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顾茅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顾茅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3 18: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顾茅庐
教材简析 《三顾茅庐》一课,是第1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根据《三国演义》第37回改写而成。文中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作为前面精读课的阅读延伸,不仅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深化了对学生尊重他人的教育,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教育功能。 设计理念 课堂上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交流,努力实现“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获”。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通过加大课堂上的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文中对刘备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3.通过自主质疑激发阅读兴趣,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交流,在朗读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刘备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相关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人物介绍,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诸葛亮这个人吗?谁能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2.引出课题,板书:三顾茅庐。 (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物,使学生对人物产生一定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欲望。) 二、解题质疑,初知大意 1.引导学生质疑。 预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1)“顾”是什么意思? (2)谁三顾谁的茅庐? (3)为什么三顾茅庐? (4)结果怎么样? 2.自读课文,概括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提出问题: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主质疑为学生下一步读课文时能“读有所思”奠定基础。围绕中心内容设计问题,作为学习切入点,使学生更好地独立阅读。) 三、紧扣“诚意”,读中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再读一读。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学生汇报。教师提示可以从以下4方面汇报:刘备的语言、行动,环境描写,张飞的态度。 教师随机指导: (1)人物语言:对比读刘备、张飞的话,感受刘备的诚意。 (2)读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了解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来感受刘备的诚意。 (3)结合语言环境和课文内容,理解“大贤、轻叩、怏怏而回、谒见”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学生“边读边画”,实际上就是“边读边悟”的过程。学生通过画一画、读一读为交流做好准备,再通过教师的点拨,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印象,达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和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合作朗读,回顾全文 1.学生自由组合,选择文中的一组对话,分角色朗读。 2.分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 3.学生按课文段落顺序汇报朗读。 (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先后顺序汇报朗读,这“一放一收”,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在有序的朗读汇报中巧妙地完成了学生对课文的回顾。) 五、合作识字,自主交流 1.组内交流合作识字。 2.认读生字卡。 六、推荐交流,拓展阅读 1.教师对《三国演义》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国演义》描写了发生在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历史故事,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众多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战争场面宏大,它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开山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2.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 (1)同桌之间交换阅读自己准备的诸葛亮小故事。 (2)组内交换篇目自主阅读。 (3)学生汇报交流读书收获。 教师提示:可以简要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谈从书中感悟到的道理。 (教师将中国古典名著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交换阅读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就阅读了至少两篇文章,扩大了阅读量。) 七、总结延伸,鼓励读书 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知道了很多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以后在故事交流会上讲给同学们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