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09: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5单元 乡土中国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乡土中国
素养目标
1. 阅读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历史局限。
2. 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
3. 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以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费孝通(1910 —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6 年赴英留学,1938 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
作者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他想通过这些文章,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写作背景
内容概要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首次出版于 20 世纪 40 年代。这本书是费孝通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
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书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 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七万字左右,并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气魄与学术识见。
二、语言平实生动、深入浅出。
文章虽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其中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离不开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间对中国乡土社会所做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三、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看似主题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围绕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分别从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政治等角度展开,形散神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艺术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1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长老统治 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任务2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1. 各篇文章主旨及内容摘要
第一篇: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二篇: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摘要:时间上的阻隔有“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前者,乡土社会中人所需要记忆的氛围很固定;后者,在乡土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因此并不需要文字。
第四篇: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
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五篇: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摘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在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
第六篇: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摘要:“家庭”是亲自所构成的生育社群,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之间是主轴,夫妇成了配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
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第八篇: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
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摘要:权力是为了平衡社会冲突的称为“横暴权力”,权力是为了加强社会合作的称为“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
“长老统治”一词。
摘要:社会中的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这就有了教化式权力的出现。教化式权力虽然在亲子关系中表现最明显,但并不局限于亲子关系。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有个假定的文化,而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第十二篇:说明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摘要: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生的,地
缘是从商业里发展的。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用。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摘要: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旧的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方法尚未产生,“文化英雄”可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慢,长老保持着他们的权力。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摘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抑制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随着社会变动加快,人们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创下的动机。当把生存条件变为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2. 各篇文章主旨及内容摘要
《乡土中国》全书共分14 个篇章,这些篇章形式上自成一篇、各自独立,但内容上却相互连贯,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第一篇《乡土本色》可以单独看作一个部分,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篇章是全书的论述基调——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是具有无法舍弃的乡土性的。
第二篇和第三篇作为第二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名称连续——《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更是因为只有在论述清楚乡村开化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够追述乡村开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格局,与第一部分一同为全书奠定基调。
第三部分(第四篇至第七篇)主要是在论述乡土中国的格局,从差序到团体,从家族到两性,观点独特,同时又富有个性,这一部分做到了承接上文的乡村发展,同时又是下文对于乡村中国统治方式论述的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第八篇至第十二篇)中,第八至第十一篇分别论述了几种乡村中国的统治方式,有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三种主要方式,各有利弊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发展。在第十二篇,创新性地提出了“时势权力”这一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权力,令人深思。
最后一部分(第十三、十四篇)可以视作是时势权力的进一步论述,即对于社会变动和乡村进步的方式方法论述。无论是《名实的分离》还是《从欲望到需要》,都说明了乡村进步的速度要比以往我们所认为的迅速,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知识上的开化、计划上的指导,让乡土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十四个篇章,彼此独立,却在内涵上有着无法磨灭的联系。从论述基础,到论述条件,从乡土格局到乡土统治,最后引起发展上的思考,思维缜密,论述有力。
3. 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任务3 :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任务4 :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1. 费孝通其人
费孝通(1910 — 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2. 其他著作
①《江村经济》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作者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长期以来,费孝通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他的高尚品格、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杰作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多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费孝通先生的这些观点,让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同,天下大同”的情怀。
③《行行重行行》一书收录了费孝通1981— 1996 年间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乡镇发展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术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凝练,更能使读者明晰“小城镇经济”“区域发展”等概念提出的由来、经过及背后的深义。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在经历磨难之后重获新生,被他看成是意外的收获。他说“既然我还活着,也就不舍得把日子再白白糟蹋掉。所以又重操旧业,到农村里、到城镇去观察,去思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