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3 18: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四首
教材简析 第3单元中所选的四首咏物言志诗,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借花草、树木表达了诗人做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梅花》《幽兰》为五言诗,《竹石》《菊花》为七言诗。 设计理念 本课所选的诗内容浅显,并且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所接触,因此本设计对课文中的四首诗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对照,按照“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步骤,引导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循序渐进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四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这些诗歌;初步学习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3.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诗的感染。 4.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背诵四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赋予四种植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整体诵读 1.导入,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素有“四君子”之誉的梅、兰、竹、菊的图片。 (力求在上课伊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看似朴素的“四君子”为何让作者赞叹不已。) 2.读题、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结合学生介绍的关于作者和梅、兰、竹、菊的资料,师作适当的补充。 3.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互读,注意倾听,指出同桌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4.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诗的读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解诗题,知作者。 (2)品词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2.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总结自学方法:了解字、词意思后逐句连起来理解。 (2)重点理解“凌”“幽”“馨香”“隅”“破岩”“坚劲”“尔”“秋”“篱”“斜”等字词的含义。 (3)试着说说诗意,解决不了的作上记号。 (引导学生在读诗、解诗的过程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同伴读诗、品诗,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重点: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讨论。 (5)结合注释,与同桌说说四首诗的大意。 重点:比较完整地表述诗意。 (6)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句作重点指导。 预设需要指导的有: 咬定:形容竹根牢牢扎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日渐斜:太阳渐渐地落山了。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意思是它的芳香让寻访的人踏遍深山的每一个角落。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炼,它愈发坚韧,决不惧怕来自任何方向的狂风。 (7)讲述各首诗的意思。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诗中借物所要言的志是什么。鼓励学生谈出个性理解,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肯定。 (将四首诗所勾勒的画面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了梅、兰、竹、菊所代表的高尚正直的人坚定的人生志向和高贵的品格。) (8)小结。 三、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1.指名朗读四首诗,体会诗人语言的精妙与凝练。 2.试背诵四首诗。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组合读诗。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背诵。 (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再次进入情境,深入体会诗意,强化内化积累。) 二、辨析古诗,掌握学法 1.比较四首诗的异同,交流咏物诗的共同点,试着思考其规律。 2.总结。 (1)咏物诗往往是借物咏怀,表达诗人的情思,或抒发对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表达诗人内心思想和志向的这类诗,或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 (3)常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 三、认读、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并鼓励学生交流各种识字方法。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幽”的笔顺是:丨幽;“菊”的写法:下边的“米”字左下方伸出包围框一些才美观;注意“篱”的最后两笔是厶。 四、拓展学习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的高洁孤傲来象征自己孤高耿介、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性格。整首词都在咏梅,其实处处是在言志。 2.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叙写了诗人寻找早梅的过程,并借不畏严冬、迎寒先发的早梅形象,反映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 3.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相关文章。 五、作业 搜集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文章或诗歌,品味它们的深刻含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