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1.答题前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信息。
2.请按照要求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
3.试卷整洁,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而飞速发展,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工具发明几乎呈直线上升之势,尤其是后工业文明的迫近,人类的科技进步更是呈爆炸式的飞跃。人类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对于自身损害的修复,也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使自身能力得以延展。但一生中,恐怕没有人会想将自己变成机器。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事情正悄然发生,在身体外部甚至内部,机器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各类假肢、人造髋关节、人造皮肤、心脏起搏器等,特别是耳蜗植入术植入的耳蜗,虽然无法像人类耳蜗那样敏感,但已经能使那些深度耳聋的人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通过植入电子探针以探测大脑运动皮层的活动,并利用信号来控制轮椅、机器人或者电脑鼠标的技术,也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残疾人带来无尽福祉。可以假设,人类身体某部分的替换可以使用金属或塑料,也可以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培育的生物组织来代替。
在某种程度上,外部人工组织似乎或正作为肢体、器官的替代,增强人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构成人身体的部分。但究竟人身体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成为人机界限问题的核心。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但也使我们陷入深深的困惑。探讨机器人能否拥有人脑般的意识,对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为时尚早,但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拥有机器人的身体,思维实验“缸中之脑”可能变为现实,人正在从以生物为基础的身体向以某种材料为基础的身体转变,因此,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布鲁克斯说:“我们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
我们憧憬科技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也遭受负面效应的影响与伦理的拷问。发生在19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菲尼亚斯·盖奇受伤前与治愈后人格改变的例子昭示:人脑中可能存在专门负责推理的系统,脑损伤可能会造成已习得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的丧失,我 们或许乐于接受无节制地增强或扩展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但如果出现人格改变,即使是很小的概率,我们也万万不能接受。可与之参照,机器植入体内的界限在于,不能使“我”发生实质性改变。这一点似乎可以作为机器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我”的伦理标准。
若人类的神经元可以植入某个“机器人”的体内,比如某个病入膏肓的人死前捐献自己的大脑给“机器人”,使其具有捐献者的某些记忆或情感特征,从而使家人可以与其“永远”生活在一起,这俨然也是“我”在机器中存活的“缸中之脑”的现代版本,一些未来学家甚至声称,人类必定会获得不死之身。这在伦理上同样存在巨大问题,未来我们面对不断出现的机器面孔时,人类社会是否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动,诉诸情感的方式是否也会随之改变,社会与习俗是否也会有极大变化,人机一体之后,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也势必纷至沓来。
(摘编自尚风森《人机一体的伦理问题探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需要凭借机器使自身能力得到延展,从而实现对自身损害的修复。
B.人造肢体、器官对身体部位的替代将作为生物的人体变成以某种材料为基础的人体,已广泛存在。
C.如果不使“我”发生实质性改变,那么人类就可以接受机器无限制地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D.人机一体之后,人机界限将消除,但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人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面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例证法,通过机器植入给残疾人带来无尽福祉的典型论据,论证了机器对人体有积极作用。
B.文章分析全面,指出机器无论替代肢体还是器官而成为人体一部分,都将让人陷入深深的伦理困惑。
C.文章“人机一体”概念的界定明确,既指机器植入人体,也指人的记忆或情感特征等植入机器人。
D.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机器植入人体的作用和面临的伦理拷问,再论述人的记忆等植入机器的好处和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技的进步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使他们可以使用人造假肢、人造皮肤、心脏起搏器等来恢复肌体的功能。
B.未来,不只是金属、塑料,生物技术特别培育的生物组织也能替代肢体、器官,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C.解决了人的身体哪些部分可以替代的问题,就能消除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从而解决人机一体的问题。
D.如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类有一天或许能将神经元植入“机器人”体内,使“机器人”拥有人的意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在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截至2020年11月,贫困村通光纤比例达98%。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互联网+”新业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在网络扶智方面,学校联网加快、在线教育加速推广,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99.7%,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
摘编自《中国网民规模接近10亿》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2月4日)
材料二:
9亿多网民的智慧与活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网络购物多年来一直是拉动我国消费的重要“引擎”,如今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早已不限于购物,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步伐正在提速。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大数据应用分析让疫情防控“硬核”有力,一些基层党政干部当起了“网红带货员”,让不少农产品从滞销变“智销”,在线教育让学生们停课不停学,工业互联网便利的供需生产管理加快了企业复工复产……数字经济展现的生机活力,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9亿多网民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与动力。随着“新基建”快马加鞭、5G商业化全面启动、工业企业纷纷实施大数据智能化改造等,互联网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只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激发互联网行业活力、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就能让互联网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化危为机,为广大网民带来获得感,为产业升级创造新空间。
(摘编自周凯《9亿多网民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与动力》新华网2020年4月30日)
材料三: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360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00后受骗人数较多,但是人均损失较低,在面对高佣金兼职、低价商品等诱惑时抵抗力较低,容易遭受网络兼职、网游交易、虚假购物等诈骗。90后举报最多的类型为交友、金融理财、虚假兼职类诈骗;80后更容易陷入网络借贷的陷阱,深受金融理财、交友、赌博博彩等诈骗骚扰;60、70后对于反诈骗的知识了解较少,且相对拥有更多的闲置资金,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
(图一)
图一:手机诈骗受害者年龄段人数和人均损失对比图安全专家表示,与黑灰产的战斗将是一场漫长、艰苦的拉锯战,未来将会长期处于动态博弈的状态中,用户需要提高警惕,防范AI、大数据等高科技网络诈骗。
(摘编自《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有删改)》中国新闻网2021年2月4日)
材料四:
信息化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面对技术的替代更迭,我们并非只能被裹挟前行,对一些人在这一切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比如面对通信技术升级,一刀切地关闭旧网络、强制切换也不应是我们的选项,而应努力保障2G、3G手机用户的通信权益。在保障通信服务的前提下,不妨为老年用户等量身打造一些消费套餐,引导这些用户逐步向新一代网络迁移,让他们免于切换的恐慌。
在信息化快车道上如何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归结到一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懂得,工具只是服务人的手段,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不应简单以“结果导向”作为衡量尺度,而应多一分“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只要我们有了这一意识,就能在细节上多些周全的考虑,从而让每个人在这条快车道上行进得更加从容、顺畅,更有尊严。
(摘自《接受走在信息化路上》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贫困村通光纤比例大幅增加,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持续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B.只有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激发互联网行业活力、补齐产业短板弱项,才能让互联网产业升级创造新空间,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
C.手机诈骗受害者人均损失占比最高的是60后,主要是因为60后对于反诈骗的知识了解较少,且相对拥有更多的闲置资金,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
D.对于一些人在技术更迭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新一代技术迁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让数字经济展现出诸多的生机活力,这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B.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让诈骗者将诸多新技术应用于诈骗实施,这使得反诈骗的战斗将呈现出漫长而艰苦的特点。
C.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就要树立“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而不能仅用“结果导向”来衡量。
D.信息化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面对5G商业化全面启动,每一个人都只能被裹挟前行,踏上信息化快车道。
6.结合材料概括,网络的普及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夕阳古渡
陈于晓
①一场雨后,河水渐渐地涨了起来。原来已经裸露出河滩的石头,又被淹了。河水是浑浊的,裹了太多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河的上游或者两岸的田野,水面上泛着草叶、野花和庄稼的枝叶。水流打着漩涡,比原先要湍急多了。
②老艄公在河对岸,他和他的渡船,暂时还被对岸茂密的林子掩映着。这边的人们,在焦急地张望,等着渡河。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要紧事,只不过等着总会心急一些。然而渡船是慢悠悠的,乡村的时间本来就比城里要慢,老艄公总是不急不缓,以他固有的“速度”,往来于两岸之间。这会儿,眼尖的人发现,老艄公的影子一闪,闪出了对岸的林子,渡船就朝着这边缓缓过来了。
③这一天的水流急,老艄公叫了个帮手,帮手撑着船,老艄公自己摇着,慢悠悠地来到此岸。将船停稳,老艄公为自己倒上了一小碗酒,自在地喝上了。酒不喝完,你怎么催都没用,酒一喝完,自然就走。有急事的人催他,能不能快点,老艄公咧开一口黄牙:“你急,我又不急。”老艄公没脾气,即使你骂他,他照样笑嘻嘻的。
④那时渡船是集体的,过渡不收费,老艄公挣的是集体给的工分。我很喜欢坐渡船,没事就来回地坐,只要不是人满为患,老艄公一般不会赶小孩下船。没人渡河的时候,老艄公也喜欢有几个小孩作伴。老艄公会讲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多半是关于神仙鬼怪的。老艄公说是从书上看来的,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但他识字。从他的故事里,我才知道,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外,还有着我们虽然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神鬼。老艄公讲的神鬼,多是善良的,他们在暗中帮助着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好多难关,而我们却不知道,也很少感恩。
⑤老艄公对河流很敬畏,他说河有河神。他从不往河里扔垃圾和烟蒂,坐渡船的人,可以把垃圾扔在他的船上,却不许扔进河里。逢年过节,老艄公会端上供品,去渡口,祭祀河神。他说,他的渡船能年年平安,是河神保佑的。他很感恩,说河神待他很好,自从做了摆渡以后,他一年到头,小毛小病都很少。在他看来,所有的河流都通向大海,所以在敬河神的时候,也不忘祭祀一下龙王。
⑥我那时还没上学,常去渡口玩。摆渡不忙时,老艄公会和我一起抓鱼。那时河水清澈,鱼也多。老艄公不抓小鱼,只抓大鱼,说小鱼还没长大呢。但有一次抓到了一条很大的鱼,老艄公也把它放生了。老艄公说,老鱼通常会修成精的,或许,它已经是个鱼精了,还是放生为妙,万一真冒犯了神灵呢?村里人说,老艄公书看多了,脑子出了“问题”,就会讲些“古怪”的事情。
⑦但有些在渡船上看到的事情,老艄公从来不讲。比如张家寡妇偷了生产队的东西,一大早过河去镇上卖了;谁家女人跟老公吵了架,哭哭啼啼回了娘家。这些,我们都是后来从别人口里听说的,老艄公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他让这些事情烂在肚子里。
⑧一些年以后,我就离开了故乡,流年似水,对渡口和老艄公的记忆,也渐渐地淡去了。不知哪一年,故乡的河流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回家,发现就在大桥的附近,是当年的渡口,只是渡口已经被一人多高的荒草淹没了。我打听了一下当年的老艄公,村人说他已经过世好多年了。
⑨正是一场雨后,河水依然打着漩涡,浑浊地流淌着。夕阳很美,不知道谁家还养着一头老牛,在古渡附近的河岸边,慢吞吞地行走着。夕阳下,老牛拖着长长的影子。当老牛拐过弯时,它的影子恰好落在了古渡上。当年的渡船,哪里去了呢?渡口早已是“野渡”了,依稀有芦花摇曳着,绵绵地摇曳过古渡。我知道那儿,泊着我乡愁深处的老家。
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很多人没有什么要紧事,人们也不愿意等着,而老艄公总是慢悠悠的,以自己的节奏摆渡。
B.文中多处写到老艄公口中的神鬼世界,可见老艄公被封建迷信思想毒害颇深,所以村里人都讨厌他,认为他脑子出了问题。
C.老艄公有时喝酒,酒不喝完,就不会走,有急事的人催他,他也不急;骂他,他照样笑嘻嘻的。
D.我离开故乡以后,渐渐淡忘了故乡的回忆,大桥通了以后,渡船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渡口早已荒芜。
8.老艄公的形象有什么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9.文章末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0.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序属三秋:指公历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B.彩彻区明:日光。
C.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D.等终军之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11.对文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乐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相辅相成,突出了贫贱不移的美好节操,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写青天碧水相接,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D.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写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和遇到朋友的高兴喜悦之情,反映了失路之人的内心超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当前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抵御外侮。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了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片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了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恶果的实情。
15.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5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6.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希望能够“ 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_”。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态的句子是“ _, _, _”。
(4)苏轼的《定风波》中“ ”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 ,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对过去不可挽回,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 , 。 ”
(7)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 ”,描写在滕王阁上所看到的晚霞绚烂、水天相连的宏阔景象,被称为千古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小题。(6分)
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比比皆是,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这些警句就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创造奇迹。此外,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地刻画自然形象表现社会美,如《沁园春·长沙》中“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B.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C.在漫长的岁月里,因为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D.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杨二嫂曾经整日坐在豆腐店里,被称为“豆腐西施”。
B.“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慨叹。
C.开原“7.3”龙卷风灾害共造成6人死亡、190余人受伤。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无论从读者还是评者的角度说它是“奇书”“才子书”都不过誉, , , 。 , , 。
①趋类于清末“谴责小说”或《儒林外史》等
②对宗法社会和正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③但若从其文本内涵和精神趋向角度分析,我觉得它更近乎一本反讽小说
④而且这“讽刺”是保持距离的侧面的“冷”讽刺,即“反讽”
⑤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而《水浒传》是反讽
⑥它通过对“造反”和“招安”的种种离奇描写,以及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雕塑式刻画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入冬的第一场雪是最吸引人的,不少人拿着相机,踏着碎琼乱玉,拍了许多雪景。
B.说起索马里海盗,有专家认为,是当地经济的极其落后,生活的极度贫困,把一部分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逼上梁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应把帮助该地区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C.对于把那些罪大恶极者处以死刑,是除恶务尽,不这样不足以伸张正义,不足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保留死刑实属理所应当。
D.额尔古纳乐队主唱呼斯楞单飞的消息被炒得纷纷扬扬,面对各种议论及误解,甚至是兄弟间的误解,呼斯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21.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5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
(2)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四、材料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B 3.C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人类需要凭借机器使自身能力得到延展,从而实现对自身损害的修复”曲解文意,原文为“人类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对于自身损害的修复,也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使自身能力得以延展”,这两方面是并列关系。
B.“已广泛存在”错误,原文是说“人正在从以生物为基础的身体……转变”,还谈不上“广泛存在”。
C.“可以接受”错误,原文中说“我们或许乐于接受”。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B.“都将让人陷入深深的伦理困惑”错误。据原文第二、三段信息可知,“伦理困惑”源于机器植入人体,改变了人的意识乃至人格。如果机器仅作为各类假肢、人造髋关节等替代人的肢体或器官,则不会产生“伦理困惑”。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就能消除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从而解决人机一体的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中说“究竟人身体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成为人机界限问题的核心”,“解决了……就能消除……”过于绝对,且“人机一体”还面临着很多其他问题。
故选C。
4.B 5.D
6.(1)利益:
①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提升,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为中国脱贫攻坚提供了持续的内动力。
②网民的增加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与动力。
③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不以“结果导向”作为衡量尺度,而以“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在细节上多些周全的考虑,从而让每个人在这条新技术的快车道上行进得更加从容、顺畅,更有尊严,获得更有温度的关照。
(2)弊端:
①网络覆盖面广泛、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手机诈骗案件增多,人民群众的财产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失;
②诈骗者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于诈骗实施,使通讯联络手段更加智能化、低成本化、隐蔽化,诈骗信息传播更加精准有效,会导致更多人受害。
③面对新技术替代更迭,如果我们细节上考虑得不够周全的,就有可能让一些人在这条快车道上行进得缓慢、低效,甚至失去尊严。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只有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激发互联网行业活力、补齐产业短板弱项,才能让互联网产业升级创造新空间,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错误,材料二原文表述是“只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激发互联网行业活力、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就能让互联网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化危为机,为广大网民带来获得感,为产业升级创造新空间”,选项是是“只有……才……”而原文是“只要……就……”用的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每一个人都只能被裹挟前行,踏上信息化快车道”错误,材料四明确说道“面对技术的替代更迭,我们并非只能被裹挟前行,对一些人在这一切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选项的表述显然违背文章意思。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1)利益:
①“在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互联网+’新业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可以看出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提升,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贫困地区发展新业新模式,为中国脱贫攻坚提供了持续的内动力。
②“9亿多网民的智慧与活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网络购物多年来一直是拉动我国消费的重要‘引擎’,如今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早已不限于购物,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步伐正在提速”可以看出网民的增加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与动力。
③“在信息化快车道上如何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归结到一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懂得,工具只是服务人的手段,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不应简单以‘结果导向’作为衡量尺度,而应多一分‘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只要我们有了这一意识,就能在细节上多些周全的考虑,从而让每个人在这条快车道上行进得更加从容、顺畅,更有尊严”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在细节上多些周全的考虑,让每个人在这条新技术的快车道上行进得更有尊严,获得更有温度的关照。
(2)弊端:
①“00后受骗人数较多,但是人均损失较低,在面对高佣金兼职、低价商品等诱惑时抵抗力较低,容易遭受网络兼职、网游交易、虚假购物等诈骗。90后举报最多的类型为交友、金融理财、虚假兼职类诈骗;80后更容易陷入网络借贷的陷阱,深受金融理财、交友、赌博博彩等诈骗骚扰;60、70后对于反诈骗的知识了解较少,且相对拥有更多的闲置资金,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可以看出,随着网络覆盖面变广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手机诈骗案件增多,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损失;
②“手机诈骗受害者年龄段人数和人均损失对比图安全专家表示,与黑灰产的战斗将是一场漫长、艰苦的拉锯战,未来将会长期处于动态博弈的状态中,用户需要提高警惕,防范AI、大数据等高科技网络诈骗”可以看出,诈骗者利用AI、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使通讯联络手段更加智能化,诈骗信息传播更加精准有效,会导致更多人受害。
③“在保障通信服务的前提下,不妨为老年用户等量身打造一些消费套餐,引导这些用户逐步向新一代网络迁移,让他们免于切换的恐慌”可以看出,老年用户可能会在面对新技术替代更迭时陷入恐慌,如果我们细节上考虑得不够周全的,就有可能让一些人在这条快车道上行进得缓慢、低效,甚至失去尊严。
7.B
8.①悠闲自得、性情温和。渡船慢悠悠,别人骂他,也照样笑嘻嘻;一般不会赶小孩子下船。②敬畏自然、懂得感恩。敬畏河神与大海,放生小鱼和大鱼;他讲的神鬼,多是善良的,在暗中帮助着我们;感恩河神保佑。③善良本分、尊重隐私。他守口如瓶,不惹是非,在渡船上看到的有些事,从来不讲,宁愿让这些事烂在肚子里。
9.①写出了古渡的荒凉景象,照应标题,与首段的景物相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②渲染了荒凉而又不失古朴自然的环境氛围,烘托出老艄公古朴淳厚、悠闲自得的形象特征。③为句末点出“乡愁”这一主题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老艄公、古渡口的怀念以及乡愁无处安放的怅惘之情。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可见老艄公被封建迷信思想毒害颇深,所以村里人都讨厌他,认为他脑子出了问题”说法不当。由原文“老艄公讲的神鬼,多是善良的,他们在暗中帮助着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好多难关,而我们却不知道,也很少感恩”等处描写,可知应该是写出老艄公敬畏自然、懂得感恩、善良本分等品质,多角度表现人物形象。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原文说“老艄公没脾气,即使你骂他,他照样笑嘻嘻的”“只要不是人满为患,老艄公一般不会赶小孩下船”,由此可知,老艄公悠闲自得、性情温和。
原文说“老艄公不抓小鱼,只抓大鱼,说小鱼还没长大呢。但有一次抓到了一条很大的鱼,老艄公也把它放生了”“老艄公讲的神鬼,多是善良的,他们在暗中帮助着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好多难关,而我们却不知道,也很少感恩”,由此可知,老艄公敬畏自然,懂得感恩。
原文说“但有些在渡船上看到的事情,老艄公从来不讲”“这些,我们都是后来从别人口里听说的,老艄公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他让这些事情烂在肚子里”,由此可知,老艄公善良本分、尊重隐私。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
“河水依然打着漩涡,浑浊地流淌着……它的影子恰好落在了古渡上”“依稀有芦花摇曳着,绵绵地摇曳过古渡”,写出了古渡的荒凉景象,烘托出老艄公古朴淳厚,悠闲自得的形象特征;
“夕阳下,老牛拖着长长的影子。当老牛拐过弯时,它的影子恰好落在了古渡上”,照应标题“夕阳古渡”;“正是一场雨后,河水依然打着漩涡,浑浊地流淌着”与段首的“一场雨后,河水渐渐地涨了起来。原来已经裸露出河滩的石头,又被淹了。河水是浑浊的,裹了太多的泥沙”的景物描写遥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当年的渡船,哪里去了呢?渡口早已是‘野渡’了”,为句末点出“乡愁”这一主题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老艄公、古渡口的怀念以及无处安放乡愁的怅惘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10.A 11.B 12.D
13.(1)年岁虽老而心犹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
(2)晨光虽已逝去,但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A.“三秋:指公历的第三个月”错误。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应指农历九月。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错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中用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贾谊常被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作者王勃引用这一典故是要表明自己像贾谊一样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但在此之后又强调“非无圣主”,可见并没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故选B。
12.本题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反映了失路之人的内心超脱”错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句借关山、萍水等意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远居他乡的寂寥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易逝、立功无门的苦闷进而劝勉在场的人要及时行乐,并不是“反映了失路之人的内心超脱”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益”,更加;“宁”,难道、怎么;“白首”,白头;“穷”,困厄、不得志;“坠”,放弃;“青云之志”,指远大的志向。
(2)“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晨,早年;“逝”,消逝;“桑榆”,指日落处,表示黄昏,晚年。
14.C
15.用典。廉颇年老时赵王想起用他,于是派人前去探视,使者发现他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但是使者被廉颇的政敌收买了,没有对赵王说实话,导致廉颇没有被重用。作者运用典故,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自己还不如廉颇,无人过问,报国无路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想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
【解析】
14.C项,“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解读错误。这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之事,表达了词人虽积极主张抗金,但又强调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切不可草率行事的态度。故选C。
1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这是用典的手法。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方面,表白决心,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另一方面,词人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还不如廉颇,无人过问,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16.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罗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7.B 18.B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滥用介词使主语残缺,应去除“由于”,排除A;同理,C项滥用介词“因为”使主语残缺,应删去“因为”,排除C。
二是“熏陶并吸引”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吸引并熏陶”,排除D。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题干中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A.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引号表示反语。
故选B。
19.【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形式为语句衔接排序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
观察选项,A、B、C、D四个选项首句有③和⑤两种,所以先分析这两句,⑤中有“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但前句并没有涉及“后者”,所以排除C、D;再比较A、B,其中③①相同,接下来可以从讽刺的特点进行分析,也就是说①后面可以接⑤,然后分析《水浒传》如何反讽,接下来应该是⑥②,④最后总结。排序为③①⑤⑥②④。
故选B。
20.【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使用正确。
B项,逼上梁山:用来借指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使用正确。
C项,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或邪恶势力必须彻底。使用正确。
D项,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此处应该用“沸沸扬扬”。
故选D。
22.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于引语类材料。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古诗词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借助杜甫和辛弃疾的诗句界定了“英雄”一词的内涵,立足大我,胸有家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为考生论证今天英雄的内涵和标准限定了方向;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下到底有没有英雄的存在。材料涉及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古典诗词中的“英雄”聪明杰出,无私奉献,英勇无畏,那么当今时代的英雄呢?
考生需要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如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这些都算英雄。
写作上,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
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
第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有流泪。
文体上,要求写作议论文。考试可以先分析当代英雄的特质、内涵到底是什么;接着指出和平年代我们该怎样对待英雄,新时代怎样继续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英雄情怀,可针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反思,如偶像在聚光灯下接受万人崇拜,英雄却在民间默默无闻,时代发展不应该让英雄被遗忘,我们应该把崇拜的目光投到身边的英雄身上;最后发出呼吁,回应开头。
立意:
1.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英雄的价值与情怀。
2.时代呼唤“年份英雄”。
3.时代呼唤英雄,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
10
页
◎
第
4
页 共
10
页
高二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