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03 20:52:1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5.4 平 移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
1.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2.平移作图
新知导入
看一看:观察下面一些美丽的图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问题1: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呢?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
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想一想:雪人的形状、大小、位置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
了变化?
形状不变,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想一想:在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
(例如,它们的鼻尖A与A',帽顶B与B',纽扣C与C'),
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
有什么关系?
A
A'
B'
C'
B
C
AA'∥BB'∥CC'
AA'=BB'=CC'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归纳: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
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
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
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
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归纳:
数学语言:
A
B
C
D
E
F
∵三角形ABC平移得到三角
形DEF
∴AB∥DE,AC∥DF,
BC ∥EF(或共线),
AB=DE,AC=DF,BC=EF,
AD∥BE∥CF(或共线),
AD=BE=CF.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图形平移的方向,不限于是水平的.如图
课程讲授
1
平移的定义及性质
练一练:
下列属于平移现象的有 ( )
①水平运输带上的砖的运动;②高楼电梯上上下下迎送来客;③健身做呼拉圈运动;④火车飞驰在一段笔直的铁轨上.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C
课程讲授
2
平移作图
例 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A
A'
B'
C'
B
C
解:连接AA',过点B作
AA'的平行线l,在l上截
取BB'=AA',则点B' 就是
点B的对应点.
类似地作出点C的对应点
C',顺次连接点A',B',
C',得到三角形A'B'C'.
课程讲授
2
平移作图
归纳:平移作图的步骤:
(1)找关键点(一般是图形的顶点);
(2)根据平移的距离和方向作出这些点经过平移后的对应点;
(3)将所作对应点按原来已知图形的连接方式连接起来,所得图形即为所求.
随堂练习
1.(2019·乐山)下列四个图形中,可以由图1通过平移得到的是( )
D
随堂练习
2. 如图,三角形A′B′C′是由三角形ABC平移得到 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AB=A′B′ B.∠A=∠A′
C.∠C=∠C′ D. A′C′=BC
D
随堂练习
3. 如图,三角形DEF是由三角形ABC平移得到的, 若BC=3 cm,AD=2 cm,则EC= cm .
1
随堂练习
4. 某商场重新装修后,准备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一种红色的地毯.已知这种地毯的批发价为每平方米10元,主楼梯的宽为 3米,其侧面如图所示,则购买地毯至少需要多少元
随堂练习
解:通过平移可得铺地毯部分的长为
2.8+5.6=8.4 (米),
则所需地毯的面积为
3×8.4=25.2(平方米),
所以购买这种地毯至少需要25.2×10=252(元).
答:购买地毯至少需要252元.
课堂小结
平移
平移的定义
平移作图
1.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平移的性质
2.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各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共24张PPT)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
第五章 全等三角形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
1.命题
2.真命题与假命题
3.定理与证明
新知导入
试一试:根据所学知识对下列语句的正误进行判别.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4)直角都相等;
(5)经过一点确定一条直线.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课程讲授
1
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正确
错误
定义:它们都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语句,像这样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课程讲授
1
命题
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6)取线段AB的中点C.
(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4)欢迎前来参加北京冬奥会!
(5)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不是
不是

不是


课程讲授
1
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
等边三角形
题设
结论
归纳: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课程讲授
1
命题
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题设:
同位角相等
结论:
两直线平行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1
命题
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题设:
结论:
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正确
错误
定义: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定义:当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或者说结论不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例1 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6)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2)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3)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4)若A=B,则2A=2B;
(5)锐角和钝角互为补角;
假命题
假命题
真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真命题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归纳:
1.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可以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
2.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数学中这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
依据,即出发点.这样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我们也
称它为公理.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
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
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
命题叫做定理.
比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条定理就是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条公理的基础上推理而出的,它又可以作为判定平行线的依据.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基本事实、定理、命题的关系:
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基本事实(正确性由实践总结)
定理(正确性通过推理证实)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命题中的______和______;
2.根据题意,_________,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__________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求证
已知
画出图形
要证的结论
定义: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已知直线b∥c, a⊥b .求证:a⊥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 b ∥ 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a
b
c
1
2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练一练:求证: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点B,且∠1=∠2.
求证:l1∥l2.
A
B
l1
l2
l3
(
1
)
2
)3
证明:∵ ∠1=∠2 
 ∠3=∠2
∴ ∠1=∠3 
∴ l1∥l2 
(已知),
(对顶角相等),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
⑸温柔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 b2,则a=b.
不是

不是

不是


不是
随堂练习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题设:
结论:
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随堂练习
3.指出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和假命题: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真命题
假命题
真命题
真命题
随堂练习
4.求证: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A
B
C
E
F
2
1
随堂练习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A
B
C
E
F
2
1
证明:∵OE平分∠AOB,
∴∠1= ∠AOB.
∵OF平分 ∠BOC, ∴∠2= ∠BOC.
∴∠1+∠2= (∠AOB+∠BOC)
= ∠AOC = ×180°=90°.
∴OE⊥OF(垂直定义).
课堂小结
命题
定义
真命题与假命题
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当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或者说结论不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课堂小结
定理与证明
命题的证明
定理
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
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共17张PPT)
5.3.1 平行线的性质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5.3 平行线的性质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要点
1.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新知导入
看一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下图的线段平行吗?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问题1: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与a,b相交,测量其中的角,记录在下表中,试着发现其中的规律.
b
a
2
1
3
4
6
5
8
7
角 度数
∠1
∠2
∠3
∠4
∠5
∠6
∠7
∠8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b
a
2
1
3
4
6
5
8
7
猜想:两直线平行,存在以下关系
同位角_______
同旁内角_______
内错角_______
相等
相等
互补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问题2:画两条平行线a//b,重新画一条截线与a,b相交,测量其中的角,验证刚刚的猜想.
b
a
同位角
归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问题2:画两条平行线a//b,重新画一条截线与a,b相交,测量其中的角,验证刚刚的猜想.
b
a
内错角
归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问题2:画两条平行线a//b,重新画一条截线与a,b相交,测量其中的角,验证刚刚的猜想.
b
a
同旁内角
归纳: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应用格式:
b
1
2
a
c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已知)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应用格式:
∴∠2=∠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已知)
b
1
2
a
c
3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应用格式:
b
1
2
a
c
4
∴∠2+∠4=180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已知)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例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B
A
C
D
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所以∠A与∠D互补, ∠B与∠C互补.
∠C= 180 °-∠B=180°-115°=65°,
于是∠D=180 °-∠A=180°-100°=80°,
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 , 65°.
随堂练习
1.如果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必定有( )
A.内错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以上都不对
D
随堂练习
2.∠1 和∠2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要使这两条直线平行,必须 ( )
A. ∠1= ∠2
B. ∠1+∠2=90°
C. 2(∠1+∠2)=360°
D .∠1是钝角, ∠2是锐角
C
随堂练习
3.如图,若AB∥DE , AC∥DF,请说出∠A和∠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 ∠A =∠D.理由:
∵ AB∥DE(  )
∴∠A=_______ ( )
∵AC∥DF( )
∴∠D=______ ( )
∴∠A=∠D ( )
P
F
C
E
B
A
D
已知
∠CP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CP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等量代换
随堂练习
4.如图,若AB∥DE , AC∥DF,请说出∠A和∠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 ∠A+∠D=180°. 理由:
∵ AB∥DE(  )
∴∠A=__________
( )
∵AC∥DF( )
∴∠D+ _______=180° ( )
∴∠A+∠D=180°( )
F
C
E
B
A
D
P
已知
∠CP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CPD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等量代换
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共21张PPT)
5.2.2 平行线的判定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5.2 平行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要点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新知导入
试一试:根据所学知识,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B
A
P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1:在画图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B
A
P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A
P
C
D
E
F
G
H
我们发现
∠1=∠2
2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A
P
C
D
E
F
G
H
2
1
应用格式:
∵∠1=∠2(已知),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B
A
P
C
D
E
F
G
H
课程讲授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由 3= 2,可推出a//b吗?如何推出?
B
A
P
C
D
E
F
G
H
2
1
3
解: ∵ 1= 3(已知),
3= 2(对顶角相等),
1= 2,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A
P
C
D
E
F
G
H
2
1
我们发现
∠1=∠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A
P
C
D
E
F
G
H
2
3
应用格式:
∵∠3=∠2(已知),
∴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能否利用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B
A
P
C
D
E
F
G
H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图,如果 1+ 2=180°,能判定a//b吗
B
A
P
C
D
E
F
G
H
2
3
1
解:能.
∵ 1+ 2=180°(已知),
1+ 3=180°(邻补角定义),
2= 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我们发现
∠1+∠2=180°
B
A
P
C
D
E
F
G
H
2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B
A
P
C
D
E
F
G
H
2
1
应用格式:
∵∠1+∠2=180°(已知),
∴a∥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例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
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提示: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进而用判断 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判定.
a
b
c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
b
c
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下:
如图.
∵a⊥b,
∴∠1=90°.
同理∠2=90°.
∴∠1=∠2 .
∵ ∠1和∠2 是同位角,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如图,可以确定AB∥CE的条件是( )
A.∠2=∠B
B. ∠1=∠A
C. ∠3=∠B
D. ∠3=∠A
1
2
3
A
E
B
C
D
C
随堂练习
2.如图所示,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的原理是( )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随堂练习
3.下列图形中,由∠1=∠2能得到AB∥CD的是( )
B
随堂练习
4.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b,b∥c,则a∥c
B.若∠1=∠2,则a∥c
C.若∠3=∠2,则b∥c
D.若∠3+∠5=180°,则a∥c
C
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共19张PPT)
5.2 平行线
5.2.1 平行线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要点
1.平行线
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新知导入
看一看:观察下图中直线的位置关系,试着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新知导入
看一看:观察下图中直线的位置关系,试着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
问题1: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a
b
c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
a
b
c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情形,这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课程讲授
1
平行线
平行线的表示法:
我们通常用“// ”表示平行.
C
B
A
D
AB ∥ CD
读作:“AB 平行于 CD” 
a
b
a ∥ b
读作:“a平行于b ”  
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与相交两种.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移
(4)画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问题1.1:经过点C能画出几条直线?
C
无数条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问题1.2: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有几条?
B
A
无数条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问题1.3:经过点C能画出几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
B
A
C
有且仅有一条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归纳: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基本事实)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问题1.4:过点D画一条直线与直线AB平行,与上一问题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
B
A
C
D
平行
课程讲授
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归纳: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几何语言表达:
c
a
b
∵a//c , c//b(已知)
a//b(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就平行
D.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C
随堂练习
2.已知直线AB和一点P,过点P画直线与AB的平行线可画( )
A.1条
B.0条
C.1条或0条
D.无数条
C
随堂练习
3.三条直线a,b,c中,若a∥b,b∥c,则直线a与直线c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无法确定
B
随堂练习
4.完成下列推理,并在括号内注明理由.
(1)如图所示,因为AB // DE,BC // DE(已知),
所以A,B,C三点_________________( ).
·
·
·
A
D
E
B
C
在同一直线上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课堂小结
平行线
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共19张PPT)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5.1 相交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要点
1.同位角
2.内错角
3.同旁内角
新知导入
试一试:回顾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1
2
3
4
∠1_____∠3,∠2_____∠4,
=
=
∠1+∠2____∠3+∠4.
=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
问题1.1: 观察∠1与∠5的位置关系.
①在直线EF的同旁( 右边 )
②在直线AB,CD的同一侧( 上方 )
A
B
E
1
2
3
4
5
6
C
D
7
8
1
5
同位角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
问题1.2: 图中的同位角还有哪些?
A
B
E
1
2
3
4
5
6
C
D
7
8
∠2和∠6,∠3和∠7,∠4和∠8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
练一练:
如图,下列四个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
的是(  )
B
课程讲授
2
内错角
问题1.1: 观察∠3与∠5的位置关系.
A
B
E
1
2
3
4
5
6
C
D
7
8
3
5
①在直线EF的两侧
②在直线AB,CD的之间
内错角
课程讲授
2
内错角
问题1.2: 图中的内错角还有哪些?
A
B
E
1
2
3
4
5
6
C
D
7
8
∠4和∠6
课程讲授
1
同位角
练一练:
(中考·贵阳)如图,∠1的内错角是(  )
A.∠2 B.∠3 C.∠4 D.∠5
D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
问题1.1:观察∠4与∠5的位置关系.
A
B
E
1
2
3
4
5
6
C
D
7
8
4
5
①在直线EF的同旁
②在直线AB,CD的之间
同旁内角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
问题1.2:图中还有哪些同旁内角?
A
B
E
1
2
3
4
5
6
C
D
7
8
∠3和∠6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截线 被截线 结构特征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之间
之间
同侧
同旁
两旁
同旁
F
Z
U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
例 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
(1)∠1与∠2, ∠1和∠3,∠1和∠4各是什么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 为什么?
4
3
2
1
F
E
D
C
B
A
课程讲授
3
同旁内角
4
3
2
1
F
E
D
C
B
A
解:(1)∠1与∠2是内错角,∠1和∠3同旁内角,∠1和∠4是同旁内角.
(2)如果∠1=∠4,由对顶角相
等,得∠2=∠4,那么∠1=∠2.因
为∠3和∠4互补,即
∠4+∠3=180°,又因为∠1=∠4,
所以∠4+∠3=180°,即∠1与∠3
互补.
随堂练习
1.如图,∠DAB和∠ABC是 ( )
A.同位角
B.同旁内角
C.内错角
D.以上结论都不对
A
D
B
C
E
C
随堂练习
2.如图,∠1的内错角是( )
A.∠2
B.∠3
C.∠4
D.∠5
D
随堂练习
3.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则∠3的同旁内角是( )
A.∠1
B.∠2
C.∠4
D.∠5
B
随堂练习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B是同位角
B.∠1与∠4是内错角
C.∠3与∠B是同旁内角
D.∠C与∠A不是同旁内角
D
课堂小结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F
Z
U(共15张PPT)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5.1 相交线
5.1.2 垂 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段
知识要点
1.垂线段的定义
2.垂线段的性质
3.点到直线的距离
新知导入
想一想:
如图, 村庄A要从河流 l 引水入庄, 需修筑一水渠, 如何修水渠最短呢?
A
l
课程讲授
1
垂线段的定义
定义: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连接这点
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C
D
E
l
B
A
线段AD叫做点A到直线l的垂线段.
想一想:哪条线段是垂线段?
课程讲授
1
垂线段的定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垂线段就是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
B.垂线段就是垂直于已知直线并且与已知直线
相交的线段
C.垂线段是一条竖起来的线段
D.过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作垂线,这一点到垂
足之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D
练一练:
课程讲授
2
垂线段的性质
C
D
E
l
B
A
线段AD最短.
想一想:比较AB,AC,AD,AE的长短,
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归纳: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课程讲授
2
垂线段的性质
练一练:
如图,在铁路旁有一李庄,现要建一火车站,为了使李庄人乘车最方便,请你在铁路线上选一点来建火车站,应建在(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A
课程讲授
3
点到直线的距离
归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D
l
A
课程讲授
3
点到直线的距离
练一练:
(中考·北京)如图,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  )
A.线段PA的长度
B.线段PB的长度
C.线段PC的长度
D.线段PD的长度
B
课程讲授
3
点到直线的距离
提示:
(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也不是垂线段;
(2)距离表示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与线段不能等同;
(3)用垂线段的长度表示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质是点与垂足两点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随堂练习
1.如图, AC⊥BC, ∠C=90° ,线段AC,BC,CD中最短的是
( )
A. AC
B. BC
C. CD
D. 不能确定
D
A
B
C
C
随堂练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段AB叫做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B.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AC的距离
C.线段BD的长度叫做点D到直线BC的距离
D.线段BD的长度叫做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A
B
C
D
D
随堂练习
3.如图,AD⊥BD,BC⊥CD,AB=6 cm,BC=4 cm,
则BD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A.大于4 cm  
B.小于6 cm
C.大于4 cm或小于 6 cm  
D.大于 4 cm且小于 6 cm
D
随堂练习
4.(中考·淄博)如图,AB⊥AC,AD⊥BC,垂足分别为A,D,则图中能表示点到直线距离的线段共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D
课堂小结
垂线
垂线段的定义
垂线段的性质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连接这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共20张PPT)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5.1 相交线
5.1.2 垂 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1课时 垂 线
知识要点
1.垂直的定义
2.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新知导入
看一看:观察下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试着发现它们的规律.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问题1:观察下列木棒的运动过程,试着归纳其中角的变化规律.
当木棒的位置变化时,两根木棍所成的角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问题1:在木棒的运动过程,如图,当∠AOC=90°时,∠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A
B
C
D
O
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知当∠AOC=90°时,∠BOD=∠AOD=∠BOC=90°.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
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
条直线的垂线.
O
A
B
C
D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O
A
B
C
D
垂直用符号 “⊥”来表示,读作“垂直于”.
如“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就记作“AB⊥CD”.
交点O叫做垂足.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O
A
B
C
D
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符号语言:
①判定:∵∠AOD=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②性质:∵ AB⊥CD (已知) ∴ ∠AOD=90° (垂直的定义)
(∠AOC=∠BOC=∠BOD=90°)
O
A
B
C
D
课程讲授
1
垂直的定义
如图,已知点O在直线AB上,CO⊥DO于点O,若∠1=145°,则∠3的度数为(  )
A.35°
B.45°
C.55°
D.65°
练一练:
C
课程讲授
2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问题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能画几条
问题2:过直线l上的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问题3:过直线l外的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A
.B
l
.
课程讲授
2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1.贴
2.靠
3.画
l
问题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能画几条
A
无数条
课程讲授
2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l
A
B
问题2:过直线l上的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一条
课程讲授
2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l
B
问题3:过直线l外的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一条
课程讲授
2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归纳 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过一点”中的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
已知直线外;
注意:
(2)“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性.
随堂练习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下列条件中能判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是( )
A. 有两个角相等
B.有两对角相等
C. 有三个角相等
D.有四对邻补角
C
随堂练习
2.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两条
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若两直线相交,则它们一定垂直
C
随堂练习
3.如图,如果直线ON⊥直线a,直线OM⊥直线a,那么OM与ON重合(即O,M,N三点共线),其理由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在同一平面内,过两点有且只
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C.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
知直线垂直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随堂练习
4.如图,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若∠1=35°,∠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
C
A
B
O
E
1
2
垂直
课堂小结
垂线
垂直的定义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共19张PPT)
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程讲授
新知导入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
1.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2.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新知导入
看一看:观察下图中的角,试着发现它们的规律。
课程讲授
1
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问题1: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AOC和∠AOD这两个角的位置保持怎样的关系?
A
O
C
B
D
∠AOC和∠AOD有一条公共
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
线.
课程讲授
1
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A
O
C
B
D
1
3
2
4
定义: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和∠2有一
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
个角互为邻补角.
∠2与∠3,∠3与∠4,∠1与∠4都是邻补角.
课程讲授
1
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练一练:
下列选项中,∠1与∠2互为邻补角的是(  )
D
课程讲授
1
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归纳: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所以
邻补角的性质为:
邻补角互补,即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之和为180°.
课程讲授
1
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练一练:
(中考·柳州)如图,∠α的度数等于(  )
A.135°
B.125°
C.115°
D.105°
A
课程讲授
2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问题2:请你猜一猜,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AOC和∠BOD这两个角的位置保持怎样的关系?
A
O
C
B
D
∠AOC和∠BOD有一个公共
顶点,并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课程讲授
2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A
O
C
B
D
1
3
2
4
定义: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和∠3有一
个公共顶点,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与∠4也是对顶角.
课程讲授
2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想一想:∠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1=∠3
A
O
C
B
D
1
3
2
4
解:∵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1+∠2=180°
∠2+∠3=180°,
∴∠1=∠3.
同理可得∠2=∠4.
课程讲授
2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A
O
C
B
D
1
3
2
4
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数学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1=∠3,∠2=∠4.
课程讲授
2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例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的度数.
4
2
1
3
解: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
∠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
∠3=∠1=40°,
∠4=∠2=140°.
课程讲授
2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练一练:已知∠α和∠β是对顶角,若∠α=30°,则∠β的度数为( )
A.30°
B.60°
C.70°
D.150°
A
1. 如图,∠1的邻补角是(  )
A.∠BOC
B.∠BOE和∠AOF
C.∠AOF
D.∠BOC和∠AOF
随堂练习
B
随堂练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
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③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就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A
随堂练习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70°,∠2=40°,则∠1的度数为( )
A.30°
B.35°
C.40°
D.70°
A
随堂练习
4. 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下列说法中,错
误的是(  )
A.∠AOC与∠BOD是对顶角
B.∠AOE与∠BOE是邻补角
C.∠DOE与∠BOC是对顶角
D.∠AOD与∠BOC都是∠AOC的邻补角
C
课堂小结
相交线
邻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互补
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