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09:3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教材解析
《文言文二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法,导入新课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4.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 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5.认识相关人物:孔子(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订正字音:为知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出示: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课件出示:小儿甲 小儿乙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5.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