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1《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1《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5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15:0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解题
答: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
因为当时的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在此称之为“司马谏议”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宗八大家之一。被封为“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
主要作品:《伤仲永》《泊船瓜洲》《登飞来峰》
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主张改革政治,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宗神宗动摇,变法失败。
知人论世——背景链接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抨击新政,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于是王安石作了一封回信,辨明清白,表明自己的决心。
知人论世——知识拓展
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元丰八年(1085)
亦称“熙宁变法” “熙丰变法”。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
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私下
常常
方法、主张
表被动
同“辩”分辩
唠叨不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考虑
(今)想念;念头;读
同“鲁”鲁莽
......的原因
或许
Q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1)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Q2.措辞有何特点?
彬彬有礼
蒙教、上报、见恕
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暗藏锋芒
终必不蒙见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
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大概、大约
现在
拿来
表因果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施行
古代贤明的君主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
批驳
佞,巧言谄媚
(今)天干的第九位
本来
预先
Q1.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实之辩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Q2.作者在第二段中批驳了司马光什么观点?
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为天下理财
难壬人
辟邪说
固前知其如此也
怨诽之多,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Q3.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论有何特点?
明确:1.思路清楚、逻辑明晰
2.抓住问题实质
3.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形容词作动词,献媚
上策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不仅
适宜
考虑
计划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认为正确
盘庚迁殷是指商王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毫(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否定判断
因为

Q1.这一段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第一部分:指出当前朝廷现状
2.第二部分:盘庚迁都的事例
3.第三部分:提出两个假设
Q2.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变法?
明确: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Q3.王安石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有何作用?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来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Q4.王安石对变法持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不胜
书信体
1、中心论点: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2、论据:
理论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事实论据: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
4.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驳论文
Q.王安石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①敢想敢为:心中有变法想法时就付诸行动;
②坚定决心:在众多反对声中依旧坚持改革变法;③彬彬有礼:面对司马光的指责,在回复信中依旧礼貌答复。
思考探究
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思考探究
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所以见教者:拿来
2.以致天下怨谤也:表因果
3.以授之于有司:把
4.以兴利除弊:来
5.以不恤国事:把
6.助上以抗之:来
7.责我以在位久:因为
8.以膏泽斯民:来
介词
连词
介词
连词
介词
连词
介词
连词

介词:1)把,用,拿
2)依据,凭借,按照
3)因为,由于
4)同“于”,在。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

连词:1)相当于“地”
2)表转折,但是
3)表目的,以便
4)表并列,并且,而且
5)表因果,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