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第五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品析鉴赏
1.学会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好处。
2.学会赏析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题型 具体题目 出处 分值
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
2018深圳《贺兰人的灯影子》 3
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
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
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 2017深圳《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赏析 联系上下文赏析第 13段。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 2015深圳《乡野高人》 3
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品味加点词的赏析,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
稼死在地里啊? 2018广东《笔下犹能有花开》 4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
说……
考点一:语言鉴赏之词语角度
考点精讲
1.加点词赏析。
(1)贬词褒用。如: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
115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分析:这个词是贬义褒用,在这里是“满足、畅快”之意。它形象地表现了“我”在想象中看见“炊
烟”升起时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
(2)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
如: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
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
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
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2.学会判断语言鉴赏题之词语角度。
(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017中山《心灵之痛》
(2)从叠词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017年华龙区《天窗》
总结归纳:“加点词”“赏析”“表达效果”这些关键词判定是语言鉴赏题之加点词角度。
真题解析
【四川省 2020】
陪父母一场温暖
①每天早晨出门时,父亲已在菜园忙活,晚上披着万家灯火归家后,父亲鼾声正浓,住在一个家,却
成难以相见的两人,偶尔急着赶路前遇上,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②天天裹着疲惫,日日忙碌如太阳,似乎只为早升晚落。这天中午,得知下午无事,可以放半天假,
忽如秤砣落地,一颗久负的心有着飘的轻快。
③于是急匆匆地赶回家,父亲正在灶台上忙着烟火厨事。他很是惊讶,问我怎么现在回来了?我说想
陪您喝杯酒。父亲咧着一张嘴笑了,手上动作更勤了,我坐在锅灶下偶尔添一块柴,不一会儿,一顿美味
佳肴上桌了。
④父亲从床下摸出一瓶珍藏多时的好酒,一边擦拭,一边说话:“山芋收回来了,地头正在平整,白
菜的种子备好了,还差一场雨。”说到这,父亲突然抬头问我:“你还好吧?”我点点头问:“您身体最
近咋样?天冷了,多穿些衣,脚下要暖。”父亲说:“我这鱼烧得咋样?”我说:“这酒挺好的!”一场
答非所问氤氲着温暖的菜香,母亲坐在一旁偶尔插话,电视里的新闻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换得勤,我和
父亲喝得脸上红扑扑的,弯眉紧裹着笑……
⑤饭毕,我站起身,摸摸坐在床边的父亲,他的腰板还是很硬朗,脸皮开始耷拉了,年轻时一脸的英
俊被岁月带走了。儿时一直故意扎我的粗胡子。倒是剃得干干净净,老了的父亲还是很注重仪表,只是头
116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发花白如雪,他染过。我们怕伤及他的身体便不允许他那般做了,他倒也听话,后来一直任凭这样发如雪。
⑥想起少时,我们像小鸡啄米一般,围在母亲身边挤着一屋温暖,可温暖的家里没有父亲,其时父亲
在城里工作,我们时常站在路口巴望多时,总是叹息而返,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火急火燎赶回家和我们
团聚一下,快乐还未展开。夜里梦着第二日该和父亲说些什么,可睁眼时,父亲已在回城的路上了。
⑦那时的泪水,应该像今时父亲的埋怨,埋怨我和他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人生有很多无奈,因为不能
一劳永逸,觉得必须一路追赶,于是叹息遗憾总在心疼中纠结产生。
⑧有时感慨,属于我们的岁月并不长远,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更少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
的脚步还是越行越远,可即使脚步再快,路永远走不完,身后的他们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我们没有理由忙
碌不休,让脚步停一会儿吧,让我们陪伴一下渐渐老去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要等到遥
望的他们再也不能遥望时,才停下忙碌的脚步。
⑨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陪他们吃一餐饭,说一场温暖的家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
以丰盈他们久盼的记忆,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选自《今日文摘》2018 年第 22 期,有减。)
1.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4 分)
(1)嘴里进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 请简要概括③④⑤段的主要内容,判断其主要表达方式,结合全文分析这三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仿写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
___________________。
117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天门市 2020】
母爱的晴空
吴静
①傍晚,冷雨。
②厨房里,油烟机嗡嗡地轰鸣,我站在灶台旁,拿铲子小心翼翼地轻轻翻动锅里的鱼。煎好鱼,倒好
酱油、料酒等调料,再把老姜、红椒、土豆一样样切成丝。鱼汤在锅里咕噜咕噜地冒着泡,这是为女儿准
备的明天的午饭。每天下班后我都第一时间赶回家,热好饭菜再拿保温桶装着送去学校。她读初二,学习
任务不轻,送饭也是为了节约时间,让她中午好好把功课复习复习……
③手机叮叮地响了,我把两手胡乱往围裙上揩了两下,赶紧接通了,是妈妈打来的。“静静啊!今天
可去药店买药了啊?”我一脸茫然,“妈,什么药?”“啊?利胆片啊!你这孩子……”妈妈的语气里显
然带着几分责备。
④我这才想起来,几日前单位组织体检,B 超检查诊断我有慢性胆囊炎,正巧妈妈打电话来,我就把
这事随口告诉她了。随后,她发了好几条微信,都是叮嘱我要及时吃药、吃什么药之类的话,后来我因为
要赶回去上班,也忘了回复。
⑤要不是这通电话,买药的事我早忘到九霄云外了。但我不想惹妈妈生气,只能硬着头皮敷衍她几句。
“买了买了!您放心吧!妈,我做饭呢,先挂了啊!”还没等她开口,我赶紧抢先把电话挂了,避免了一
通没完没了的唠叨。
⑥雨水打湿了初上的华灯,有些幽暗也有些寒凉。油锅热了,我把姜丝、红椒、土豆丝倒进锅里煸炒,
这是女儿最爱吃的红椒土豆丝,想着她明天中午打开保温桶快乐满足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欣慰。手机又
响起来了,我正忙着颠勺,扭头看了一眼手机,又是妈妈打来的。“你自己的身体,自己要注意啊!这两
天下雨天冷,多穿一点,小毛病别不当一回事儿……”我只想把手里的活赶紧忙完,颇不耐烦,“妈,妈!
我知道了!明天我就去买!”
⑦锅里的土豆丝已经快糊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在喋喋不休,“你要没时间,我明天给你把药买好送
去学校行吗?我知道哪一种药好……”我有些恼火,冲着电话大声嚷嚷:“哎呀,妈,你烦不烦啊,叨叨
个没完,我的菜都烧糊了……”我“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听筒里妈妈的声音消失了,空气里一阵可怕
的沉寂。窗外的冷雨重重地敲打着玻璃,我为自己刚才的态度懊悔起来。
⑧我的母亲,曾经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子;可这些年,她一改年轻时的脾气,变得愈发温和宽容。
她老了,再也不像从前那么果敢精明,她好忘事儿,又爱唠叨,最怕闲在家里的她,如今却除了家,哪儿
也不想去……
118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⑨我和母亲生活在一座小城,距离只十几里路,车程不过二十分钟,可开学至今,我为了自己的女儿
终日奔波忙碌,竟已有两三个月没有回家去看望她,可她总是挂念着我,挂念着我的孩子。
⑩这个细雨飘飞的冬夜,我犯了难以原谅的错误,我忽略了电话那头妈妈小心的猜测、忐忑的探寻,
无视她殷切的叮嘱、细心的关怀,我践踏了一颗母亲柔软、慈爱的心!
我的心又一阵难过,想起了那个炎热的苦夏,我因病要做一场不小的手术。手里攥着大大小小的缴
费单、化验单,在医院跑上跑下的那个人,是我的母亲。手术室的过道中,我害怕地紧闭着眼睛,像一只
无助的猫,胆怯地蜷缩在椅子上,脑子里一片混沌。
耳边传来一阵熟悉的气息,母亲以最快的速度为我办理好了一切,急切地奔到我的身旁,用粗糙、
满是皱纹的手握着我的臂膊。我把头靠在她的腹部,听到了柔软而衰老的身躯里心脏的跳动;我卸下了所
有的伪装和坚强,像个孩子似地肆意地流泪……
人生路上常常会猝不及防地遭遇一场大雨,每一位母亲都会用慈爱、关怀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遮
住风雨,把阳光留给儿女。在爱的庇护下,我们才有勇气,储存好生活的温存,继续走下去。
我拿起手机,忙音之后,耳畔又一次响起那熟悉而温暖的声音,我眼睛一热,“妈,我明天回家看您……”
(选自《潮州日报》,有删改)
1.梳理“我”几次接电话前后的态度、情绪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 分)
敷衍→ → → →
2.选文为什么要多处写冷雨?(3 分)
3.选文反复描写“我”炒菜的情形,有何作用?(3 分)
4.请按要求品析语言。(4 分)
①母亲以最快的速度为我办理好了一切,急切地奔.到我的身旁,用粗糙、满是皱纹的手握.着我的臂膊。(从
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
②人生路上常常会猝不及防地遭遇一场大雨,每一位母亲都会用慈爱、关怀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遮住风
雨,把阳光留给儿女。(从修辞的角度)
5.假如你是文中那个读初二的女儿,读完本文后,请你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 50 字)(3 分)
119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技巧点拨
题 型 语言鉴赏题——词语角度
1.判断动词、形容词、叠音词。
答题方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人或事物在做什么时的情景。
3.表现了人或事物何种精神、特征、情感。
考点二:语言鉴赏之修辞角度
考点精讲
1.常见修辞及作用。
修辞 作用
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讲解道理
拟人 赋予物人的情感、动作、行为,使物人格化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
反复 强调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2.学会判断语言鉴赏题之修辞角度。
(1)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2018年深圳《贺兰人的灯影子》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6年宿迁《总有那一片蛙声》
总结归纳:“赏析”“品析”“从修辞角度”这些关键词判定是语言鉴赏题之修辞角度。
真题解析
(贵州省遵义市 2020)
春风过处
王畔政
⑴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
120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
⑵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
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⑶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
色满园。
⑷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
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
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⑸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
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
⑹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
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
⑺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
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⑻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
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
春风、万里春光。
⑼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
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隔壁院子里两棵
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嫩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
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
⑽一片云彩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会儿春雨便下起来,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老天知道
村庄的心事。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也不急于赶路避雨,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
受甘霖。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
丰盈的村庄。
⑾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
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
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第①段开篇点题,写了春风过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121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B.第⑧段描写大人小孩在春风里放风筝的画面,意在表现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C.第①段通过对落日、炊烟、小街等景物的描写,突出了村庄安详静谧的氛围。
D.本文从大自然写到人物再写到村庄,思路清晰,表现了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2.结合全文,简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3.第⑩段中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为什么“不急于赶路避雨”?请结合原文回答。 (3分)
4.本文从视觉、嗅觉、听觉描写春风,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效果。(4分)
卖板栗的父子
梁艳飞
①如往常一样,晚饭后,我来到河堤上散步。又见到了他。
②他在我居住的小区旁的河堤上卖板栗,播音器里重复播放着“板栗,野生板栗,不.要.钱.啊.,不.要.钱.!。”
说是不要钱,当然不是放兜里拿走,而是试试味。连续几年来,他都在此叫卖,从不间断。
③最初记住他,在三年前,源于他的孩子。小男孩坐在贩卖板栗的三轮车前座上,两岁多,正自顾自
玩耍。被他用木条围成四方形的前座,是他此刻能给予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太小,玩耍过后,想要父亲
陪伴。见父亲许久不理睬自己,便在那里左转右跳,时哭时闹。可他不想丢了生意,开始一边忙一边大声
训斥,想借助声音的分贝与力量,让孩子乖乖听话,安静地坐下。这时,孩子越发感到委屈,哭声更加响
亮,眼泪、鼻涕、污垢,在脸上乱成一团。哭声再响,也扭转不了局面,父亲依然继续他的忙碌,为顾客
耐心挑选栗子,语气和善,一脸笑意,与刚刚训斥孩子的口气截然相反。这.一.刻.,赚.钱.重.要.。
④男人三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体形结实,皮肤偏黑,明显是在太阳下长时间劳作的样子。他与顾客
交流的声音大,责骂孩子的声音也大,每次见到,我都会留意那个孩子。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前问他,孩
子的妈妈去哪里了?
⑤他说,走了。
⑥走了。他没有多说,只有这两个字。
⑦之后,我见到他们多是在河堤上。他与他,一大一小,彼此陪伴,彼此慰藉。在夜色下费力地讨要
生活。有时,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我总会多买一些板栗,希望他能早点卖完,好早一点带着孩子回家。
⑧一天傍晚,见到他们,孩子没有坐在车上,而是在他周围转圈玩游戏。细细一看,孩子腰间捆有一
根长长的绳子,另一头捆在车架上。为防孩子走失,又不影响生意,他只能将孩子像小狗一样拴在身边。
122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孩子没有同伴,一个人玩,周边灯光昏暗,蚊虫乱飞,近处是父亲的叫卖声、来往不息的人群、嘈杂刺耳
的车鸣。远处是若隐若现的村庄和暗黑无边的夜色。摊前人来人往,板栗越来越少,男人忙手中的营生,
眼光时不时落在孩子身上。
⑨再过一段时日,河堤上只有他,撞上我四处找寻的眼光,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那
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他补充了一句,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脸上
依旧溢着笑。
⑩生活中,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隐藏在浩瀚的夜色里。我无法断定他们幸福与否,只希望,他们彼
此陪伴,彼此取暖。孩子身在学校,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
河堤上,只留父亲一人继续贩卖板栗。
炒板栗很香,远远地就能闻见。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
(摘编自 2020年 5月《散文选刊》)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散文具体讲述了作者四次买板栗的经历。
B.这篇散文以男人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C.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父子的同情与祝福。
D.这篇散文结尾直接点明了“地摊经济”的繁荣。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每题 3 分,共 6分)
(1)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
(提示:“他”因何而“笑”?“千斤重担”指什么?)
(2)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
(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这篇散文第⑦段“彼此陪伴,彼此慰藉”与第⑩段“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前后照应,请
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分)
20.这篇散文三处加点的地方都提到了“钱”。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分)
123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技巧点拨
题 型 语言鉴赏题——修辞角度
1.判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比喻修辞,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拟人修
答题方法
辞,分析事物在做什么时的情态)。
3.表现了作者……情感。
考点三:语言鉴赏之描写角度
考点精讲
1.语言鉴赏题之描写角度。
(1)外貌描写:把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
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的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
(4)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与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
特征。
2.学会判断语言鉴赏题之描写角度。
(1)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
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2017年深圳《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2018年江苏扬州《父亲的背影》
总结归纳:“赏析”“描写”这些关键词判定是语言鉴赏题之描写角度。
真题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 2020年)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
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
124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
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
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
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这咋办呢?阿健说。
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
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二佰的办法失败了。
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
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
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
巢当家了。
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
125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
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
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
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 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2分)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 →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3.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 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3
分)
4. 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3 分)
126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技巧点拨
题型 语言鉴赏之描写角度
1.判断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
答题方法 2.形象生动写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3.表现了人物……形象。
考点四:表现手法题
考点精讲
1.常考表现手法。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如《海
燕》中的海燕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
意愿。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
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2.学会判断表现手法题。
(1)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2017 年曲靖《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总结归纳:“表现手法”这个关键词判定是表现手法分析题。
真题解析
(2017年 云南曲靖)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
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
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
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
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
127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
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
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像眼睛一样,努力张开,
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
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
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
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
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
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
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
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
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
好的行业呢?
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
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
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
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1.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___________、爱花、___________的顺序
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3分)【表现手法题】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3分)【加点词赏析题】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
也有美丽的雄.辩.。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3分)【修辞角度赏析题】
128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技巧点拨
题型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可以显示情节发
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表现手法
4.(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做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5.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6.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
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江苏省 2020)
酿泉
①冬至后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带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那个小小的酿酒坊,
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糥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
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糥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129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糥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
一下,以免糥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糥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
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糥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
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糥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
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糥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糥
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他走
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
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
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
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
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里“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拉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
家讨点花技,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
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若未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
则最好。
一日清晨,一只装清酒的井,泛者微微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酒舀三米长
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老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啥事不着急。老章现在做物流了,
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陪明强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山
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
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
却像一群少年。
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醪(láo):未滤出渣子的酒;浊酒。
130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1.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4分)
浸米→ →入桶→ →发酵(开耙)→ →入井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请为第 段中加点词“蓬勃”写一段赏析性批注。(3分)
批注:
(3)结合本文③~⑥段,说说老章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3.做酒的汉子们是如何“老老实实把酒做好”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①段,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
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娱蚣,它能吸蛇的脑髓,
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人认为,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①段在各自的文章中无关紧要,都可以删除。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
别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2分)
本文第①段: 。(2分)
(辽宁省 2020)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
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
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
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
觉得踏实。
131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
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
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
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
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
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
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
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
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
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
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
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
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
——欠车?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
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
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选自《中国教师报》)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2分)
2.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2 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132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5.读了本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考点一:语言鉴赏之词语角度
1.判断动词、形容词、叠音词。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人或事物在做什么时的情景。
3.表现了人或事物何种精神、特征、情感。
考点二:语言鉴赏之修辞角度
1.判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比喻修辞,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拟人修辞,分析事物在做
什么时的情态)
3.表现了作者……情感。
考点三:语言鉴赏之描写角度
1.判断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
2.形象生动写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3.表现了人物……形象。
考点四:表现手法题
1.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
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
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133第五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品析鉴赏
真题精讲板块
陪父母一场温暖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说的话伤人,引发了父亲对我的埋怨。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的家一直是温暖友爱的,这样的温暖,让人回味无
穷。
2.指一颗长时间忙碌疲惫的心。
3.第③段写父亲很高兴我回家陪他喝酒,很快整治了一桌美味佳肴;表达方式是记叙;第④段主要写我和
父亲在喝酒时答非所问,喝得都很高兴。表达方式是描写;第⑤段主要写我发现父亲老了,头发花白如雪。
表达方式主是描写。这三段内容与前两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点明中心作了铺垫。
4.示例:给他们洗一次头发,按摩一下他们日渐僵硬的双腿,……让他们内心的孤寂得到抚慰。
母爱的晴空
1.颇不耐烦 恼火 懊悔 难过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一种凄清伤感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我”态度的转
变埋下伏笔。
3.表现“我”对女儿的关心;炒菜是引发“我”对母亲态度不好的原因;表现“我”和母亲当年一样,也
是一个果敢精明,能干勤快的母亲。
4.①“奔”字写出母亲为“我”办理住院手续的速度之快。“握”字写出母亲的手带给“我”的力量。这
两个动词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切、担心和鼓励。
②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儿女遭遇挫折苦难时,母亲给予儿女的慈爱、关怀,让儿
女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5.示例:亲爱的妈妈,您好!您为了让我节约时间,利用中午时间好好复习功课;您为了让我能够吃到我
最爱吃的红椒土豆丝,您放弃了晚上的休息时间给我精心做这道菜。妈妈,感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我一
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春风过处
1.B
2.内容上:‘一寸一寸’‘一点一点’数量词叠用,动态地写出了出风吹过,春天慢慢到来的细腻过程。
表现了人们用心感受春天慢慢到来时的急切心情,抒发了作者对轻柔春风的喜爱之情。
结构上:引出下文,后文描写春风过处,万物的变化过程都是‘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展开的。
3.春风柔和,春雨湿润,不舍离开;沐浴在春雨里,人们像享受甘霖一样享受着雨的滋润,不忍离开;春
雨贵如油,表现了村民对春雨的喜爱而不愿离开,村民们由春雨想象到了丰收的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生活
的希望。
4.视觉。如第⑤段中“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这句话从
视角的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脱去’和‘伸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麦田的颜色由灰白到深绿的过
程,展现了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卖板栗的父子
1. C
2(1)对他来说照看孩子就似千斤重担。孩子送去幼儿园,读书了。他可以专心的卖板栗,感觉很轻松,
因而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这个句子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他阳光乐观的心态。
(2)这个孩子将接受文化教育,不再是文盲,将生活在阳光中。表达作者对卖板栗孩子的美好未来祝福
的情感。
3.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了卖板栗的父子俩生活中相互陪伴,精神上彼此慰藉。突出了他们父子生活的艰
辛。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增强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的父子同情和祝福之情。
4.(1)不要钱啊,不要钱!此处“钱”指不义之财。板栗货真价实,不赚昧心钱。
(2)这一刻,赚钱重要。此处“钱”指生活费。在此时,人的生存比小孩哭闹重要。
(3)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此处“钱”指入托费。孩子的未来比钱重要。
卖板栗父亲靠卖板栗营生,工作辛苦,为了生存,但不赚昧心钱,把孩子的未来看得比钱重要。
给鸟搬家
1.(1)做鸟巢,诱鸟儿过来 (2)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2.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的过程,表现出
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达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做了铺垫。
3.示例:情感关键词:寂寞、羡慕、惋惜、盼望、不甘、无奈;“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
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
鸟考虑呢。”
4.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
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达作者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
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
长。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1.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选花(或悟花)变花(或学花)
2.“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1 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
(1分)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从而
展现一种难言的美丽。(1 分)
3.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以花喻人、花像眼睛,“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
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同
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1分)
实战演练板块
酿泉
1.炊饭 拌曲 抽灌
2.(1)“蓬勃”一词,赋予了酒以生命力,生动地写出了酒香的浓厚和香气四溢的穿透力。
(2)老章是一个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会做生意,富了不忘乡邻,乐于分享的人,是一个向往真实而又充
实生活的人。
3.选雪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用泉水来酿酒;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长且繁琐,“开耙”时频
繁照看酒缸等; 配合默契,各司其职。
4.链接材料: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能吸
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本文第⑩段:交待了不酿酒时伊海的所作所为,使文章前后贯通;通过写伊海的诗意生活,丰富了人物形
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造好酒的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3分)
那年,那灯
1.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2. “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1 分)表达了母亲带给“我”的
温暖,让“我”踏实(1分)。(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3.动作描写(1 分)。生动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1 分),表现母亲勤劳,心灵手巧(1分)。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1分)。
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1 分)。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
(1分)。(意近即可)
5.联系实际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