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0.1 《兰亭集序》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0.1 《兰亭集序》课件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21:3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 ,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被视为“书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天下第一行书”。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羲之幼有美名。《晋书 王羲之传》称其“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迹虽为后人摹刻,已非原迹,得羲之笔法神采的,尤以永和九年记兰亭修禊之《兰亭集序》为极品,后人尊为行书典范。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集序》
《十七帖》为著。其子
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
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关于《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
关于《兰亭集序》
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鸿
癸(guǐ )丑 会稽(kuài jī ) 修禊(xì ) 少长(zhǎng )咸集   清流激湍(tuān ) 流觞(shāng )曲水   游目骋(chěng )怀  取诸(zhū)怀抱 放浪形骸(hái )   趣(qǔ )舍万殊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ì ) 嗟(jiē)悼(dào)
虚诞(dàn )齐彭殇( shāng ) 羁(jī)绊(bàn)
关于“天干”和“地支”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002年为壬午 年,2000年为( )年;2003年为( )年;1998年为( )年。
庚辰
癸未
戊寅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足以极视听之娱
活 用
形作动:穷尽
形作名:贤士
形作名:年少的,年长的。
名作动:围绕
使动:使……流动
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

乐从何来?
良辰
天朗气清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暮春之初
美景
特点:色调淡雅,洗尽铅华,如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作者笔势从容沉稳、可见心境之淡雅。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
临流赋诗、诗兴大发
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一段]
一、本段分几层来叙事?
1、叙述活动(集会)的情形
2、写入会者的主观感受
天气情况—俯仰所见—集会之“乐”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缘由):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活动: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
共同点:“当其欣于所遇……感慨
系之矣”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曾不知老之将至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 “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第三段中作者主要表达的又是什么感情?
乐——痛——

[第四段]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
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
时,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
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
本文三个特点: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3、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1、茂林修竹
2、列坐其次
3、或取诸怀抱
4、曾不知老之将至
5、向之所欣
6、终期于尽
7、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古:旁边,水边; 今:常 用义为质量差
古:“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古:竟; 今:曾经
古:过去; 今:常用义为方向
古:至,及 今:时期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为 文雅,
又指文化或文人
总结复习
一、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1、修禊事也
2、茂林修竹
3、况修短随化
动词,做,从事
形容词,高
形容词,长


1、其致一也
2、悟言一室之内
3、一死生为虚诞
形容词,统一,一致
数词
动词,把 …… 看作一样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足以畅叙幽情
3、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把
连词,用来
介词,因为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夫人之相与
3、不能不以之兴怀
结构助词,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它

4、及其所之既倦
5、仰观宇宙之大
6、向之所欣
动词,到,往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用在表时间的副词之
后,补足音节,无实意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已为陈迹
动词,作为,当作
动词,成为

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
2、不知老之将至
3、一死生为虚诞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
一,数词用作动词,把
……看作一样
4、齐彭殇为妄作
5、死生亦大矣
6、足以极视听之娱
齐,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大事
极:穷尽。 副词活用作动词
句式判断
1、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2、省略句
1)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2)悟言(于)一室之内。
成语、词语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流觞(曲水):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