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为人民服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09: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培养逻辑思维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品析准确、严密、有表现力的语言。
2、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释题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为人民服务。来,齐读课题!对这句话你了解多少?你平时都在哪儿听过或者见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吗?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特别壮观令人震撼,值得我们同学们去看看! 
师:听到了吗 那一声又一声的口号是——生:(齐答)为人民服务。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聚焦文体,提纲挈领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师: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动人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事例,它只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是分析问题讲道理的文章叫议论文。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在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一次演讲,所以它是一篇演讲辞。(板书:演讲辞) 主席在半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虽然没有看稿,却声情并茂,又加上他丰富的肢体语言,使整个演讲增添了魅力!
师: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唯一的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 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围绕一个内容来说明道理,也就是平时学课文时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关键句,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现在用这种办法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中哪句话是关键句 。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师:好,加上两个字,意思就明白了。找关键词,还要让人一听就明白。
师:我们回顾一下,咱们刚才在提炼第二自然段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1、读一读2、找一找、3、提炼关键词。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把第三、四自然段的关键句提炼出来呢?  师:同学们,第三、四自然段的关键句你认为是哪句?提炼关键词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无论我们这些读者还是毛主席,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非常清楚明确的知道围绕“为人民服务”,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批评);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主席的演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师板书:薄)
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生笑。) 生: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那怎么办 还得怎么展开说清楚呀?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师:那么,主席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 这样吧,我们以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研究,看看毛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道理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引用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想一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谈谈你发现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和事等。
师:主席自己就是伟人领袖,为什么还要引用2000多年前司马迁古老、久远的话呢 生: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认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令人心服口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铿锵有力读一读 古味悠长受到震撼,她的朗读让你想起哪位先人关于生死大义的名言? (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生配乐吟诵。)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用名言。当我们想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用--让我们的话更有说服力时我们就可以引用--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师:(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死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知道吗   
师:(点击课件:而死)死,什么意思 换个词解释(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纷纷举手,逐一回答环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掉脑袋......”解释。(期间,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些词的感彩。)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生: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师: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么读。师:好,谁来读 带上不同的温度,带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师:好,干脆利落,痛快过瘾!而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生发现“而”)“而死”,你又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语气吗 威严庄重庄严深沉,敬佩敬仰。(生受到启发,饱含感情,干脆利落读出憎恨、蔑视。)
师:对,那是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全场再次鼓掌。)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心灵震撼,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师:举谁的例子   
师:张思德是谁 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士 平时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 师: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师: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哦!师: 主席把四个字通过采用三个方法概括成一段话,把薄薄的书读厚了,时至今日虽然已经60年过去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当时口号依然有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的,今天也轮到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了。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为人民服务服务的人或事吗?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怎样做更好?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出示要求,自读《谈勤奋》思考: 1、阅读本文,你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吗? 2、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
课外作业收集一些简短的议论文,阅读体会并尝试动笔写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