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高效培优A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 年宜宾) 解读如图, 当时大运河修建和利用( )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统一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2.(2020 年黔南州) 公元 605 年起, 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 开凿大运河。 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运河中心在长安 B.运河北抵余杭, 南至涿郡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3.(2020 年湖南株洲) 下列表格中, 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4.(2021年黑龙江) 为了巩固统治, 隋炀帝命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涿郡 D. 余杭
5.(2021年吉林长春市)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 据此判断, 该展览的主题是( )
A. 舟楫千里一一大运河文化展 B. 天府之国一一都江堰文化展
C. 千秋功业一一明长城文化展 D. 交通大国一一宋航海文化展
6.(2021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 科举制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的皇帝是( )
A. 汉武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太宗
7.(2020 年湖南郴州) 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 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 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8.(2021 年江西) 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 的风俗, 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 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 它反映了( )
A. 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 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 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9.(2020 年内蒙古赤峰)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古训, 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 广纳贤才,虚心纳谏, 开创了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2020 年山东泰安)“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11.(2021 年湖北黄石) 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陈桥兵变
B.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C. 故乡若问登科事, 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12.(2021年湖南长沙市) 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 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 万户)。 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往频繁 D. 经济发展
13.(2021年湖北中考真题) 下列图片所示工具, 属于唐朝时期发明的是( )
A. 石器 B. 骨耜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14.(2020 年湖南岳阳) 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 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中外交流频繁; 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 这描述的是( )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辉
15.(2021年湖北) 唐朝时期, 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 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 “西去和亲戈壁沙, 香车泪洒故乡霞。 边关大漠呈新月 , 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 文成公主 B. 武则天 C. 张骞 D. 李清照
16.(2021年江苏南京市)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 还活跃着来自中亚、 印度等地的使者、 僧侣与客商”。 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17.(2021年山东东营市) 文成公主人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 茶叶、 丝绸、 工艺品以及佛经、 医药、 历法、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 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 民族交往与交融C.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中外文化交流
18.(2021年山东东营市) 下列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是( )
①“尊王攘夷", 改革内政一齐桓公称霸②休养生息政策一文景之治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贞观之治④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盛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2021年山东东营市) 文成公主人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 茶叶、 丝绸、 工艺品以及佛经、 医药、 历法、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 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 民族交往与交融C.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中外文化交流
20.(2021年山东菏泽市)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 其转折点是(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21.(2021年湖南常德市)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 )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2.(2021年江西中考真题) “及范阳节度使反, 犯京师, 天子之兵弱不能抗, 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 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 ”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 隋朝灭亡 C. 唐朝由盛转衰 D. 金与南宋对峙
23.(2021年四川泸州市) 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 “他”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李清照 D. 曹雪芹
24.(2021年四川成都市) 唐朝时, 一些妇女喜好骑马、 打球、 拔河、 弈棋等活动,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
25.(2021年四川德阳市) 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 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得 分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烦帝)遂悲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泳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隋朝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是在哪一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却很快走向灭亡,其灭亡是在哪一年?(2分)
(2)材料二中列举了哪些隋烦帝征发人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完成材料三的结论部分。材料三、四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了什么景象?(2分)
(4)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初,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闲,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称(本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材料二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大多数人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材料三 开元初年,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当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他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瑾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1)阅读材料一说说,唐朝初年,社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2分)为此,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阅读材料二可知,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个频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大多数人却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形成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什么?(2分)
(3)阅读材料三说说,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治世局面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分)
28.梦回大唐——西安“大唐不夜城”是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的文化商业街。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主题一:贞观广场】“贞观之治”群雕非常雄伟,气势恢宏,展示了当时人才济济的画面;处于水面的“载舟覆舟“群雕,展示了当时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民本思想。
(1)请分别指出唐太宗“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4分)
【主题二:开元广场】广场中心设有“开元盛世”主题雕塑和8根多媒体艺术斗拼景观柱等文化景观,充分展现出盛唐时期繁荣灿烂、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
(2)“盛唐时期繁荣灿烂、歌舞升平”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哪些表现?请各举一例说明。(4分)
【主题三:玄奘广场】 玄奘铜雕像总高约6米,重3吨多,玄奘形象伟岸高大,手执锡杖,表情睿智而坚毅,体现了他为求学而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
(3)请你为玄奘写一段生平简历。唐朝时期体现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还有哪些?(2分)
【归纳总结】唐朝在当时声名远播四海,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仰慕。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
请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分)
得 分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4分)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
【五代十国相延续】
材料四(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城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4分)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 共6页 )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 共6页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培优A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 年宜宾) 解读如图, 当时大运河修建和利用( )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统一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便利江南粮食, 布匹的北运, 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 年, 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故 A 正确; 南宋时期, 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故排除 B 项; 元朝时期, 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故排除 C 项; 大运河的开通与长安遭受军事威胁无关, 故排除 D 项。 故选 A。
2.(2020 年黔南州) 公元 605 年起, 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 开凿大运河。 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运河中心在长安 B.运河北抵余杭, 南至涿郡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 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故 D 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 排除 A; 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 南至余杭, 排除 B; 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 排除 C。 故选 D。
3.(2020 年湖南株洲) 下列表格中, 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故 A 符合题意; 科举制的创立, 笼络了读书人,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故排除 B 项; 唐蕃和亲,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故排除 C 项; 鉴真东渡, 到了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故排除 D 项。 故选 A。
4.(2021年黑龙江) 为了巩固统治, 隋炀帝命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涿郡 D. 余杭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 故选 B; 长安与大运河无关, 排除 A; 涿郡是大运河的北部端点,余杭是大运河的南部端点, 排除 CD。
5.(2021年吉林长春市)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 据此判断, 该展览的主题是( )
A. 舟楫千里一一大运河文化展 B. 天府之国一一都江堰文化展
C. 千秋功业一一明长城文化展 D. 交通大国一一宋航海文化展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是对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描述, 因此A 项正确; 材料与都江堰、 长城及航海无关, BCD 项排除。 故选 A。
6.(2021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 科举制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的皇帝是( )
A. 汉武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太宗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可知, 隋文帝是隋朝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改革选官制度,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到隋炀帝时, 设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故选 C。
7.(2020 年湖南郴州) 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 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 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的人科举得中被称为“金榜题名”, 接连在乡试、 会试、 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称为“连中三元”, 故选择 D 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排除 A项; 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 不太注重才能, 排除 B 项;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 排除 C 项。 故选 D。
(2020 年内蒙古赤峰)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古训, 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 广纳贤才,虚心纳谏, 开创了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唐太宗李世民, 年号贞观, 他统治时期, 广纳贤才, 知人善用, 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职责, 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 故 C 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 故 AB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 C。
9.(2021 年江西) 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 的风俗, 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 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 它反映了( )
A. 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 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 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影响的有关内容。 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不分门第高低,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原则, 科举制使得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到各级政府任职。 给小孩佩戴“长命锁” 的风俗, 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 故选 D。
10.(2020 年山东泰安)“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他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他为政期间, 吸收隋亡教训, 勤政爱民; 唐太宗认识到, 只有虚心纳谏, 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 所以他鼓励臣下直言, 并能从谏如流, 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选项B 符合题意。 汉武帝、 明太祖、 康熙帝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2021 年湖北黄石) 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陈桥兵变
B.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C. 故乡若问登科事, 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景象。 杜甫的诗《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 它描绘了唐玄宗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景象。 唐玄宗即位后, 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 重视地方吏治, 还注意节俭。 政治清明, 经济空前繁荣, 仓库充实, 人口增加,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 史称“开元盛世” 。 故选 D。
12.(2021年湖南长沙市) 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 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 万户)。 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往频繁 D. 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图片表格反映唐朝户口增加, 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 D 符合题意; ABC 项表格中没有体现, 排除。 故选择 D。
13.(2021年湖北中考真题) 下列图片所示工具, 属于唐朝时期发明的是( )
A. 石器 B. 骨耜 C. 铁农具 D. 曲辕犁
【答案】 D
【解析】通过图片可得, 最后一个图片曲辕犁, 是唐朝时期耕作工具, 故选 D 项; 石器是原始社会的工具, 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 A 项; 骨耜与题意时间不符, 故排除 B 项; 铁农具不是唐朝固有的特点, 故排除 C 项。
14.(2020 年湖南岳阳) 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 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中外交流频繁; 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 这描述的是( )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辉
【答案】 B
【解析】根据“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中外交流频繁; 民族关系和谐; 社会风气开放。 ”可知, 材料描述的是盛唐气象,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中外交往频繁, 社会风气开放, B 符合题意; 汉武盛世与“中外交往频繁”不符, A 排除; 两汉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关系和谐”不符, C 排除; 乾隆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与“中外交流频繁”不符, D 排除。 故选择 B。
15.(2021年湖北) 唐朝时期, 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 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 “西去和亲戈壁沙, 香车泪洒故乡霞。 边关大漠呈新月 , 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 文成公主 B. 武则天 C. 张骞 D. 李清照
【答案】 A
【解析】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故 A 符合题意; 武则天是当时唐朝的皇帝, 排除 B; 张骞是西汉时期通西域的名将,排除 C; 李清照是南宋词人, 排除 D。 故选 A。
16.(2021年江苏南京市)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 还活跃着来自中亚、 印度等地的使者、 僧侣与客商”。 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同时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 当时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还有很多来自中亚、 印度等地的使者、 僧侣与客商在唐都长安, 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故 B 正确;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意在时间、 内容上不符合, 故 A 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 不是民族关系, 故 C 错误; 明朝都城是北京, 故 D 错误。 综上答案 B。
17.(2021年山东东营市) 文成公主人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 茶叶、 丝绸、 工艺品以及佛经、 医药、 历法、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 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 民族交往与交融C.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体现出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 故 B 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排除 A; 材料体现出的民族交融, 不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排除 C; 唐与吐蕃关系属于民族关系, 不是中外关系, 排除 D。 故选 B。
18.(2021年山东东营市) 下列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是( )
①“尊王攘夷", 改革内政一齐桓公称霸②休养生息政策一文景之治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贞观之治④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盛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战国时期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并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使齐国强大起来,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①正确; 西汉初期,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②正确;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之后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 促进唐朝继续发展, ③因果关系关联错误; 唐玄宗励精图治,出现开元盛世, ④正确; ①②④正确, 故选 B; ③因果关系关联错误, 故排除 ACD。
19.(2021年山东东营市) 文成公主人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 茶叶、 丝绸、 工艺品以及佛经、 医药、 历法、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 这些史实反映了( )
A. 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 民族交往与交融C.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体现出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 故 B 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排除 A; 材料体现出的民族交融, 不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排除 C; 唐与吐蕃关系属于民族关系, 不是中外关系, 排除 D。 故选 B。
20.(2021年山东菏泽市)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 其转折点是( )
A. 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答案】 B
【解析】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诗句一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 仓库充实, 人口明显增加,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 8 年之久的叛乱, 史称安史之乱, B 符合题意;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 A 排除;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 C 排除; 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 排除。 故选择 B。
21.(2021年湖南常德市)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 )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581 年,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 建立隋朝, 589 年, 隋军南下,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 南北重归统一; 907 年, 唐朝灭亡后, 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因此, ①为隋朝、 ②为唐朝。 隋唐时期, 我国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科技发达,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 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 因此,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故 D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B 项是指秦汉时期, C 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均与题干“①②(隋唐时期) ”不符, 排除 ABC 项。 故选 D 项。
22.(2021年江西中考真题) “及范阳节度使反, 犯京师, 天子之兵弱不能抗, 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 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 ”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 隋朝灭亡 C. 唐朝由盛转衰 D. 金与南宋对峙
【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 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 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事从此由盛转衰, C 正确; ABD 与题干信息年代不符, 故错误。 综上故选 C。
23.(2021年四川泸州市) 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 “他”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李清照 D. 曹雪芹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 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诗史”指的是杜甫诗歌中的内容,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瞄准现实, 一方面表现自己流落江湖的事实, 另一方面, 更多地描写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的悲惨事实, 所以 B 符合题意;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 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曹雪芹清代学者, 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又号芹溪、 芹圃,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的作者, 所以 D 不符合题意。
24.(2021年四川成都市) 唐朝时, 一些妇女喜好骑马、 打球、 拔河、 弈棋等活动,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 一些妇女喜好骑马、 打球、 拔河、 弈棋等活动”可知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 科技、 文化繁荣, 社会风气开放, 妇女可以参与各种活动,故选 C; ABD 不符合题意, 排除。
25.(2021年四川德阳市) 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 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 B
【解析】581 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618 年灭亡, 同年唐朝建立, 907 年被大将朱温所灭, 所以时间轴上的①处是隋唐时期。 故选 B;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 221 年到 220 年, A 错误;宋元时期从 960 年到 1368 年, C 错误; 明清时期从 1368 年到 1912 年, D 错误。
得 分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烦帝)遂悲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泳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隋朝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是在哪一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却很快走向灭亡,其灭亡是在哪一年?(2分)
(2)材料二中列举了哪些隋烦帝征发人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完成材料三的结论部分。材料三、四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了什么景象?(2分)
(4)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答案】(1)589年。618年。(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人口激增、垦田面积大增、粮仓丰实。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4)隋文帝在位期间,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5)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主要考查了与隋朝相关的知识。第(1)(2)问属于识记层面的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作答即可。第(3)问可结合材料三的信息总结结论部分。材料三、四反映了隋朝经济的繁荣。第(4)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5)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初,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闲,道路萧条。(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称(本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材料二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大多数人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材料三 开元初年,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当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他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瑾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1)阅读材料一说说,唐朝初年,社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2分)为此,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阅读材料二可知,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个频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大多数人却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形成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什么?(2分)
(3)阅读材料三说说,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治世局面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分)
【答案】(1)社会衰败,经济萧条的景象。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武则天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创立殿试制度等,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3)开元盛世。唐玄宗勤俭节约,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三则材料反映的治世局面的内在联系是都有一个贤明君主,统治者都重视国家的生产,励精图治,懂得任用贤能。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可知,唐朝初年的社会景象是社会衰败,经济萧条。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创立殿试制度等,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3)根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开元盛世,从材料三中可知,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唐玄宗勤俭节约,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8.梦回大唐——西安“大唐不夜城”是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的文化商业街。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主题一:贞观广场】“贞观之治”群雕非常雄伟,气势恢宏,展示了当时人才济济的画面;处于水面的“载舟覆舟“群雕,展示了当时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民本思想。
(1)请分别指出唐太宗“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4分)
【主题二:开元广场】广场中心设有“开元盛世”主题雕塑和8根多媒体艺术斗拼景观柱等文化景观,充分展现出盛唐时期繁荣灿烂、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
(2)“盛唐时期繁荣灿烂、歌舞升平”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哪些表现?请各举一例说明。(4分)
【主题三:玄奘广场】 玄奘铜雕像总高约6米,重3吨多,玄奘形象伟岸高大,手执锡杖,表情睿智而坚毅,体现了他为求学而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
(3)请你为玄奘写一段生平简历。唐朝时期体现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还有哪些?(2分)
【归纳总结】唐朝在当时声名远播四海,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仰慕。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
(4)请归纳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分)
【答案】(1)执政理念: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民本思想: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
(2)文学: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昂扬进取的精神;艺术: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学、艺术各一例即可)
(3)玄奘是唐朝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等。
(4)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科技文化发达;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唐太宗的执政措施,依据关键词“执政理念”“民本思想”,结合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繁荣灿烂、歌舞升平”在文学方面体现为诗歌繁荣;艺术上体现为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各举一例,符合题意即可。第(3)问依据唐朝时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第(4)问可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等方面归纳。
得 分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4分)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
【五代十国相延续】
材料四(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城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4分)
【答案】(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境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权更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境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第(2)问据材料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第(3)问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抓住材料四中的关键信息“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并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 共6页 )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 共6页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