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02 14: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学生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走向及地理意义。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界线。记住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如何?)200字
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辅助形式。教师有目的地摄录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片断,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评、互评,进行班与班之间的教学交流。以该种形式,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自学导航阅读“秦岭和淮河”部分,完成:(1)秦岭是( )水系和( )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其北侧地形是( ),南侧地形是( )。(2)秦岭的走向是( ),淮河的流向是( )。2、阅读“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小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线是:( )等温线, ( )年等降水量线,( )分界线,( )分界线,( )分界线,( )分界线,( )分界线。(二)合作探究1、填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为什么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3、南方与北方分界线是( ),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划分北方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 ),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5、划分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地区的界线是( ),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6、南、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三)教学反思: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教学中,教师可板画四大地理区域简图,让学生描绘分界线,陈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从而掌握其区别。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