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22:24: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六年级备课组
《两小儿辩日》
环节一:积累基础知识
1.《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故事中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环节一:积累基础知识
1、见两小儿辨斗:争辩,争论。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3、而日中时远也;正午。
4、日初出大如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多为圆形。
5、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到了。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古人也常在上面铸刻文字,用来记录功绩或勉励自己。
6、日初出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
7、及其日中如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开水。
8、孔子不能决也:分辨,判断。
9、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孰,谁。为,同“谓”,认为。汝,你。知,同“智”,智慧。
环节二:梳理课文思路1. 核心问题:这则故事寓意是什么?▲明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又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最后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其中的寓意。2. 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第1段:起因。孔子向东游历,途中见到两个小儿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缘由。(1)第2-第5段:经过。《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3)第6到-7段是:结果。孔子无法判断两个小儿谁对谁错,两个小儿于是笑道:“谁说你多智慧呢?”
3.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1)明确何为“辩”。文中“辩”有“辩论、争辩”的意思。所谓“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也就是说“辩”的双方不仅要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且需要提供理由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观点。(2)两个小儿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人物 观点 理由
现象 常理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1)明确何为“辩”。文中“辩”有“辩论、争辩”的意思。所谓“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也就是说“辩”的双方不仅要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且需要提供理由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观点。(2)两个小儿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人物 观点 理由
现象 常理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3.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人物 观点 理由
现象 常理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3)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式呈现两小儿推理过程。
3.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人物 观点 理由
现象 常理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3)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式呈现两小儿推理过程。
小儿甲:因为远者小而进者大,又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所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小儿乙:因为近者热而远者凉,又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所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分析两小儿的人物形象1.两人辩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提供的理由和梳理的思路
结论依据 人物形象
话题:两小儿的辩论围绕“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这句话展开。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 善疑
观点:“疑”是“思”的起点,两个小儿从疑问出发,依据常理和现象形成观点,既善于观察生活,又善于总结经验,虽难免又于认知上的局限和推断中逻辑上的不足,但于小孩而言以颇具思辨雏形。 善( )
理由思路:两人争辩的虽是科学问题,却能以日常生活里的器物巧设譬喻,虽是相争,却又变得条理分明,有凭有据,就让对方较难反驳,又让孔子一时不能决断。 善( )
(一)分析两小儿的人物形象
1.两人辩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提供的理由和梳理的思路
结论依据 人物形象
话题:两小儿的辩论围绕“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这句话展开。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 善疑
观点:“疑”是“思”的起点,两个小儿从疑问出发,依据常理和现象形成观点,既善于观察生活,又善于总结经验,虽难免又于认知上的局限和推断中逻辑上的不足,但于小孩而言以颇具思辨雏形。 善思
理由思路:两人争辩的虽是科学问题,却能以日常生活里的器物巧设譬喻,虽是相争,却又变得条理分明,有凭有据,就让对方较难反驳,又让孔子一时不能决断。 善辨
2.由两人的语言推断他们说话时的情态(1)第1回合——提出观点原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改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明确:“也”字在句中虽不翻译却能传达出言语态度和说话口气,读好这两个“也”字也就读出了两个小孩说话的确信无疑,也就读出了两个孩子胸有成竹、头头是道的可爱形象。(2)第2回合——陈述支撑观点的理由▲明确:讲到现象时,两人用陈述句,等到谈及生活常理,两小儿都转而采用反问语气由沉稳到略显激动,斗的意味自隐到显,两人争辩趋白热化。我们不仅能读出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挑战的火药味——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还能读出他们在孔子面前寻求认同的迫切,似乎在说“我说的没错吧”。
1. 关注两小儿在故事结尾部分的表现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反问句)
1. 关注两小儿在故事结尾部分的表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和对话部分相比,这句中不仅有人物的语言还有神态。在古代“汝”作用于平辈之间彼此称呼或长辈称小辈。两小儿称孔子为“汝”,似乎稍有不逊,但也可见孩童不拘礼俗的任性。再看句式,此处用反问,好像在说:“你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有智慧”。可以想见,两小儿此时的笑除调侃之外,大概还含有几分自得。由此两个孩童有话直说、毫不拘礼、任情率性的形象在结尾得到强化。
(二)分析孔子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孔子不能决也。“不能决”,意思是无法分辨、判断孰是孰非。
(二)分析孔子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孔子不能决也。
“不能决”,意思是无法分辨、判断孰是孰非。“不能决”告诉我们孔子虽博学也并非无所不知。但两个小儿讨论的实际是科学问题,其中涉及的知识已超越当时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因此“不能决”在此处不能旁证学问的浅陋。面对自己却乎无法回答的问题,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选择袒露自己的无知。这样来看故事中的孔子是谦逊的,也是可爱的。
环节四:探究故事寓意借助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呢?▲明确:1. 小儿与孔子的不同(人物身份及其表现的落差):小儿自有所长,圣人也有所短。既然如此,那么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师之处,每个人都应虚怀若谷。2. 两者的相同之处:稚子也好,圣贤也罢,在天地宇宙面前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学无止境,人当心怀敬畏,当上下求索。3. 两小儿:善于,勤于思考,即使是孩子也能有独到的发现。4. 孔子:孔子谦逊、宽厚的风度。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是夫子自道。
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启 示
环节五: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下面我们来分析今天的学习过程。我们首先从故事的主要内容入手,梳理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思路,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别分析了两小儿和孔子的人物形象,既读出两小儿的勤思善辩、任情天真,也读出孔子“不知为不知”的谦逊、宽厚。最后我们立足全篇将不同人物的表现形象联系起来,思考故事的寓意,懂得了天地至大、学无止境的道理,又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尝试多角度的理解这则故事,看到了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价值,明白了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可贵等等。
环节六:布置作业1.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16课“思考探究”第一、二题2.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16课“积累拓展”第三、四题3.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6课第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