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从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分析人口迁移的成因
角 度 具体分析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专题一
专题二
角 度 具体分析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移,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移,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专题一
专题二
2.工业化、城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专题一
专题二
例题1下图示意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其中“+”“-”“0”分别表示居民改善生活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和无关因素。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人口迁移推拉力角度分析,图中“+”号表示 ,“-”号表示 。
(2)推测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3)下列因素:优越气候、优质水源、较好的文化教育设施、婚姻家庭,对任何人都可能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有利因素是 ,只对部分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专题一
专题二
思路导引第(1)题和第(2)题,对居民改善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应该属于拉力;对居民改善生活具有消极作用的因素,应该属于
推力。据图分析可知,迁出地“+”号因素数量之和大于迁入地“+”号因素数量之和,而迁出地“-”号因素数量之和又小于迁入地“-”号因素数量之和,说明总体上迁出地更利于人口居住,所以推测影响图示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气候等因素,可能是政策、
婚姻、战争等因素。第(3)题,所列因素中,优越气候和优质水源是对任何人都可能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有利因素;婚姻主要影响年轻人迁移,家庭主要影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迁移,较好的文化教育设施只影响部分青少年人群的迁移。
专题一
专题二
答案(1)拉力 推力
(2)政策、婚姻、战争等因素
(3)优越气候、优质水源 较好的文化教育设施、婚姻家庭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人口类综合题答题思路
1.人口分布
角 度 具体分析
分布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西北部),人口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东部稠密(稀疏)、西部稀疏(稠密)
人口稀少 的原因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水源短缺、海拔高、山区面积广大等),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等
人口稠密 的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平原面积广大、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等
专题一
专题二
2.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影响 迁 入 地 迁 出 地
有利 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社会管理的难度,造成交通拥堵,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等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等
专题一
专题二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来说,由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往往使迁入地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人口老龄化减轻,迁出地则相反。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调整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资本的流动。
③改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新大陆被发现后,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促进了新大陆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人类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物质能量保障。如美洲大陆的金矿、银矿、铜矿、石油、铁矿、铝矿等,这些都为世界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专题一
专题二
例题2城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经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城归族”的出现反映了( )
A.全面逆城市化现象 B.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C.第一产业成为主导 D.农村投资环境改善
(2)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人口的( )
A.受教育水平 B.职业构成
C.地区分布 D.性别比例
(3)“城归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
A.增加了交通运输压力 B.加大了“城市病”的强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增大了城乡经济差距
专题一
专题二
思路导引第(1)题,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乡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将创业的方向转向农村地区。第(2)题,大量“城归族”在农村地区创业,会带动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使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人口的职业构成。第(3)题,农民工回到农村创业,完善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使人口的跨地区流动性减弱,减小了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病”。
答案(1)D (2)B (3)C
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潮”现象
1.产生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潮”的特点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等。
3.“民工潮”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原因: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4.我国民工流动的利弊
(1)利:我国各地有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弊:民工盲目无序地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对社会治安与当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他的社会问题有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破坏环境等。
例题3近些年来,每年春节前后我国都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春节前与春节后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B.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C.经济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2)春运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客流集中,交通运力不足
B.经济发展不均衡
C.平时假期短,回家机会少
D.传统观念的影响
思路导引第(1)题,春节前,大量在外地务工、经商的人回家与家人共度传统节日——春节,与家人团聚,这是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动;春节后,大量的人外出务工和经商,这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口流动,属于经济因素。第(2)题,春运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大量人口不在本地就业,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别大,地区之间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平衡,导致异地就业现象明显。
答案(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