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差,因此,要注意降低难度,分散难点。要遵循“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的教学原则,加强直观教学,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3、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3、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创新支点的设计:
充分利用实例和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来轻松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学习方法与媒体: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读图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判断应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合理。
1、两箱急救药品由北京运往拉萨。 ( )
2、一吨活鱼由密云水库运往北京城区。( )
3、五十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拉萨。 ( )
4、一万吨海盐由天津运往上海。 ( )
5、十万吨大米由武汉运往上海。 ( )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农业与我们(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阅读P98页文字及图片,思考:
(1)、什么是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举例说明。
(2)、我国是一个拥有 亿人口的大国,其中8亿多是农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众多的人口需要 、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 和消费 。因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产业。
(3)、农业可分为 、 、 、 、副业等部门。
(4)、看课本99页的“活动”,讨论完成,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学习活动二: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意图: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目的是加强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读图4.13思考: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 与 、 与 的差异。
(2)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是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我国的西部地区,以 业主,有四大牧区: 、 、
。因为本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 的平原、 和 。
(4)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分布的农业类型: 、 、 。其中种植业分布在 ;林业主要分布在 ; 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小组合作完成P101页活动题:
(1)、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2)、结合生活实际和图4.14完成表格内容: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作物熟制
三、质疑问难:根据情况定时间
四、整体建构: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因素主要有:(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自然和社会因素 D、社会因素
2、在我国领土上,农业地域差异最大是( )
A、南方与北方 B、东部和西部 C、东南和西南 D、西南和东北
3、我国成片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 )
A、平原和盆地 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盆地 D、高原和盆地
4、下列农作物中,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5、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是( )
A、800毫米年降水量线 B、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C、200毫米年降水量线 D、50毫米年降水量线
6、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读图题:
读下图回答相关内容:
1、我国东西差异的分界线: (在图中描出此线)。
此线以东主要农业部门有: 、 、 。
2、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 (把四大牧区填在图上)
3、我国东部地区以 山和 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此线接近 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请在图中把此线画出来)
4、在此线南北形成了粮食作物 的格局;糖料作物 的格局。
六、课后达标题:
学习与检测的释图导学
七、早晚自习背诵自主学习环节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