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14:3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马克思墓
(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
墓志铭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制作人:杜海波
习主席对马克思的评价: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对马克思作高度评价: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
素养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又锋芒毕露、充满战斗力的特点。2.结合演讲词的特点,学习演讲词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3.设想作者演讲时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4.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作者恩格斯
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
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
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
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
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还就宗教、女性、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01
了解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
一篇悼词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2、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
3、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01
一、划分文章层次, 概括内容。
开头(1—2段):述其哀,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主体(3—7段):赞其功,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结尾(8—9段):颂其德,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
课文探究
文本感知研读
01
1. 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
2. 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参考: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不可估量
空白
时地 情况
心情
总纲: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贡献
对象
程度
两个“对于”
文章图构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感情
带着崇高敬意
无比沉痛惋惜
也有某种安慰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创办革命刊物
剩余价值规律
过渡(6)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马克思的科学观
巨大的贡献
(3-7)
革命家
(7)
科学家
(3--5)
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深远的影响
(8-9)
人民
敌人
忌恨、污蔑、驱逐
尊敬、爱戴、怀念
课文主旨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了精要的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沉哀悼之情。
01
问题探究:
1、第1自然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参考: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停止思想了”一语的运用也切合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身份。
01
2、第2自然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3、在第2段中,作者先说了“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再说“对于历史科学”,而在后面,作者却先写理论,后写实践,为什么?
参考:第2段是全文的总纲。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参考:和演说词有关。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能重点突出,作者在总说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的方法,而在展开时,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衔接并逐步推向高潮,直至顶峰。
01
4、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5、“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01
6、“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7、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参考:“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参考: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01
8.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9.第8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运用了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的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了马克思学说的伟大。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01
10、“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时隔多年,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疑问,会是“空白”吗?那不成革命事业后继无人了吗?你怎么看?
(1)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心里形成空白。
(2)由于马克思的逝世,革命理论的研究将出现一段空白。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3)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空白说”只是局限于当时,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伟人,一直在实践、发展并丰富着马克思理论,“空白说”很有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阐述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
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龄,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初中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毛泽东《无题》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写这首诗时,毛泽东16岁。它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他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中国。
比较青年的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
联系实际,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请以《伟人从少年走来》为题作一分钟演讲。
“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百年前鲁迅先生讲的一段话,现在读来,仍然能够听到先生寻找精神价值和文明复兴的召唤。
人在少年时,当树少年志,应尽少年功,追逐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