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德国由美、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这反映了美苏关系( )
A. 从紧张到缓和 B. 从合作到对抗 C. 从敌对到友好 D. 从和平到战争
“二战后,美苏及以其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国家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与材料有关的是( )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冷战 D. 多极化趋势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40多年间,冷战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
①政治对抗
②军备竞赛
③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
④局部热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美国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威胁”发动“冷战”,却干着控制别国、扩大本国利益的勾当。这反映“冷战”的根本目的是( )
A. 控制西欧 B. 遏制苏联 C. 扼杀中国 D. 称霸世界
有人这样形容美苏冷战:“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的建立 D. 华约的建立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的威胁感到畏惧。”该“决议”是( )
A. 成立经互会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约组织 D. 组建华约组织
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这里“双雕”的含义是( )
A. 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B. 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 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D.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材料反映了( )
A.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 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美国试图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D. 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是历史学科首要核心素养。在20世纪世界格局发展时间轴上,(?)处应填写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 B. 欧盟建立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华沙条约组织
观察如图所示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准确的是( )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了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如图是1949年德国分裂时的地图,东德和西德分别成立标志着( )
A. 冷战正式开始
B.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C. 两极格局形成
D. 欧洲多极化发展趋势基本形成
二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下列关于冷战的农述,错误的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开始
B. 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直接后果
C. 冷战双方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
D. 冷战局面形成后,世界一直和平
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在美国人看来……反苏军事联盟是马歇尔计划的必要补充。为此,1949年,美国( )
A. 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 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C. 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制造了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迫使西欧依靠美国。”能够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①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②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③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组织 成立时间 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都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并说明理由。从处理大国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说明,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冷战开始,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美苏开始由二战中的合作到对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德国分裂反映了美苏关系从合作到对抗。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冷战政策。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这反映了美苏关系从合作到对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冷战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答案】C
【解析】“二战后,美苏及以其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国家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与材料有关的是冷战,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故选C。
3.【答案】B
【解析】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40多年间,冷战主要表现形式包括①政治对抗,②军备竞赛,③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局部热战不属于冷战范畴。
故选:B。
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掌握冷战的主要表现形式。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冷战的主要表现形式。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美国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威胁发动冷战,却干着控制别国、扩大本国利益的勾当”可知,这反映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故选:D。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知道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解析】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是此时战时同盟国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阻碍,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斗争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即冷战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冷战政策。重点掌握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冷战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6.【答案】B
【解析】据“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的威胁感到畏惧。”该“决议”是【解答】题目中的“欧洲人民”“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之一,即通过复兴欧洲经济扩大美国的市场,“极权主义者的威胁”指共产主义的威胁,马歇尔计划根本目的在于遏制苏联,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题干关键信息“将决定着他们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7.【答案】D
【解析】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这里“双雕”的含义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弗大学发表讲话,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同时在经济上遏制了苏联。它在经济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
故选:D。
本题以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为依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试图建立全球霸权,称霸世界。
故选:D。
本题考查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本题考查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故选:A。
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知道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注意识记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其具体表现。
10.【答案】A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德国的分裂。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开始冷战,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西德,苏联占领区成立东德,德国一分为二。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和对抗的结果。因此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本题以两极格局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11.【答案】B
【解析】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国际事件,是雅尔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本题以冷战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D
【解析】关于冷战的农述,错误的是冷战局面形成后,世界一直和平。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地区冲突不断,国际局势紧张,但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诉诸武力、世界大战的爆发。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二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己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为依托,考查二战后的冷战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苏联施加压力。1949年成立的“北约”组织就是为了对抗苏联,称霸世界而建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本题考查北约成立的相关知识,知道北约成立的最主要目的是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识记“北约”“华约”建立的有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冷战的压力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遭受到重创,而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在经济上依靠美国。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使西欧在军事上依靠美国,故②③符合题意;欧洲经济共同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故①不符合题意;二战时期,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故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知道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经济上的表现,成立北约是冷战政策军事上的表现。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小题1】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对抗关系。
【小题2】发展: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变化: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小题3】原因: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谁也不敢首先挑起战争;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等;影响:长期的军备竞赛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小题4】未达到;理由:当今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给美国的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使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落空;教训:冷战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双方利益都有损害,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政策、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本题以冷战政策、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