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培优B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年四川内江)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2021 年河南) 隋炀帝时, 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 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 于是隋炀帝( )
A. 南下灭陈 B. 营建东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3.(2021 年湖南常德) 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 阅读提纲节选, 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司母戊鼎夏朝青铜器代表 B. 都江堰沟通了湘江漓江
C. 丝绸之路开通于东汉时期 D.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4.(2020 年江苏扬州) 2014 年 6 月 22 日,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开通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隋朝
5.(2020 年黑龙江大庆)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
A.涿郡、 江都 B.洛阳、 余杭 C.洛阳、 江都 D.涿郡、 余杭
6.(2020 年成都) 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秦、 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7.(2021 年江苏无锡) 如图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 )
A. 分封制度
B. 察举制度
C. 刺史制度
D. 科举制度
8.(2021 年黑龙江牡丹江)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 创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设立军机处
9.(2020 年山东临沂)《旧唐书》 记载: 在这次战乱中, “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从此之后, 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10.(2020 年山东泰安)“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11.(2021年新疆中考真题) 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 702 年, 唐朝设立的管辖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北庭都护府 D. 伊犁将军府
12.(2021年北京) 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农业技术进步 C. 海外贸易发达 D. 文学艺术繁荣
13.(2021年山东) 下列关于图中历史人物的说法, 正确的是( )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A. 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 图 3 人物为图 2 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 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 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14.(2020 年山东德州)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 词: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 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 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 ”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 B. C. D.
15.(2021年广西) 它由 11 个部件构成, 设计精妙, 轻便灵巧, 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 回转省力, 适于精耕细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 楼车 B. 筒车 C. 曲辕犁 D. 秧马
16.(2021年四川) 下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出土于陕西西安。 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 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 另两人为胡人乐俑。 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2021年湖南) 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 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 正确的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2021年湖南衡阳市) 李白《秋浦歌》 第十四首写道: 少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赧 nan: 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明月 夜, 歌曲动寒川。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 激情飞扬 B.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 李白诗歌成就辉煌, 被称为“诗史”
19.(2019年山东威海)在我国历史上把某一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称为“圣人”。下列人物与其称号对应正确的是( )
A.华佗——“医圣”B.顾恺之——“画圣”C.颜真卿——“书圣”D.杜甫——“诗圣”
20.(2021年四川)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 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A. 文学艺术发展 B. 中外交通发达 C. 中外文化交流 D. 民族关系交融
21.(2021年湖南郴州市) 中日山水相连, 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 从 646 年开始, 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进行“大化改新”, 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A. 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冲天香阵透长安 C. 千金散尽还复来 D. 唐风洋溢奈良城
22.(2021年广西) 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 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 审美观念一致 B. 文明相互借鉴 C. 文明交流频繁 D. 铸银水平相当
23.(2019年湖北荆州)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B.丝织工艺的精湛C.垦田面积的扩大D.长安商业的繁荣
24.(2021年陕西) 他的人物画, 人物形态各异, 神形兼备, 下图是他的作品《步辇图》。 这位画家是( )
A. 张择端
B. 王羲之
C. 阎立本
D. 辛弃疾
25.(2021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 这是杜甫《垂老别》 中的诗句。 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 请问这场动乱是( )
A. 大泽乡起义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黄巾起义
得 分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6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4分,共35分)
26. 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 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全唐诗》 收录的诗作有 48000 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 经济、 宗教, 又涉及亲情、 友谊、 怀古、 山水、 田园; 作者中既有帝, 王将相, 也有贩夫走卒、 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 分别写出上图城 A 和工具的名称。(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 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2分)?
(3)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而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材料二 唐朝时,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 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 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 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 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 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材料三 2020 年 2 月 , 当中国抗疫进展最紧张的时候, 日本捐助中国的医疗物资上贴着的“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八个字曾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注: 诗句出自日本长屋王《绣袈裟衣缘》: “山川异域, 风月 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
(2)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4分)
(2) 材料二所述史实中, 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几方面?(4分)
(3) 据史书记载, 材料三中“山川异域, 风月 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诗句感动了一位唐朝僧人, 使他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 请写出这位僧人的法号和东渡日本的次数。(4分)
(4) 综上所述, 唐朝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风气值得当今社会借鉴?(3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根据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和唐文化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4分)
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迹?(4分)
得 分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5分)
29. 读下图, 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如图中 A、 B 两国分别是 、 。并举例说明两国交往的史实?(3分)
(2)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 指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并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3)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 经济局面? 他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 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6分)
(4)唐朝时期出现哪两个盛世?(2分)
(5)综合以上探究, 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2分)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 共6页 )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 共6页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培优B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三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年四川内江)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炀帝灭掉陈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B符合题意;581年是隋朝建立的时间,A不符合题意;605年是修筑大运河的时间,C不符合题意;618年是隋朝灭亡的时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21 年河南) 隋炀帝时, 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 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 于是隋炀帝( )
A. 南下灭陈 B. 营建东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为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故 C正确, 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故选 C。
3.(2021 年湖南常德) 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 阅读提纲节选, 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司母戊鼎夏朝青铜器代表 B. 都江堰沟通了湘江漓江
C. 丝绸之路开通于东汉时期 D.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交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 D 陈述符合史实, 符合题意;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排除 A; 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是灵渠,排除 B; 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 排除 C。 故选 D。
4.(2020 年江苏扬州) 2014 年 6 月 22 日,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开通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隋朝
【答案】 D
【解析】隋朝隋炀帝时期, 从 605 年起, 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全长两千多公里,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 D 正确, ABC 排除。 故选 D。
5.(2020 年黑龙江大庆)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
A.涿郡、 江都 B.洛阳、 余杭 C.洛阳、 江都 D.涿郡、 余杭
【答案】 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 605 年起, 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北起涿郡, 南至余杭。 D 正确, BC 排除; 江都是大运河中邗沟一段南方的起点, A 排除; 故选 D。
6.(2020 年成都) 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秦、 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秦、 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选: C。
7.(2021 年江苏无锡) 如图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 )
A. 分封制度
B. 察举制度
C. 刺史制度
D. 科举制度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文帝即位后, 废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 进士科的创立,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故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科举制度。 故选 D。
8.(2021 年黑龙江牡丹江)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 创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知识。 据所学知,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皇帝制的是秦始皇, 颁布“推恩令” 的是汉武帝, 设立军机处提雍正帝。 故选 C。
9.(2020 年山东临沂)《旧唐书》 记载: 在这次战乱中, “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从此之后, 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在这次战乱中, ‘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 从此之后, 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 该战乱是安史之乱, 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 755—763 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 C 选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 故选 C。
10.(2020 年山东泰安)“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他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 他为政期间, 吸收隋亡教训, 勤政爱民; 唐太宗认识到, 只有虚心纳谏, 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国家灭亡。 所以他鼓励臣下直言, 并能从谏如流, 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选项B 符合题意。 汉武帝、 明太祖、 康熙帝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2021年新疆中考真题) 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 702 年, 唐朝设立的管辖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北庭都护府 D. 伊犁将军府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北庭都护府, 是中国唐朝武则天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 管理区域东起伊吾, 西至咸海一带, 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 南至天山, 故 C 符合题意;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 李世民设立安西都护府, 清代设立伊犁将军府, 故 ABD 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2.(2021年北京) 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农业技术进步 C. 海外贸易发达 D. 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 B
【解析】骨耜、 曲辕犁是耕作工具, 翻车、 筒车是灌溉工具, 都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故选 B; 材料中的农业工具,与政治制度、 海外贸易、 文学艺术无关, 排除 ACD。
13.(2021年山东) 下列关于图中历史人物的说法, 正确的是( )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A. 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 图 3 人物为图 2 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 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 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答案】 C
【解析】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带去了佛经、 种子等。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体现出唐朝中原文化的先进。 故 C 符合题意; 和亲并不是因为吐蕃势力的强大, 排除 A; 玉米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 排除 B; 图中人物和亲是唐太宗时期, 排除 D。 故选 C。
14.(2020 年山东德州)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 词: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 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 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 ”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 B. C. D.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从题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 筒车是唐朝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 能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耧车, 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 可将开沟、 播种、 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与题干所描述的不一致, 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 曲辕犁, 是唐代发明的耕犁, 适用于精细耕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与题干描述不一致, 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 秧马, 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 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与题干描述不一致, 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5.(2021年广西) 它由 11 个部件构成, 设计精妙, 轻便灵巧, 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 回转省力, 适于精耕细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 楼车 B. 筒车 C. 曲辕犁 D. 秧马
【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的“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 回转省力, 适于精耕细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 制成曲辕犁,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故 C 符合题意; 耧车是播种工具。 排除 A; 筒车是灌溉工具。 排除 B;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 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排除 D。 故选C。
16.(2021年四川) 下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出土于陕西西安。 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 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 另两人为胡人乐俑。 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胡人(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融合, 具有开放的社会局面; 而乐舞俑说明当时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艺术造型精美、 色彩亮丽。 据此可知, ①②③是可以从该文物上获取到的唐朝历史信息, 故 A 项正确; 骑驼乐舞俑反映了唐朝艺术繁荣, 但无法体现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因此, ④不符合题意, 排除含有④的 BCD 项。 故选 A 项。
17.(2021年湖南) 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 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 正确的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的农业经济发达,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如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 为整顿币制、 改变混乱局面, 唐高祖下令发行“开元通宝”, 货币的统一,为唐朝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 因此, 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 并写成《大唐西域记》。 因此, 第四幅图片玄奘西游密切了唐朝与天竺的交流, 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据此可知, 题干四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故 C项正确; A 项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B 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D 项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均与题干“唐朝”不符, 排除 ABD 项。 故选 C 项。
18.(2021年湖南衡阳市) 李白《秋浦歌》 第十四首写道: 少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赧 nan: 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明月 夜, 歌曲动寒川。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 激情飞扬 B.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 李白诗歌成就辉煌, 被称为“诗史”
【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李白诗歌成就辉煌, 被称为“诗仙”, 故 D 符合题意;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 激情飞扬, 故 A 不符合题意; 李白《秋浦歌》 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故 BC 不符合题意。 综上故选 D。
19.(2019年山东威海)在我国历史上把某一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称为“圣人”。下列人物与其称号对应正确的是( )
A.华佗——“医圣”B.顾恺之——“画圣”C.颜真卿——“书圣”D.杜甫——“诗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朝涌现了大批的诗人,其中杜甫的诗气魄雄浑,语言精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后人称他为“诗圣”。D符合题意;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画圣”指的是吴道子;“书圣”指的是王羲之,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2021年四川)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 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A. 文学艺术发展 B. 中外交通发达 C. 中外文化交流 D. 民族关系交融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等信息可知, 三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C 正确; 鉴真东渡日本, 传播了佛教文化, 玄奘西行其目的是学习佛学文化, 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联系, 与文学艺术、 中外交通、 民族关系无关,故 A、 B、 D 排除。
21.(2021年湖南郴州市) 中日山水相连, 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 从 646 年开始, 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进行“大化改新”, 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A. 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冲天香阵透长安 C. 千金散尽还复来 D. 唐风洋溢奈良城
【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大化改新”和图片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向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唐朝学习文化, 进行“大化改新”, 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说明了中日在唐朝时就有了友好的文化交流, “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了材料的图片内容, D 符合题意; “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内容, A 排除; “冲天香阵透长安”体现的是唐末农民起义, B 排除; “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的诗句, 与题干内容无关, C 排除; 故选 D。
22.(2021年广西) 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 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 审美观念一致 B. 文明相互借鉴 C. 文明交流频繁 D. 铸银水平相当
【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 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 C 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 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 排除; 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 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 无从得出相互借鉴, B 排除。故选 C。
23.(2019年湖北荆州)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B.丝织工艺的精湛C.垦田面积的扩大D.长安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是从白居易的视角来描写的,当时他正站在观音台上望长安城,长安城如同一个围棋局,千百户人家如同围棋子分别各处,而十二大街就是围棋的纵横线,将长安城分隔成整整齐齐的菜田。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24.(2021年陕西) 他的人物画, 人物形态各异, 神形兼备, 下图是他的作品《步辇图》。 这位画家是( )
A. 张择端
B. 王羲之
C. 阎立本
D. 辛弃疾
【答案】 C
【解析】《步辇图》 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 线条流畅圆劲, 构图错落富有变化, 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故 C 符合题意; 张择端 是宋代风俗画名家, 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 辛弃疾是宋代词人, 排除 ABD。 故选 C。
25.(2021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 这是杜甫《垂老别》 中的诗句。 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 请问这场动乱是( )
A. 大泽乡起义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黄巾起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据“万国尽征戎,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可知,这是杜甫在《垂老别》 一诗中描绘的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叛乱, 这场叛乱是安史之乱。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 烽火燃遍了山冈; 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 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开元末年之后, 唐玄宗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廷日趋腐败。 755 年,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 B。
得 分 评卷人 二、史林释义 (本题共3小题,第26题6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4分,共35分)
26. 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 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全唐诗》 收录的诗作有 48000 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 经济、 宗教, 又涉及亲情、 友谊、 怀古、 山水、 田园; 作者中既有帝, 王将相, 也有贩夫走卒、 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 分别写出上图城 A 和工具的名称。(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 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2分)?
(3)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2分)
【答案】
(1) 长安; 筒车。
(2) 唐朝诗歌数量多, 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诗人身份多样等。 科举制。
(3)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 农业发展迅速, 走在世界前列; 有广州、 扬州等商业城市, 商业繁荣, 出现国际大都市; 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繁盛, 远播世界; 疆域辽阔, 民族交融, 国力强盛, 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唐开元年间形势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城 A 应为唐朝的都城长安; 根据材料一“农业工具模型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筒车。
(2) 根据材料二“《全唐诗》 收录的诗作有 48000 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 经济、 宗教, 又涉及亲情、友谊、 怀古、 山水、 田园; 作者中既有帝, 王将相, 也有贩夫走卒、 外国人”, 归纳可知: 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有: 唐朝诗歌数量多, 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诗人身份多样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 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
(3) 依据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的表现有: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 农业发展迅速, 走在世界前列; 有广州、 扬州等商业城市, 商业繁荣, 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繁盛, 远播世界; 疆域辽阔, 民族交融, 国力强盛, 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而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材料二 唐朝时,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 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 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 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 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 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材料三 2020 年 2 月 , 当中国抗疫进展最紧张的时候, 日本捐助中国的医疗物资上贴着的“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八个字曾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注: 诗句出自日本长屋王《绣袈裟衣缘》: “山川异域, 风月 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
(2)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4分)
(2) 材料二所述史实中, 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几方面?(4分)
(3) 据史书记载, 材料三中“山川异域, 风月 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诗句感动了一位唐朝僧人, 使他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 请写出这位僧人的法号和东渡日本的次数。(4分)
(4) 综上所述, 唐朝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风气值得当今社会借鉴?(3分)
【答案】
(1)玄奘: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而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2) 科技、 佛教、 文字等方面。
(3) 鉴真, 6 次。
(4) 开放、 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 根据材料二“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 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 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 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 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到科技、 佛教、 文字等方面。
(3) 根据材料三中“山川异域, 风月 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诗句感动了一位唐朝僧人, 使他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 可知与鉴真东渡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玄宗时期, 鉴真东渡日本, 前后 12 年, 前 5 次东渡失败, 第 6 次才成功, 双眼失明, 但他仍继续努力, 第六次终于成功, 传授佛法,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经济繁荣, 对外开放,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因此唐朝呈现出开放、 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1)根据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和唐文化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4分)
(3)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迹?(4分)
【答案】(1)盛唐气象: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
(3)(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如: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可知,唐代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依据材料信息“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唐代文化的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2)依据材料信息“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可知,唐代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若答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内容也可。
(3)开放性题目,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
得 分 评卷人 三、探究空间 (本题15分)
29. 读下图, 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如图中 A、 B 两国分别是 、 。并举例说明两国交往的史实?(3分)
(2)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 指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并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3)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 经济局面? 他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 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6分)
(4)唐朝时期出现哪两个盛世?(2分)
(5)综合以上探究, 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2分)
【答案】
(1) A: 印度 B: 日本。鉴真东渡、“遗唐使”。 玄奘西行。
(2) 地位: 国际性的大都会;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文化对外辐射的中心等。 积极影响: 有利于形成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 有利于激发昂扬进取、 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等。
(3)政治: 政治清明, 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民族团结。 经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 社会风气开放, 生产水平提高;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 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尊重知识, 重视人才, 社会才能发展等。
(4)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5)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等。
【解析】(1) 根据图信息“天竺”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 A 是印度; 根据图信息“平城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 是日本。依据所学可知,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 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 直到第六次才成功抵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 中国的医药、 文学、 书法、 建筑、 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遗唐使”来华反映的中日两国的交往。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唐朝与天竺即今天的印度, 有频繁的交往。 贞观初年, 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经历艰难险阻, 四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在天竺遍访名寺, 研究佛法。 10 多年后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 由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 成为研究中亚、 印度半岛的珍贵文献,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2) 根据图示“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 唐朝都市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文化对外辐射的中心等。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形成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 有利于激发昂扬进取、 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等。
(3)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可知, 唐太宗统治时期, 政治清明, 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民族团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 社会风气开放, 生产水平提高;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制定法律, 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最后一小问是开放题, 言之有理即可, 如: 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尊重知识,重视人才, 社会才能发展等。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 年号贞观, 他统治时期, 广纳贤才, 知人善用, 完善三省六部制, 明确职责, 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在位前期, 整顿吏治、 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年号开元, 故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言之有理即可。 如: 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等。
本考场试卷序号
(由监考填写)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 共6页 )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 共6页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