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我若为王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我若为王》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及文体特征。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 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评价人物:
通读全文,说出整体感觉
教学过程:
、解决生字词
★、读一读下面的字:
谄媚 畏葸 指摘 匍匐 丑陋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比在笔记本上写两遍: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悲戚:悲痛哀伤。
畏葸(xǐ):畏惧。
.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假设自己为王,自己的亲人将变成皇亲国戚,奴才们变谄媚露出丑恶嘴脸,悟出自己不过是奴才的首领,从而呼吁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人格。
.通读课文,思考
. ★题目“我若为王”哪一个字说明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若。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作者的想象为主。短小精悍。
故,本文属于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本文可以划分为:我若为王、我不是王 两部分,说出这两处里我和亲人地位身份,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我若为王: 我-------- ------万岁 妻子------娼妓-------王后
儿子-------白痴-----太子 女儿------ 丑劣-----公主
周围人:我将看见所有的人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长,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首阔步、耀武扬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和帽盔。或者所能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或者不快乐的时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听到的声音是“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
周围人: 阿谀奉承、卑躬屈膝、 丑恶嘴脸、 巧言令色
我不是王:我及亲人身份卑贱,生活是穷困潦倒的。
周围人: 冷嘲热讽 幸灾乐祸 耀武扬威
★.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因为对“奴才的首领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表示了铲除王权、奴才的强烈愿望。
★.从文中找出难理解的句子。
(1) 如何理解这句话“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 真 的人们一同三呼。
“我若为王”,将铲除奴种,人人自由平等,那也无所谓“王”了,故言“将终于不能为王”。没有了王权,也就没有了奴性;有了民主、平等,也就有了世界的改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民主的热切期盼。
(2).联系全文看,文章最后所说的“真的人们”是怎样的人?
敢哭敢笑,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卑躬屈膝,不奴颜媚骨,具有民主意识的堂堂正正的人。
、达标检测:
★.默写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我若为王,周围人言语动作态度变化
★.本文的主旨
.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包括生字注音、词语解释、课文熟读。在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奴性”这一话题有一个整体观照,我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里的画面,让学生倍感熟悉,学生当时反应强烈,纷纷发表观点。用成语说出自己眼中的奴才的特点。学生也联系了中华的文化史,来说明自己的想法。我也联系鲁迅的文章《阿Q正传》里的阿Q。由肉体上的为奴转变为精神、思想上的为奴,是肉体和精神的 双重束缚,并且意识到奴性的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扼杀,对社会前进会起到极其重大的遏制作用。进而,引导了文章主题思想上来。学生纷纷慷慨陈词。但我要求从文中找到答案。
由于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已非常了解,所以在找答案的时候也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学生在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感情饱满,情绪激昂,且能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见解。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也出现过分歧,出现两种观点。还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语。如“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联通尊长和师长,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学生对此已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需要大手笔。“集中优势兵力,把一堂课的起承转合凸显”, “细枝末节可以一笔带过”,“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它刺向了哪里,它投向了哪里,在课文分析后马上进入主题”。这堂课的设计凝结了全组的智慧与心血,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努力做到对课文的全局性把握和形成教学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