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促织》第1课时 课件+音频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促织》第1课时 课件+音频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14:49:50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 促织》
第1课时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新课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文本,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小说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体会幻想与现实交融
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
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朴素自然、简洁凝练、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反复诵读
成名之子投井后一段文字,读出韵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成名看似悲剧开头,最后喜剧收场的情节,探究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而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
核心素养
里胥xū 迂讷yū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翕辟xī pì 竦立sǒng
藁葬gǎo 惙然chuò 交睫jié
觇视chān 龁hé 俾bǐ 蠹dù
读准字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作者简介
为生活所迫,做过幕宾,做过塾师,舌耕笔
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
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郭沫若曾这样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家作品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20岁左右开始创作在他40岁左右时 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内容大致可以四种类型:
①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与作者经历有
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
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②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这是全书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最精彩的部分。如《连城》、《阿宝》、《香玉》等,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作家作品
③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代表作有《促织》、
《席方平》等。
④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写作背景
促织
即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
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
听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停顿,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听读课文
序幕/起因(1):朝廷征促织。
开端(2):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3-4):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得促织。
高潮(5-7):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8):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尾声(9):作者评促织。
交代故事背景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大起大落
因祸得福
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线索:促织
反映黑暗现实,揭露官吏贪虐,同情百姓疾苦。
全文梳理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
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
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
名词做状语,岁-每年
巴结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进献
名作动,显示才能
崇尚,爱好
动词,责令
本来
直,居(之)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
头,
辄倾数家之产。

狡猾
通“值”,价值。
动词使动,使…倾尽
囤积,储存 省略句
动词,索取
凭借 征收
见注释
第一段: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崇尚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于是朝廷责令当地以蟋蟀作为固定的贡奉项目。县官就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责求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第一段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岁征民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
试使斗而才 名词作动词,有才能,勇猛善斗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昂其直 形容词使动,使…高 “直 ”通“値 ”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使动,使…倾尽
文言句式
居(之)为奇货 省略句
文中第一段写的却是明宣德间的故事,但是蒲松龄是清朝人,作者有何用意?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蟋蟀盆清代以康熙,乾隆时制作者最精。康熙,乾隆宫中当亦尚促织之戏。
(叶百丰《宫中尚促织之戏》)
借古讽今
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第一段课文探究
1.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指出祸源,揭示矛盾产生的总根由。“宫中”二字,作者把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此物故非西产”,却要“岁征”,可见封建统治者敲剥之残,祸害之广,亦暗示百姓生活之艰辛。
2. 写“华阴令欲媚上官”“游侠儿”“里胥”等人行为,有什么作用?
寥寥数笔,画出大小贪官污吏的丑态。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
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累,积累,逐渐;
尽,赔尽
同义复词,益处
从事
古义:童生
今义:男孩子,儿童
迂拙而又不善言辞
老百姓
被动句
不到一年
希望
万分之一
抵偿的钱
可能
卖出,指考取秀才
同义复词,谋求
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
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
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没有
始终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不用
形容词意动,认为...对
十天
规格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合乎
破墙
第二段重点字词
操童子业 古义:指童生。今义:指男孩子,儿童。
百计营谋 同义复词,谋求
死何裨益 同义复词,益处
成然之 形容词意动,认为...对
杖至百 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两股间脓血流离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文言句式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被动句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他为人迂拙而又不善言辞,就被狡猾的乡吏报到县里,充当里正一职。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残破的墙垣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勘探石隙,发掘洞穴。什么方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品相差个头小,不合规格。县官严定限期,按期查验追逼。十多天的时间,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大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辗转反侧,只想自杀。
1.第2段写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二段课文探究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
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
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
门口
嘴唇
充满
具,准备; 资,钱财;
诣,到,前往
点燃,状语后置
恭敬地站着
悬挂
拜两次
祷告
翕,合;辟,开
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
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
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折藏之,归以示成。
观赏,研讨
审视
寺院
但是
符合
知道,明白
心中想的事
状语后置
兼词,在那里
给……看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凭借神力占卜。成名的妻子准备好钱财前去询问。只见红装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堵住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求卜的人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恭敬地站着听。一会儿,从帘子里面丢出一张纸,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像寺庙。(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似乎将要跳起来的样子。她把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收起来,回家给成名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
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
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
莫非
勉强
草木茂盛的样子
顺着,沿着
逼真的样子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尽力搜索


小草
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
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
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
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
突然
惊奇
追随
分开
轻轻拨动,状语后置


用笼子装,名作动
仔细
即使
突然
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塞官责。
比不上
形作名,白肉 黄粉
名词作动词,放
充抵 动词作名词,责任,差使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示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非常相似。于是勉强扶着手杖起来,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有古墓草木浓密而隆起。沿着古墓前行,看见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般排列,非常像画中的图景。他于是在蒿草中侧耳听慢慢走,像在寻找一根针或一株小草;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一点儿也没有蟋蟀的踪迹和声响。尽力搜索不止,突然有一只癞蛤蟆跳着离开。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荆棘的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抓,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草尖轻轻拨动,蟋蟀不出来;用竹筒里的水浇灌才出来,状帽极为俊美强健。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察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把它装在笼子里带回家,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到了极致。留着等到进贡的日期,拿它充抵官差。
第3-4段重点字词
具资诣问 到,前往
填塞门户 同义复词,门口
唇吻翕辟 同义复词,嘴唇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非常
而心目耳力俱穷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上于盆而养之 名词作动词,放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实
以塞官责 充抵 动词作名词,责任,差使
2.文言句式
问者爇香于鼎 (状语后置,应为“问者于鼎爇香”)
焚拜如前人 状语后置,应为“如前人焚拜”)
掭以尖草 状语后置,应为“以尖草掭”)
1.求神问卜,成名终得促织,如何看待小说的这个情节?
明确: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②人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去求神,这样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四段课文探究
布置作业
1.课后预习5——9段
2.分小组归纳文言字词知识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古今异义】
第三组:【一词多义】
第四组:【词类活用】
第五组:【特殊句式】
第六组:【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