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第五章 情感类写作
1.内容:情感类素材积累。
2.结构:情感类文章写作结构。
【情感类作文】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写的就是情感的事。情感就是我们的人生际遇中遇到的让人感动
的、失意的、快乐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生活也因别样的情感变得丰富多彩。情感类的取材包括
亲情、师生情、友情、陌生人的关爱、生活中的感动等,于是情感类的关键词可以是感动、陪伴、
温暖、快乐、滋味、家。主要是抓住细节描写及人物心理变化手法。
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分析:文中父亲爬月台的情形,通过描写父亲的肖像和爬月台的动作引出自己此时的感受,“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人物情感水到渠成,能让读者为之动容。
考点精讲
考点一:情感类素材
1.可以写亲情方面的。
(1)长辈对自己的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2)长辈之间的爱:父母爱情、祖辈之间的相守等。
2.可以写陌生人的关爱。
(1)陌生人的关爱:出门旅行,遇到困难,感激陌生人不求回报的帮助;狂风暴雨的路上,不
小心摔了,路人不顾风雨送到了医院等。
3.情感感悟表达方式。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情感表达】
父亲买回梨子时,我已上了车。他把梨从车窗外一个一个递给我。看着父亲风中扬起的丝丝白
发,我心中一颤,有一个梨没接住,掉在了地上。父亲赶紧弯腰捡起,又把沾了泥的梨在衣服上蹭
178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了几下,然后递给我。车开动了,父亲在车窗外向我挥手,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车窗外的父亲的
身影也越来越模糊……
【事件+情感感悟】
外婆到菜园摘菜,总是把菜苗中间长出的茎掐掉。近来母亲在楼下的空地种了一些牵牛花,她
竟然也时常掐下中间的芽,我迷惑不解,母亲告诉我说:“这是摘心哪,要摘去中间的心,才会在
旁边长出更多、更好的芽。”原来摘心会让植物长得更茂盛、更茁壮。
我的祖母、母亲,最平凡最普通的耕者农夫,踏踏实实经营生活的人们,才是最懂得生命哲学
的人,他们给了我们最朴实无华的爱,早就懂得了生命的力量在于越挫越勇,在承受了摘心之痛之
后,能于伤口处绽放更美、更强壮的新生,生命就是最委婉的方式求得其存在。
考点二:写作结构及写作手法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可是,当昔日年华已匆匆流逝的时候,我的母亲,您的春天还会一去而返吗?(开头运用比兴
的方式,引出本文的主题。采用第二人称呼唤式的写法,情感浓烈,立意鲜明。)
孩提时代的我,是一个多梦的孩子。午后,我总是爱躺在温暖的小床上,在妈妈呢喃的呓语中
进入甜甜的梦乡——许久,睡醒的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娇嗔地呼唤着“妈妈”。这时,耳畔便响起
母亲那忙乱的应答声。我贪恋那种母亲到来的喜悦,沉浸在等待美好的感觉之中……
急切的脚步声由远而近,直至妈妈的笑脸出现在眼前。妈妈将我搂在怀中,为我穿衣,她那柔
软的头发落在我的脸上,恰似托过脸颊的一缕温柔,嘴角轻泻出《亲亲我的宝贝》的旋律,让我倍
感惬意……
岁月在呼唤中流逝,无数个午后母亲到来的画面清晰地摄入我心灵的底片,只是无数次的呼唤
声中,母亲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小……(为表现“那一刻”,用了充满抒情笔调的回忆式写法,为下
文层层铺垫,蓄势。)
终于有一天,睡醒后,我没有再呼唤“妈妈”,而是轻轻地走到母亲的床边。母亲躺在床上,
整个身子像一条绷紧的弦,那略显苍白的嘴唇也失去了往日最亮丽的红润。妈妈老了,只是时光流
逝,我未察觉。
忽然,我的咳声惊醒了母亲。母亲睁开眼,望着我手足无措地说道:“你看我睡得那样沉,连
你喊我都没听到,以后不会再这样了……”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我听到了我的
爱支离破碎的声音。“妈妈,你睡吧!我以后再也不会那么任性地叫你了。”我眼眶中噙满了泪水……
(集中笔力,用两段写“那一刻”,点题,紧紧扣住对母爱感恩的主题,中心突出。)
179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爱河的水仿佛依旧那样深,可是它的支流却渐渐枯竭了。我怕有一天它被我吮干了的时候,我
会失去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语言精练,内涵深刻的语言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文采斐然。)
而今,我已经长大,我早已不再在睡醒后呼唤母亲。我喜欢在母亲熟睡的时候,微开窗户,为
母亲盖好被子,然后仔细端详着母亲,就像母亲在我儿时默默注视着我那样。不知不觉,我已飞过
母亲的梦里……(拓展到平时为母亲盖被子,进一步升华主题。)
蓦然回首,母亲的春天已悄然而逝,我为什么就不能用我未来的春景去勾画她心灵的春天呢?
就在那一刻,我的世界里不仅有了春暖,还有了花开……(文末点题,收束全文。回应了开头,
首尾衔接,结构紧凑。)
【写作结构分析】
开头:运用比兴,引出主题
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母亲年华流逝【略写】
中间——叙述事件(回忆)
孩提时代贪恋母亲给予的爱【略写】 为那一刻作铺垫【略写】
那一刻,察觉母亲的苍老,紧扣母爱,表达情感,呈现细节【详写】
结尾——升华
为母亲盖被子【略】 那一刻,有了春暖,还有花开【首尾呼应,篇末点题】
【手法借鉴】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写作主题,本文同样采取这种方
式,用燕子去了,杨柳枯了引出母亲年华不再主题,自然过渡到我的情感表达。层层铺垫式结构展
现文章主题。
【素材积累及发散】
可写奶奶院子里的海棠树,体现人物(自己对人/奶奶对物)情感;把父母的爱转化视角,如,
最温暖的九点半,父亲每天守候在校门口的身影;父母之间平凡的感动等。
方法训练
1.分析下面文章的结构。
我和深圳温暖的细节
深圳一考生
坐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我不禁想起今早进考场前发生的一系列温暖的细节。
吃早饭时,虽然外婆一再叮嘱“先吃年糕,再吃粽子”,但我面对她的“糕粽大拼盘”,还是
先夹了一小块粽子,因为我素来喜欢吃粽子。看我这样一夹,外婆急了:“别吃别吃,放下,先吃年
糕。”我吓得赶紧从命。
“不一样吗?反正都会到肚子里去。”
180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糕粽糕粽,寓意高中啊。这是对门王奶奶昨天送来的年糕和粽子,她说她的孙女考得好,就
是因为先吃年糕,再吃粽子。”
我看着外婆认真的神情,有点儿无语:“好,好,听您的。”
我吃完饭,刚下楼,就碰到对门的王奶奶,只见她拉着小推车,小推车里装满了蔬菜。其实这
些蔬菜,大多是王奶奶给邻居们捎带的。王奶奶喜欢早起到菜市场抢新鲜菜,因此,她还主动要求
帮邻居买菜。我们都管她叫“菜婆”,你别说,她还很喜欢这称呼,也很乐意干这活。
“xx,吃我送的年糕和粽子了吗?吃了准能考上深圳名牌高中,好好考,中午吃我捎来的鲜鸡,
叫你外婆熬个薏仁汤,吉祥如意啊!”王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一边说,一边拿出买来的菜让我看。
我连连点头,口里不停地说:“好的,谢谢奶奶。”
我走到小区门口,就看见穿着一身保安制服的张大伯。张大伯今年五十多岁,从农村来,不识
字,特别喜欢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小区,不管谁家有事,都会将孩子托付给他,因此我们叫他“张
园长”。在保安室里,有很多给孩子准备的玩具,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小区里的小孩都很喜欢他。
“考个专(状)元,让占(咱)小区也光拥(荣)光拥(荣)!”张大伯一边用一口方言很浓的普通话
对我说,一边帮我打开了门。他挥着一只手臂,做出“请”的动作,另一只手护住栏杆,不让它反
弹。
我连忙谢谢张大伯,匆匆向学校走去。
考场在离小区 200米远的地方,路上我还会经过一家糖水店,这店是我们同学的根据地,经常
到此喝一碗糖水,顺便闲坐。店老板是一位三十岁的女人,长相清秀,同学们叫她“糖水西施”。
我走过糖水店时,正在忙碌的她特意从橱窗里探出头来,笑笑说:“祝你考上深中,不用紧张,考后
来喝糖水,今天免费!”我忙挥手称谢。
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在脑海里播放,我想,这不就是深圳温暖的细节吗?于是坐在考场上的我,
认真地将这些温暖人心的细节写了下来。
【写作结构分析】
开头:开篇点题——引入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叙述事件——串联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首尾呼应,点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2.结合提示补充下面文章的空白处。
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关于陪伴的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题句)
老屋的立镜
指尖顺着镜面上四散的裂痕______(一个动词),阳光透过______(一个名词)的窗在镜上
(一个动词)出我与姥爷的一幕幕过往。我爬进书桌底找姥爷______(一个动词)的糖果。我又站
在姥爷的三轮车上摇他的肩。我还______(一个动词)姥爷的房间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惊喜。
难言的情愫涌入我的心头,冲进了我的眼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题句)
窗边的冰花
奶奶有写懒了,冬夜她更很少走动,只一人靠在窗边看窗边绽放的冰花,又偶尔背些简单的诗
文。突然她身子向前倾了倾,看着一处冰花道:“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古诗)。”我探身
去看,果然是“两个黄鹂”。我笑道,两朵冰花_______(一个动词)着两边的花瓣,真像是两只翩
飞的小黄鹂,正在我的思绪随着冰花舒展之际,奶奶却_______(一个动词)了一口热气,_______
(一个动词)了那片冰花,我_______(动词)一下,却见窗上又结出了小太阳似得冰花。这像是我
常做的事,奶奶也陪着我,这样玩了十余年。
门前的柳树
门前有棵柳树,在那生长了很多年,大概有四层楼那么高,我和母亲常从树荫中 (动词)。
那时候,母亲高我许多,拉着我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的句子)。
而现在,我已高出母亲一头,柳梢______(动词)我的脸颊,我挽着母亲,避开泥泞,走向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题句)
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思夜想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回,是过程,是情结,是觉
醒。回家,从家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亲情,从故乡的离别团聚中体味牵挂,从精神迷失回归中找寻
寄托。回忆你记忆中最难舍的“家”,叙写你的故事,抒发你的情感,分享你的感悟。
182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以《回家》为题写一篇作文。
【审题解析】
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角度】
从人、物、时、地构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不回家”“回家”突出回家重要意义。
【素材选取】
情感感悟类——在日常生活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分析】
回家
深圳一考生
爷爷有一把藤木椅,古朴亦残破。
父亲几番想要替他买一把结实的新藤椅。老人才沾上座,便嚷嚷着跳起来,“没法坐啊!腰疼
背疼的,还是旧的好,旧的好!”
爷爷果真是个念旧的人。
他最爱坐在他的宝贝藤木椅上和我谈天,“你不晓得,我坐这把椅子上看过神六、神七飞上天
呢,还有中国女排拿下金牌,那是多神气啊!这真是件宝贝啊!还不止这些,”他浑浊的目光忽地
弯出细光,连带着周遭的眼纹也染上柔和,粗糙的手缓慢地轻抚着椅把,“连你这胖女娃的出生啊,
我都是坐在这上面知道的……那时你奶奶,在屋里绕个不停,一直念叨着要给你买些什么耍、缝些
什么穿、老太婆面上乐得笑也兜不住……”
爷爷第一次对我这般絮叨,我也听得入神,染着笑的句子却戛然而止。我便扭头去瞧老人,却
见他的眸子里满是沉寂的浑浊。
我才明了,爷爷是挂念起老太太了。
二老结婚有数十年了,泛旧的木藤椅也伴了数十年。两人表面小吵小闹不断,感情却是好得叫人
艳羡。
老人年轻时爱四处游历,两脚难着家。这把藤木椅便是那时淘来的宝贝,二老十分稀罕,总争
着来坐,往往是以老太太抢不过赖皮的爷爷而告终。
然而一天中老人十有八九在外头,这时老太太便提了藤木椅,搬到庭院里,惬意地歇在上头,
183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品赏温暖的日光,斜眼瞧见老人披着风尘返家了,便得意得乐呵呵,轻快道一声,“老头子,回家
了。”
老人便很恼,自此鲜少出屋,而是霸占着大椅子,待到日暮时便朝晚归的奶奶扬一扬下巴,眸
子半合,安适得很。
爷爷身子总是不好,又固执地不肯喝药,老太太端了一碗黑乎乎的中药,他总哼哼唧唧地不愿
入肚,直到老太太揪着老顽童的耳朵吓唬说不给他坐椅子,老人才百般不情愿地喝下去。那会,狭
小温暖的弄堂总是安静不下来的。
可谁能想到,中气十足的老太太要比病恹恹的老头先去了呢?
毕竟年岁旧了,藤木椅也立不住脚了。
老人最宝贵的破椅子,折了一条腿,断在地上的“残肢”是异常的破败和孤凄。老人颤巍巍地
抚上去,脸上竟然淌着孩童般无措而滚烫的泪水。
我们费好大功夫补好的藤木椅,老人却不再躺在里头惬意地沐浴暖阳,也不再抚摸老旧的藤把
哼着老旧的曲儿。
我望着日益苍老的老人,他的眸子里总是浑浊不清的,只是那里,一定是晃荡着那穿过弄堂、
跃过残垣破瓦的声音——
“老头子,回家了。”
【写作结构】
开头:开门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叙述事件(如何扣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叙述性结尾,点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结构发散】——根据上面你所积累的素材,写一篇关于情感类的文章,写出你的作文提
纲。
开头:点题——引入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叙述事件(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写作】
400
185
厚积薄发 赢在中考——语文
600
186
高效提分 源于优学
考点一:情感类素材
1.可以写亲情方面的。
(1)长辈对自己的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2)长辈之间的爱:父母爱情,祖辈之间的相守等。
2.可以写陌生人的关爱。
(1)陌生人的关爱:出门旅行,遇到困难,感激陌生人不求回报的帮助。狂风暴雨的路上,不
小心摔了,路人不顾风雨送到了医院等。
3.情感感悟表达方式。
(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情感表达。
(2)事件+情感感悟。
考点二:写作结构及写作手法
【写作结构分析】
开头:运用比兴,引出主题
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母亲年华流逝【略写】
中间——叙述事件(回忆)
孩提时代贪恋母亲给予的爱【略写】 为那一刻作铺垫【略写】
那一刻,察觉母亲的苍老,紧扣母爱,表达情感,呈现细节【详写】
结尾——升华
【手法】比兴手法,层层铺垫
187第五章 情感类写作
考点精讲板块
【写作结构分析】略
2.
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温暖
陪伴,是春燕与屋檐的相偎;陪伴,是黄鹂对翠柳的依靠;陪伴,是明月和流云的缠绵。
正是陪伴,让清冷的岁月多了份来自阳光的温暖。
老屋的立镜
指尖顺着镜面上四散的裂痕滑过,阳光透过老屋的窗在镜上折射出我与姥爷的一幕幕过往。我爬进书
桌底找姥爷藏下的糖果。我又站在姥爷的三轮车上摇他的肩。我还溜进姥爷的房间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惊
喜。
难言的情愫涌入我的心头,冲进了我的眼眶,陪伴,就像老屋的立镜,碎了,也折射着阳光的温暖。
窗边的冰花
奶奶有写懒了,冬夜她更很少走动,只一人靠在窗边看窗边绽放的冰花,又偶尔背些简单的诗文。突
然她身子向前倾了倾,看着一处冰花道:“两个黄鹂鸣翠柳。”我探身去看,果然是“两个黄鹂”。我笑道,
两朵冰花舒展着两边的花瓣,真像是两只翩飞的小黄鹂,正在我的思绪随着冰花舒展之际,奶奶却呼出了
一口热气,融化了那片冰花,我愣了一下,却见窗上又结出了小太阳似得冰花。这像是我常做的事,奶奶
也陪着我,这样玩了十余年。
门前的柳树
门前有棵柳树,在那生长了很多年,大概有四层楼那么高,我和母亲常从树荫中穿过。那时候,母亲
高我许多,拉着我的手在树下游戏,玩闹。而现在,我已高出母亲一头,柳梢擦过我的脸颊,我挽着母亲,
避开泥泞,走向远方。
陪伴,来自宁静的远方,而那个方向,是家乡。
实战演练版块
示例:我干了一件坏事,回家后不敢承认,欺骗父母,结果得到父母表扬,内心因欺骗不安,晚饭后独自
出去散步,路遇一买水果老太追着一个时髦男子为了找他五毛钱,老太说“多少就是多少,不能骗。”,我
醒悟,往回家的方向走。(既是回家承认错误,也是找回“真诚”的家。)
2.不同场景
场景一:机场送别奶奶。奶奶刚来深圳没多久,执意要回老家,虽然老伴已不在,但家还在。
场景二:春运火车站门口。不分贵贱老幼,渴望回家的神情描写。
场景三:昨天站在校门口。想起毕业,意识到这个校园原来也是我的一个家,原来常说“放学回家”,“去
学校”,现在发觉“去学校”也是“回家”。
结尾点题:你用情的地方,就是家。“回家”是一种心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