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2 17: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3 金与南宋的对峙》2022年同步练习卷(1)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辽、西夏、金时期,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是( )
A. 女真族 B. 鲜卑族 C. 党项族 D. 吐蕃族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统一国家建立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民族政权并立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
阿骨打统治时期,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力发展边界贸易 B. 建立八旗制度
C. 吸收中原先进文化 D. 统一女真各部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宋王朝》全面展示两宋时期中国的面貌,下列关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北宋与辽签订和约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B. 北宋时,西夏向北宋称臣并给北宋岁币
C. 金建立后先后灭掉辽和北宋
D. 南宋与金议和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南宋陆游在《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适指(  )
A. 匈奴 B. 女真 C. 契丹 D. 党项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这样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文化的辉煌却难以掩饰北宋时期屈辱的民族关系,最后北宋王朝亡于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A. 契丹 B. 党项 C. 女真 D. 蒙古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494 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 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 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 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 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 宋金和议 B. 辽宋和议 C. 夏宋和议 D. 金灭辽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  )
A. 东京 B. 临安 C. 应天 D. 建康
“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这里的“他”是指(  )
A. 耶律阿保机 B. 元昊 C. 完颜阿骨打 D. 安禄山
1115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金朝建立后,灭亡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
A. 辽、北宋 B. 西夏、辽 C. 西夏、北宋 D. 北宋、辽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你认为丘处机所说的“国耻”是指(  )
A. 1125年金灭辽 B. 1127年金灭北宋
C. 1227年蒙古灭西夏 D. 1234年蒙古灭金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大金得胜陀颂碑用两种文字记载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史实。一种文字是汉文,另一种文字是(  )
A. 满文
B. 女真文字
C. 西夏文字
D. 契丹文字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材料一:金与南宋对峙图
材料二: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南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材料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 陆游《示儿》
(1) 结合材料一,推断材料二、三中的“中原”可能指代的范围。简述你的理由。
(2) 材料二、三折射了南宋社会怎样的心态?如果要证实诗词中折射的社会心态,还需补充哪些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材料三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1)图1、图2中的 A、D 分别代表哪个政权?两幅图说明了该阶段历史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靖康耻”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岳飞诗词中所说“胡虏”、“匈奴”指的是当时哪个民族?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提示:在材料中寻找关键词语)
(4)通过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你又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 材料中的“权”指什么?针对这一情况太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你认为导致材料中“兵革不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宋朝建立初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针对这种状况,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你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3) 完成材料二的图一,填充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名称。(填在图上)图二中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 通过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和两宋并立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的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
材料四: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五:
(5) 材料四、五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材料四、五分析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两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女真族,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是女真族。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故A正确。
BCD.存在区域均与“东北地区”不符。故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解析】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辽、宋、西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掌握封建社会各个时期包括的朝代及特点。
3.【答案】B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北宋建立,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
故选:B。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知道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北宋建立。
解答本题要熟记两宋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女真势力的壮大,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可知,金太祖(阿骨打)模仿中原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阿骨打统治时期,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是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故C正确。
A.本项所述与阿骨打无关。故A错误。
B.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故B错误。
D.本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西夏与北宋议和的内容有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ACD三项表述正确。
故选:B。
本题以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宋王朝》为切入点,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注意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和南宋和金的对峙的相关知识。
6.【答案】B
【解析】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以南宋陆游在《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南宋和金对峙的知识点。
本题以陆游的词《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诸侯》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南宋和金对峙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答案】C
【解析】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金建立后,迅速强大起来,1125年灭亡辽,1127年灭亡北宋。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故选:C。
本题考查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人,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靖康之变”的史实。
8.【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颁行女真文字;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故选:A。
本题以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为切入点,考查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的主要功绩。
9.【答案】A
【解析】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宋金和议后出现的情况。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双方战争不断,岳飞坚持抗金,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故选:A。
本题以“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为依托,考查宋金和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10.【答案】B
【解析】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临安。北宋被金灭掉,南宋建立,都城定在临安,又偏安江南,统治者无心收复失地,所以才有题目诗句“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针对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本题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为依托,考查临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起来。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可知,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人物为切入点,考查金的建立。
本题以金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A
【解析】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发展: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故选:A。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解析】1126年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郭靖和杨康的名字中“靖”“康”取自“靖康之变”。因而“国耻”是指靖康之变。
故选:B。
本题考查靖康之变的史实。明确丘处机所说的“国耻”的含义。
本题以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辽、西夏和金并立的相关知识。
14.【答案】D
【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分析选项,A项始終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B项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C项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D解读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大事年表为背景,考查辽、宋、夏、宋的和战。
本题以辽、宋、夏、宋的和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年号收国。摆脱了辽的统治。他还令人创制女真文字。
故选:B。
该题考查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发展: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原先北宋的范围。因为北宋灭亡了。
【小题2】对于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内心的愤怒。还需要补充史书文献材料。
【解析】本题以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7.【答案】(1)由图1“上京”可知,A是辽;由图2“中都”可知,D是金。由两幅图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境内政权众多,因此该阶段历史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并立。
(2)1127年,金灭北宋,历史上称为“靖康之变”因此材料二中“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岳飞诗词中所说“胡虏”、“匈奴”指的是女真族。
(3)由“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可以看出,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用议和的方式解决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4)通过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战争与和平并存。两宋时期战争与和平并存的民族关系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A是辽;D是金;政权并立。
(2)金灭北宋;女真族。
(3)议和。
(4)战争与和平并存;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本题两宋时期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辽、北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与金对峙。
本题以辽、北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8.【答案】【小题1】“权”指节度使的军权和财权;措施: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主要原因: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小题2】地方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目的:强化中央集权。
【小题3】辽、西夏;宋金和议。
【小题4】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小题5】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乱南安、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政治中心暂时南移,统治者重视;南方较好的地理自然环境。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与金对峙、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与金对峙、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