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09: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激情:
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
2.检查预习:读生字,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3、学生交流: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4、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
5、播放视频,了解李大钊。
三、精读探究,感受李大钊高贵品质。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3、汇报交流情况: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哪能离开呢?)指导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被捕时:(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态度严峻)(“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被捕后:(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安定、沉着)集体读22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19~20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2、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3、齐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二)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3、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三)课外延伸交流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四、总结全文。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下课后请同学们去阅读这几本书,<<青春之歌>><<红岩>><<红日>>,让我们去书中触摸那一颗颗高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