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0.1 《兰亭集序》(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0.1 《兰亭集序》(课件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21:4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有关“序跋”
分类
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
书序:说明作者、编写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赠序:临别赠言
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勉励、推崇、
赞许等);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
于议论性散文。 《东阳马生序》
序:附在文章或书籍前面对正文进行介绍,评 价或陈述作者写作经过、宗旨的文章
其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祖籍琅琊(今临沂),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小时候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博采众长,终成大家。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知人论世
其世: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很多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认为生死存亡为一体;也有人主张及时行乐、纵情声色,不务实际;还有一种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重视精神超越,主张珍惜有生之年做实事的人。
王羲之《兰亭集序》
唐人冯承素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飘似浮云 矫若惊龙
朗读
癸丑 guǐ 修禊事也 xì 急湍 tuān 流觞 shāng 骋怀 chěng 悟言 wù 放浪形骸 hái 趣舍万殊 qū 嗟悼 jiē dào 虚诞 dàn 彭殇 shāng 会稽 kuài jī
一、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痛——悲
讨论,第一二段叙述的内容有哪些?
☆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
☆目的:修禊事 欢欣之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优美
☆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诗酒相聚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兰亭风景
修竹
茂林
第三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痛惜???
痛苦? ??
痛心? ??
悲痛???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生亦大矣
惜!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第四段
谈谈你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
把生死等同,把长短(生命的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主旨
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所共有的感情。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结尾部分“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
这段议论中饱含情感,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谈谈你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
把生死等同,把长短(生命的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对作者的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的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弱的东晋时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但作者有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可以看出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判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意义
小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继续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书法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精心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及其所之既倦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其致一也
(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夫人之相与
(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旁边
虽然
即使
用来……的
……的原因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及其所之既倦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其致一也
有的人,之于
往,到达
动词,至,及
面对,明白
原因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思想情趣
译一译
▲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文中情感句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之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众多的贤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山峻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竹。还有激荡回旋的水流,在亭的四周辉映环绕,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排列,坐在曲水岸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热闹,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幽雅情怀。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抬头仰望宇宙天空广阔无边,低首俯视万物品类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驰骋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与人的相处,转瞬间就度过一生。有时倾吐襟怀抱负,在家里和朋友促膝交谈;有时借其所爱,寄寓自己的情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的生活。虽然取舍爱好千差万别,性情也有宁静和躁动的差异,但当他们对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感到暂时得意,就快乐自满,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他们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了,心情随着当时的境况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了。过去感到欢欣的事,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何况寿命长短听任造化的安排,最后都要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次我看到前人兴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而嗟叹悲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后人看待现在,也象今人看待从前一样。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本诗文集有所感慨吧。
1、文中第1、2自然段叙事写景,第3、4段抒情议论
记叙了( )的事情;描绘了(
)的景象;表达了( )的情感,阐发了( )的议论。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H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I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