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第14课 荷塘月色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根据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素养目标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 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 年,朱自清留学英国, 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作者简介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即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题目解说
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 年败退台湾期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这一时期也称“白色恐怖”。
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写作背景
知识卡片
散 文
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写作方式灵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题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则指中心文意明确集中,有贯串全文的线索。散文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资料链接
清美自然的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
原赋:紫茎兮文波(微波),红莲兮芰荷(出水的荷花)。绿房(莲蓬)兮翠盖,素实(白色的莲子)兮黄螺(成熟后的莲蓬)。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兰木做的船桨),芦侵罗(丝织的卧席)。菊泽(湖泊)未反(同“返”),梧台回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徘徊),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进献)君子,愿袭(衣上加衣)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
简析:全赋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而实际上“棹移”“船动”“荇湿”“绕钏”等,无不是对采莲过程的动态渲染,清美自然。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而其举体轻灵小巧,笔调婉柔多姿,时时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南朝抒情小赋中的上乘之作。
最折磨人的情诗——《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的意思)。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简析: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全诗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相生和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诗歌前后粘连不断,时间跨度很大,从冬到春,由夏到秋;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最后竟然是在梦中;前一句写此,后一句就变成了写彼,转换全无交代,很难读懂,有人称其为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期。1789年7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白色”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
易错字音
①混( )沌 ② 潭柘( )寺 ③驯( )鸽
④ 一椽( )破屋 ⑤ 平平仄( )仄 ⑥歧( )韵
⑦颓( )废 ⑧ 散文钞( ) ⑨廿( )四桥
⑩ 普陀( )山 煤屑( ) 蓊( )蓊郁郁
独处( ) 弥( )望 袅娜( )
脉( )脉 酣( )眠 斑驳( )
峭楞( )楞 倩( )影 婀梵( )玲
妖童媛( )女 鹢( )首 櫂( )将移
纤( )腰
hùn
zhè
niàn
chuán
zè
wěnɡ
tuí
chāo
tuó
xiè
xùn
qí
chǔ
mí
niǎo nuó
mò
hān
bó
lénɡ
qiàn
fànē
yuàn
y ì
zhào
xiān
( )数典忘祖
( )劫数难逃
( )数见不鲜
数
shǔ
( )落落大方
( )大大落落
( )丢三落四
( )落枕
落
luò
shù
shuò
luō
là
lào
( )混水摸鱼
( )鱼龙混杂
混
hún
( )含情脉脉
( )一脉相承
脉
hùn
mò
mài
( )如履薄冰
( )薄饼
( )薄荷
薄
bó
báo
bò
( )曲突徙薪
( )曲尽其妙
( )曲高和寡
曲
qū
qǔ
qǔ
易混字形
(tí)( )笑皆非
(dì)屏息( )听
(dì)瓜熟( )落
(dì)( )结盟约
①
(chuán)如( )巨笔
(yuán)( )木求鱼
(zhuàn)( )字
(huì)不容置( )
②
啼
谛
椽
篆
(xiāo)祸起( )墙
(xiāo)笙( )
(xiāo)( )洒
(xiào)呼( )
③
萧
箫
潇
(pì)幽( )
(pǐ)( )好
(pì)( )如
(bì)( )还
④
僻
癖
譬
蒂
缘
喙
缔
啸
璧
(zhuì)点( )
(duō)( )拾
(chuò)( )学
(chuò)( )泣
⑤
(niǎo)( )娜
(fú)( )水
(xiāo)( )雄
⑥
缀
掇
枭
凫
(qiàn)( )影
(jìng)( )乱
(jìng)( )妆
⑦
倩
靖
靓
(yuàn)( )女
(yuán)潺( )
(yuán)( )引
⑧
媛
湲
辍
袅
啜
援
课内词语
混混沌沌: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斑驳:
妖童媛女:
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充满视野,满眼。
文中表示深浅不一的意思。
柔美的样子。
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艳丽。
近义词语
1.颓废/ 颓唐
相同点: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精神萎靡”的意思。
不同点:颓废”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多形容长时间的消极、放任,亦可用以指诗文情调;“颓唐”指精神萎靡,主要指人的神情,多与神色、态度、模样等搭配。
2.领略/ 领会
相同点: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了解事物并有所体会”的意思。
不同点: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是一种认识活动;“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是一种内在感知,对象多为抽象事物,指精神、意图、心情、道理等。
3.萧索/ 萧条/ 萧瑟/ 萧疏
相同点:二者都有“凄凉”的意思。
不同点: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多用于自然景物。“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可形容经济衰落。“萧瑟”,①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 形容冷落,凄凉。可用于形容秋风或环境。“萧疏”,① 萧条荒凉;② 稀疏,稀稀落落。常用于形容草木、头发等。
4.幽僻/ 偏僻
相同点: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不繁华”的意思。
不同点: ”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5.风致/ 风韵
相同点:二者都可形容姿态美好。
不同点: ”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还可指风味、风趣等。“风韵”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此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6.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相同点:二者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
不同点: ”不能自已”,自己无法中止自己的感情或行动。“不由自主”还有由不得自己的意思。
7.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相同点:二者都有“不清楚、不清晰”的意思。
不同点: “迷迷糊糊”侧重于神志不清;“模模糊糊”形容看不清东西,也可指记忆、思想上不清晰、迷惑。
8.不能自已/不由自主
相同点: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
不同点: “不能自已”,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动。“不
由自主”还有“由不得自己”的意思。
9.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相同点:两者都可用来形容美好的女子。
不同点: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
10.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相同点:两者都可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不好。
不同点: “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萎靡不振”形容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两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的轻重,前者语义轻,后者语义重。。
表达运用
比喻、排比、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
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仿写: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初升之日之与垂暮夕阳,白纸一张之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之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之与金秋硕果。
修辞仿用
比喻、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仿写:茫茫的天地之间,纷乱地飞扬着无数雪花,有自在地徜徉着的,有快乐地舞蹈着的;正如一片片的轻羽,又如春风里的柳絮,又如神秘梦幻的精灵。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仿写: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叠词的妙处:一是形象性。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艺术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词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四是起突出强调作用。突出强调景物的某种特征或人物的某种情感。
叠 词
课文探究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悲,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中“寂寞”一词的作用。
“寂寞”一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作者不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3.“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
4.写荷塘都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① 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② 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③ 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④ 写荷波与上文“弥望”“田田”呼应,突出荷叶之密之盛;写流水“脉脉”,显示其有“情”。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5.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
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十分新奇。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另外,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韵律和谐相通,意象叠加在一起,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艺术效果倍增。
6.赏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 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
顺序: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杨柳,再写远山,突出四周景物的朦胧、静谧。语言方面,运用了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用热闹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引出下文。
7.写荷塘四周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作用是什么?
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8.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9.“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最后一句话多余吗?为什么?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暗线,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夜游荷塘的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美景图,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深入探究
文章从作者出门开始,经小径到荷塘独赏荷花,然后归来结束。从空间上看,是一次夏季夜游。从情感脉络上来看,作者感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有了夜游的念头,为摆脱忧郁心境而起意前往荷塘。沿着荷塘,作者看到的景色别具特色,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喜悦”。
1. 作者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轻轻地推门进去”,收尾别有意味,请加以品评。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作者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独处静赏令人暂时忘却现实,但很快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织,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复杂。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终于回到现实中来。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结构巧妙。
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作者不得不隐晦、含蓄地表达其思想感情,将他因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郁闷感情,藏在周围环境和他独自漫步的描写中,意在其中,呈现出“淡淡的”特征。当时军阀统治黑暗,制造白色恐怖,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社会黑暗残酷、言论不自由,作者只能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不到出路的苦闷、抑郁的感情融入朦胧的月光、淡淡的云层之中,自然而含蓄地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情绪。
2. 《荷塘月色》中呈现了清淡的月色、淡雅的荷香,为什么一切都是“淡淡的”?
② 淡淡的喜悦。
与“淡淡的哀愁”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晚上没有月光时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塘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展现,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色调和动静对比起来,作者越是迷恋夜色下的荷塘,实际上越反衬出他内心深深的矛盾和苦恼。他企图用赏景的办法来摆脱烦恼,寻求片刻的安静。到赏尽美景而愁未消的时候,又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采莲嬉游”的热闹场面,借怀古以抒情。另外,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作者“颇不宁静”与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使作者如痴如醉,形成鲜明反差;江南悲惨的现状与古代江南采莲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反差。作者就是通过这两种鲜明反差,表达了对白色恐怖的严酷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这种情绪中可以看出他憎恶黑暗社会,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不愿做时代逃兵的可贵的思想品质。
3.文中写“荷塘月色”与“采莲嬉游”的场景构成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色调和动静对比,这有什么用意?
(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 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
② 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4. 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③ 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
(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
① 写荷塘,动静结合。
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② 写月色,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5.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① 善用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这些比喻新奇贴切,激发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月下荷塘多样的色彩、光影变化。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美的特征。
② 词语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很平常,但与“静静地”相配合,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缓缓倾泻,没有声响的幽静幽美。
6.本文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加以分析。
③ 善用叠词。这些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④ 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所谓通感,指感觉的转移、迁移。本文中通感往往跟比喻连在一起用,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听觉来烘托嗅觉,使荷花的香味变得具体传神。
观点一:不应该。引用古典诗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内容,朱自清的这一写作特点就无法明显体现。
7.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朴素优美、意境深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文中引用的《采莲赋》中的一段文字,却命途多舛,多次被删除。你认为这段引文应该被删除吗?为什么?
观点二:不应该。作者惦着生活过的江南,做着少年的梦,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少年男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像小鹿一般冲击着他,使他不能不产生许多联想。如果删除了《采莲赋》,就会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割裂,使剩下的《西洲曲》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
观点三:不应该。文章前后篇幅搭配相称,浑然天成。正因为这样,如果将《采莲赋》这部分删除,就破坏了文章的结构,不能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体现不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