或者概括的形式标注小标题。让学生默读片段,找出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办法,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单。之后进行交流,针对他们感受最深的片段,走近鲁滨逊,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深远的人生启示。课堂上的成功之处是: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到备教材,更做到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破重点,又巧妙地冲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
不足之处是: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提问的面还不够广,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所偏离的时候,引导得还不够好。我既想训练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又想让学生将平时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因此,本堂课的课堂容量稍显大了些。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