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故都的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故都的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6: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14课 故都的秋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 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素养目标
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 等,中篇小说《出奔》等,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作者简介
郁达夫在思想上属于激进民主主义,但在气质上未摆脱传统士大夫那种“放浪形骸”的处世态度,从生活到创作都充满矛盾。艺术上,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要表现自我的真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即强烈的抒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伤感的格调。
郁达夫名言
1. 人生究竟是悲苦的结晶!
2. 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3. 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
4. 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5.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题目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合着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经历了北伐战争、反革命大屠杀、日本侵占东北等战乱后,国民党的统治令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和苦闷。
从1921 年到1933 年,郁达夫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 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资料链接
新文学生力军——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 年6 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 年2 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课文探究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一、赏析下面重要的句子。
开篇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征。“悲凉”即悲哀凄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词,这里用来形容故都之秋的特征,是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色,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可是啊……来得悲凉”一句,领起下文,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可谓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名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恰到好处。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作者认为在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的,但要想领略这非名花、非美酒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酣畅淋漓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 的夜月,潭柘(zhè)寺 的钟声。
作者用铺陈手法,如数家珍地列出名胜古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熟悉和向往。而朴素的芦花、斑驳的柳影、充满野趣的虫唱、清冷的夜月、悠远的钟声这些意象的选择,营造出不同于都市喧嚣的“清净”境界,表现出作者宁静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落蕊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只好与自然交流,透露出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4.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北方有故都,故都是许多朝代的都城所在之地,有许多文人在这里飞黄腾达,也有许多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5.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美,北国之秋秋味刚烈;“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狭仄,北国之秋大气。这些比喻形象地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
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段话故作惊人之语,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几种颜色中,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秋草陪衬,这是为什么?
二、思考问题。
① 因为蓝色、白色属冷色,给人宁静深远、素雅纯净之感;紫黑色虽也属冷色,但带有悲哀、绝望的情调;淡红色为暖色,代表温情。只有蓝色、白色符合作者悲而不哀的心境。
②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
自古以来,蝉都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物,他们或托物抒情,或用以明志。这几句抒写衰弱的、临近死亡的蝉声和上文写“落蕊”“秋草”等一样,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体味。衰竭的生命可引起人们内心的悲凉之感,这种悲凉也是一种美,一种凄美。引秋蝉入景和全文基调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2.作者为什么要选秋蝉入景?
① 语言偏重口语,如“奇”“有味”“像样”“息列索落”等,给人平和亲切之感。
② 详写雨后“都市闲人”的着装、行为、说话的语调,描绘出一幅富有故都色彩的人情风物图,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又蕴含着悠闲落寞的感情。
3.作者描述北国秋雨图时,语言有何特点?为什么详写“都市闲人”?
北方的果树,可写的有很多,作者单写枣树,是因为枣树是北方人家院落中极为常见的树种,可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并且枣生长颜色的变化,恰好反映了北国之秋的变化,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一致,代表了作者心中故都的秋色。
4.为什么写北国的枣树?
这里的“颓废”不是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而是有“多愁善感”的意味。即秋天作为一个盛极转衰的季节,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5. 如何理解文中描写的古代文人的“颓废色彩”的含义?
① 排比。“廿四桥的明月……荔枝湾的残荷”铺陈渲染,衬托北国之秋的美。
② 对比。“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在对比中说明“南国之秋”在色、味方面都差一些,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③ 比喻。“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也是比喻,从平常生活入手,言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味烈、味深、味浓、味阔;而南国之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味润、味浅、味淡、味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令读者回味悠长,印象深刻。
6.倒数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枣)奇景”五种景况,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字里行间也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心情。
深入探究
作者选取了故都的秋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的鲜果,等等。
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1.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南国之秋)扬此(北国之秋)。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年了”)。
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文章在描绘秋雨图时,落脚点是雨后斜桥,入眼的人不是上流社会显宦或文化人士,而是城市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之所以选他们做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更能体现北方的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很亲近,体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并且表现了作者似乎希望自己也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3.作者为什么单写“都市闲人”?
(1)原因: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这篇散文的抒情性。
(2)好处:① 交代写作对象,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② 增强历史感,突出写作对象悠久的历史渊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③ 引发读者联想,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④ 便于抒情,即对故都及国家自然生出浓厚的眷念之情。
4.文题中的“故都”其实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这样命题有什么好处?
那些著名景点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离平民日常生活很遥远。作者所描绘的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如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秋草、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听到驯鸽的飞声等。这些景致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
这些景物多半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槐花,而写已经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扫帚的痕迹……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5. 《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宫殿、园林着笔,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著名景点也只一笔带过,反而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之美?
这里的“清”“静”“悲凉”,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也只有他才能把对北国之秋的感情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挚。
观点一: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秋天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
6.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观点二: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情,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观点三: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关。郁达夫,3 岁丧父,17 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情,而且是整个人生的感受。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
①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但不可避免地被淡淡的“悲凉”笼罩着。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彩。如作者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作者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7.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② 烘托、对比手法。
作者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写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的秋的特色。如第2、5、6、13 段,将南北方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
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运用多种句式,从侧面显示出了故都的秋的“量”与“质”的特色。表面上,作者好像闲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的秋意,去品味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①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出发,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深意。接着笔锋一转,对南国之秋进行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8.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②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又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写对江南之秋的感受,运用排比,从不同角度说南国之秋的平淡、不浓烈,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既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① 从《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楚辞》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到汉武帝《秋风辞》里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魏曹丕《燕歌行》里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都是写秋景秋意。
②“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这是西晋诗人左思《杂诗》中的诗句,由秋风霜露勾起壮志未成而老之将至的感慨,写得意气豪迈,催人激励自勉。
③ 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全诗意境开阔,襟怀旷达,毫无伤感哀愁之情。
④ 范仲淹《渔家傲》词的上片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其中后两句把边塞风光的肃杀雄壮描绘得十分出色。
9.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结合自己熟悉的作品加以印证。
课堂巩固训练
1. 判断下列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 雨过天晴,清风送爽,花香浓郁,小蜜蜂们蓊蓊郁郁地奔了出来,忙着采花酿蜜。(  )
 
② 中央三令五申下发文件,要求企业搞好安全生产,但是,某些企业为了利益,在安全生产上欲盖弥彰,抛出安全整顿的幌子作掩饰。(  )
×
×
解析:“蓊蓊郁郁”不能用于蜜蜂,对象错误。
解析:“欲盖弥彰”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  )
④ 电视剧《孔子》虽博得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但终因曲高和寡,收视率不高。(  )
⑤ 诗歌需要有广大的受众作基础,相继涌现出的下里巴人式诗作是诗歌发展的沃土,为出现阳春白雪之作提供了提升的平台和跳板。(  )


解析: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使用正确。
解析: “曲高和寡” 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使用正确。

解析: “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使用正确。
⑥ 有些问题,只有在条件具备、瓜熟蒂落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决。(  )
 
⑦ 理解宏伟目标必须联系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史、1840 年以来的近现代史和90 多年党的奋斗史,敬畏和感恩历史,不可数典忘祖。(  )
×

解析:不合语境。句中强调某些条件具备后,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应用“水到渠成” 。
解析: “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使用正确。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他在回忆祖父的不幸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词时一度因情绪________而中断。
②费德勒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__________地夸奖起太太和自己团队的表现。
③ 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_________地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 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B. 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
C.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
D. 情不自禁  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答案:A
解析:“不能自已”,自己无法中止自己的感情或行动。“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第① 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否则语义重复,排除C、D。第③ 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排除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
B. 种种迹象表明,观望的购房者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购房大军中去,而且从严的政策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 在那篇科幻小说中,地表水冻结,动物渴死,植物冻死,人类将面临水源、食物、燃料,黑暗、疾病、强辐射损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
D. 当我们仍然存有较浓厚的历史悲情时,很容易在自卑和自负,或者“胜利主义”和“失败主义”之间摆动,一些东西在我们眼里有可能变形。
答案:D 
解析:A. 否定不当,双重否定加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应删去“不能”。B.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购房者”,后一分句的主语是“从严的政策”,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非但”应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C. 成分残缺,“面临水源、食物、燃料”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燃料”后加“缺乏”之类的词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② 前面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大蟹、黄犬等。③ 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④ 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风险的。⑤ 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形容词,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解析:解析:⑤ 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形容词,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 句是对⑤ 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举例。④ 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 句。① 句与④ 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 句应紧跟在④ 句后。③ 句点明出现① 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的语序应为⑤②④①③。
6.下面句子中加色的词语有何特点?在表达上有何效果?请简要赏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答案:特点:都是叠词。表达效果:① 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② 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如“曲曲折折”突出了荷塘的曲折,“田田”突出了荷叶之多,“层层”突出了荷叶的层次感等。
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且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生活是酒,只要把它喝入口中,就能陶醉我们;生活是画,只要把它挂在眼前,就能打动我们;生活是诗,只要把它藏于心里,就能滋养我们。
答案:示例:亲情是火,只要把它揣在怀里,就能温暖我们;亲情是水,只要把它掬在掌心,就能滋养我们;亲情是灯,只要把它提在手中,就能指引我们。
8.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 个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案:( 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等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意对即可)
解析:由题干“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可知,答题关
键词为“表达效果”,可以从手法、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9.美文《荷塘月色》诞生多年后,一首同名歌曲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开来。除了优美醉人的旋律,那情景相生、摇曳生姿的歌词更让我们涵泳不尽,沉醉得难以自拔。请从下面的歌词选段中找出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共有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答案:[示例]①“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觉用嗅觉来表示,增强了美妙的感觉,让人感觉在听“小荷曲”时,仿佛闻到了荷花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②“剪
一段时光缓缓流淌”中的“时光缓缓流淌”则是比喻,暗含了时光如
水的意思。③“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萤火虫”
写得生动且活灵活现。 
解析:答题时结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赏析即可。注意确定修辞手法后,要结合歌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②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③           。这些词语全无奇异之处,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
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
11.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 个字。
答案:(示例)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到杭州后的主要活动有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请参加者做好前期相关准备。
解析:框架图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地点和前期准备。先总述活动概况,“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然后交代在目的地的具体活动;再提醒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这里也可先提醒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再交代活动内容)。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趣说散文》中这样写道:“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依据上述比喻,在横线上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散文、小说、诗歌的主要特征。
答案:散文——反映日常生活,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
小说——讲究情节构思的紧张、刺激。
诗歌——重在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形象和表达情感。 
解析:根据散文、小说、诗歌体裁特征和这几个比喻句的寓意作答即可。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