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09: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同学们非常幸运,在这个宽敞的录播室里上课,但是,陌生的环境,同学们可能会不自觉的产生局促的心理,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我们占了天时,可我们没有地利,老师这点担心谁能帮我排解一下。生:地利不如人和师:想起这句老师真是豁然开朗,人和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节课的精彩。
2,介绍孟子 (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的名言吗?)
(1)抽生介绍(2)抽生读老师收集的资料。(感谢你的介绍)
3,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出自《孟子 告子》的文章)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齐读课题
2,理解学弈知道什么意思吗?抽生回答:(学习下棋)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注释) 师: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很好方法。过渡:文言文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回顾学法 (1)抽生回答 (2)教师总结过渡:课前大家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预习,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认读生字:(1)带拼音读。  (2)去掉拼音再读
2、抽生读(屏幕出示全文)
3,学生评价(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同学们评价的真好,也感染了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读一下)
4,教师范读(配乐)。(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5,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
6,教师总结文言文的朗读方法:(1)读的稍微慢一些。(2)注意句子当中的停顿、断句。7、学生自由练读。(1分钟)
8,再抽生读。(1分钟)
9,男女同学个推选代表赛读。(配乐)过渡:老师相信同学们读懂了课文内容以后,一定会读的更好。下面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1,抽生读自学要求
2,结合注释,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的事。)
4,弈秋何许人也? 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理解:通国善弈   弈秋是全国下棋最厉害的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指导朗读。全国最会下棋的人,相当于今天的围棋冠军了。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个句子。(骄傲、自豪、敬佩)读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过渡: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冠军,跟他学下棋,一定会学的怎么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名师出高徒)结果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弈秋的这两个徒弟上课时的表现。
5,课文当中说让弈秋干什么?(教两个人下棋)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用不同的标记分别画出两个徒弟上课时的不同的表现。
(2)同桌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3)第一个人上课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出示句子:“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a,一生读,一生尝试翻译。
(4)第二个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a,一生读,一生尝试翻译。b,“之”在这句话中出现两次;“一人虽听之”之:指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5)学生读两个学生上课时不同状态的句子。
(6)结合插图,用原文的话来复述两个人的学习状态。a,抽生尝试b,一起尝试
过渡: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用原文的话来复述两个人的不同表现了,学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楚了两个人的学习状态了,那么能不能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两个人上课时的不同表现呢,最好用上这样一个句式:其一人_______一人_______
两个人上课时的不同表现:其一人_______一人_______(专心致志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三心二意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教师板书: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过渡:同学们猜一猜这样学习的两个人,他们的学习结果会是一样吗?孟子对这件事情又是怎么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章的最后三句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这三句话,你读懂了哪一句,一会就来说一说那一句。
学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学生自学(2)交流汇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a,学生读,并翻译b,理解之指的什么:虽与之俱学之:前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3)比较全文中出现的“之”的不同意思a课件出示,学生练习b抽生回答(4)交流汇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a,学生读,并翻译b,注意“曰”字的写法过渡:你同意孟子的观点吗?我们都认为并不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c,什么原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学生答:第二个人没有专心致志)7,尝试复述全文的意思。
师:学完了整篇文章的每一句话,能不能结合着刚才的学习,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整篇文章的意思。抽生复述全文的意思。(2人)
过渡:既然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能不能看图用原文的话试着说说这个故事。(2)看图复述原文的话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我们这节课学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五)感悟哲理
通过学习,你从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课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你都有哪些体味和感悟呢?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获得的感悟?
(3)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像弈秋的大徒弟一样,学有所得.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3)学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