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试卷(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试卷(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02 21: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试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0·贵州铜仁期末)黄山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了许多奇峰,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许多怪石,如“石猴观海”等。读图完成1~2题。
1.“石猴观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石猴观海”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①冷却凝固 ②堆积作用 ③风化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1·浙江金华月考)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海底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米。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左图为“岛屿位置”,右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4.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是(  )
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2021·北京石景山区期末)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由于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被称为牛轭湖。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①③⑤ C.④②⑤③① D.①⑤③④②
6.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流水搬运 C.流水下蚀 D.流水侧蚀
7.有些牛轭湖是由于人工的“裁弯取直”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开始进行恢复河流弯道的工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湖水水质 B.缩短航运里程
C.提高河流流速 D.减轻洪涝灾害
(2021·安徽滁州联考)下图为“华山与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从成因上看,华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9.下列地形地貌与渭河平原成因类似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北平原 D.山前冲积平原
(2021·广东广州月考)明城墙是南京的瑰宝,对于南京人来说,瞄一眼就是事情,风一吹都是话题。下图为“明城墙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城墙局部植被(黑色部分)较好,影响的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1.人们担心植被会破坏城墙,是因为植被的(  )
A.光合作用 B.风化作用 C.呼吸作用 D.侵蚀作用
(2021·湖南岳阳一中质检)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图中除花岗岩外,其余岩石均为沉积岩,粗斜线为断层。完成12~13题。
12.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堆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13.图中岩层甲、岩层乙、花岗岩及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岩层乙、岩层甲、花岗岩、断层
B.岩层乙、断层、花岗岩、岩层甲
C.断层、岩层乙、花岗岩、岩层甲
D.岩层乙、岩层甲、断层、花岗岩
(2021·贵州铜仁期末)2019年12月16日,成贵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其中乐山至贵阳段桥隧比重达到78.6%,桥梁365座,共计151千米,占线路总长的29.69%;隧道183座,共计247千米,占线路总长度的49.50%。结合材料完成14~15题。
14.该铁路桥隧众多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 B.地形崎岖
C.风沙肆虐 D.暴雨多发
15.该铁路沿线夏季多暴雨,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洪涝 B.低温冻害
C.滑坡 D.火山喷发
(2021·重庆八中期末)手指湖,由多个并行的带状湖泊组成,形同手指。下图为“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近安大略湖南侧的手指湖分布图”。图中最长的湖泊卡尤加湖长度达61 km,每个湖泊的湖盆基本呈U形。读图,完成16~17题。
16.手指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沉积 D.冰川沉积
17.手指湖形成之初,对手指湖长度特征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是(  )
①降水量 ②气温 ③地形坡度 ④岩石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山东滨州市模拟)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河道挖深,称为“深挖滩”,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称为“低作堰”,最终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在河道拐弯处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外江河堤侵蚀 B.减轻内江河堤侵蚀
C.减少外江泥沙堆积 D.减少内江泥沙堆积
19.“深挖滩”“低作堰”的主要作用是(  )
①“深挖滩”可以增加枯水期内江水量 ②“深挖滩”可以增加洪水期内江水量 ③“低作堰”可以控制枯水期进入宝瓶口的水量 ④“低作堰”可以在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下图为“某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下列关于袭夺河与被夺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 ②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 ③弯曲河道的河流袭夺平直河道的河流 ④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地势较高的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上面图中最终可能发育成为湖泊或者沼泽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百师联盟开学联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新月形沙丘的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其中一斜坡两侧形成接近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下左图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右图为“新月形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  )
A.迎风坡 B.背风坡 C.西部 D.东部
23.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可能原因是沙漠边缘(  )
A.临近戈壁滩,植被状况差
B.地形复杂,利于泥沙沉积
C.高压控制,主导风向稳定
D.风力减弱,风积作用显著
(浙江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24~25题。
24.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5.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逾2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2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3分)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原理。(4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运用自然地理知识为其提供依据。(2分)
27.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成因。(4分)
(2)说出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类型及沉积物分布特点。(4分)
(3)简述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位置见下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 m,“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说明沁河流经太行山峡谷的成因。(4分)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6分)
29.(2020·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下图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图2示意辫状河流及沙洲景观。
(1)指出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3分)
(2)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方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河道较多,经多次分叉和汇聚,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来回摇摆,分分合合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状态。
(3)试描述图中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与解析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试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0·贵州铜仁期末)黄山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了许多奇峰,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许多怪石,如“石猴观海”等。读图完成1~2题。
1.“石猴观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石猴观海”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①冷却凝固 ②堆积作用 ③风化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右图中丙是岩浆,乙是岩浆岩,“石猴观海”是花岗岩体,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选B。第2题,岩浆喷发侵入地壳中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花岗岩裸露地表,经风化、侵蚀等作用后形成“石猴观海”,①③④正确,选D。
(2021·浙江金华月考)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海底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米。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左图为“岛屿位置”,右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4.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是(  )
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第4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岛屿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地带,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所以应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2021·北京石景山区期末)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由于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被称为牛轭湖。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①③⑤ C.④②⑤③① D.①⑤③④②
6.形成牛轭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流水搬运 C.流水下蚀 D.流水侧蚀
7.有些牛轭湖是由于人工的“裁弯取直”形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开始进行恢复河流弯道的工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湖水水质 B.缩短航运里程
C.提高河流流速 D.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 5.B  6.D 7.A
解析 第5题,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愈来愈弯,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对应上图,顺序应为②④①③⑤,故选B。第6题,牛轭湖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结果,属于流水侧蚀形成,D正确。第7题,恢复河流弯道主要是为了增强河流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湿地面积,使其发挥调节气候、调节径流、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功能。河道弯曲,湿地面积增大,可以改善水质,A正确。航运里程增加,B错误。河道弯曲,流速减缓,C错误。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不能减轻洪涝灾害,D错误。
(2021·安徽滁州联考)下图为“华山与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从成因上看,华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9.下列地形地貌与渭河平原成因类似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北平原 D.山前冲积平原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山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故选C。第9题,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为断层处岩体下降形成的地堑,两地的地貌成因类似;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北平原、山前冲积平原都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B。
(2021·广东广州月考)明城墙是南京的瑰宝,对于南京人来说,瞄一眼就是事情,风一吹都是话题。下图为“明城墙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城墙局部植被(黑色部分)较好,影响的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1.人们担心植被会破坏城墙,是因为植被的(  )
A.光合作用 B.风化作用 C.呼吸作用 D.侵蚀作用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片,图中城墙是砖石结构,局部植被较好,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水分条件较好的部分,植被较好,C对。同一面墙的光照、热量、土壤状况基本相同,A、B、D错。第11题,人们担心植被会破坏城墙,是因为植被的风化作用。植被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根系的楔子作用等都会使城墙的风化速度加快,B对。
(2021·湖南岳阳一中质检)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图中除花岗岩外,其余岩石均为沉积岩,粗斜线为断层。完成12~13题。
12.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堆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13.图中岩层甲、岩层乙、花岗岩及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岩层乙、岩层甲、花岗岩、断层
B.岩层乙、断层、花岗岩、岩层甲
C.断层、岩层乙、花岗岩、岩层甲
D.岩层乙、岩层甲、断层、花岗岩
答案 12.B 13.A
解析 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力作用主要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褶皱和断层属于地壳运动的形式,岩浆侵入属于岩浆活动。故该题中②④⑤属于内力作用,正确答案为B。第13题,据图可知,岩层甲在岩层乙的上层,说明岩层甲的形成晚于岩层乙。花岗岩切穿岩层乙和岩层甲,故花岗岩的形成晚于岩层乙与岩层甲。断层切穿花岗岩,说明断层的形成晚于花岗岩。故正确的顺序为岩层乙、岩层甲、花岗岩、断层。正确答案为A。
(2021·贵州铜仁期末)2019年12月16日,成贵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其中乐山至贵阳段桥隧比重达到78.6%,桥梁365座,共计151千米,占线路总长的29.69%;隧道183座,共计247千米,占线路总长度的49.50%。结合材料完成14~15题。
14.该铁路桥隧众多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 B.地形崎岖
C.风沙肆虐 D.暴雨多发
15.该铁路沿线夏季多暴雨,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洪涝 B.低温冻害
C.滑坡 D.火山喷发
答案 14.B 15.C
解析 第14题,成贵高速铁路连接成都和贵阳,经过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故该铁路设置了较多桥隧。该铁路线设计桥隧与气候湿热、风沙肆虐、暴雨多发关系不大。故选B。第15题,该铁路沿线地形崎岖,地表岩层破碎,夏季多暴雨,容易引发滑坡,C正确。该铁路经过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暗河,地表水不易储存,不易引发洪涝灾害。该地纬度较低,不易发生低温冻害,且低温冻害与暴雨无关。火山喷发的产生与暴雨无关。选C。
(2021·重庆八中期末)手指湖,由多个并行的带状湖泊组成,形同手指。下图为“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近安大略湖南侧的手指湖分布图”。图中最长的湖泊卡尤加湖长度达61 km,每个湖泊的湖盆基本呈U形。读图,完成16~17题。
16.手指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沉积 D.冰川沉积
17.手指湖形成之初,对手指湖长度特征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是(  )
①降水量 ②气温 ③地形坡度 ④岩石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6.B 17.C
解析 第16题,由材料可知,手指湖位于北美洲五大湖附近,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地质时期有冰川分布,且“每个湖泊的湖盆基本呈U形”,说明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冰川侵蚀,B对。第1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手指湖形成主要是受冰川侵蚀作用,而地形坡度及岩石岩性坚硬程度对冰川刨蚀出来的湖盆长短有影响;坡度大,岩性软,容易被冰川侵蚀,使得手指湖的长度较长,反之较短,③④对,故选C。
(2021·山东滨州市模拟)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河道挖深,称为“深挖滩”,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称为“低作堰”,最终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在河道拐弯处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外江河堤侵蚀 B.减轻内江河堤侵蚀
C.减少外江泥沙堆积 D.减少内江泥沙堆积
19.“深挖滩”“低作堰”的主要作用是(  )
①“深挖滩”可以增加枯水期内江水量 ②“深挖滩”可以增加洪水期内江水量 ③“低作堰”可以控制枯水期进入宝瓶口的水量 ④“低作堰”可以在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8.D 19.C
解析 第18题,读图可知,内江为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泥沙淤积较少,从而保证内江水流通畅,D正确、B错误。都江堰是为了保证成都平原的用水需求,所以主要目的是保证内江的水量和水质,而不是外江,故A、C错误。第19题,“深挖滩”是把内江河道挖深,内江地势低,枯水期可以增加内江水量,保证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用水。“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这样可以在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减轻洪水对成都平原的威胁。所以①④正确,答案为C。
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下图为“某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下列关于袭夺河与被夺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 ②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 ③弯曲河道的河流袭夺平直河道的河流 ④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地势较高的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上面图中最终可能发育成为湖泊或者沼泽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20.D 21.C
解析 第20题,河流切穿分水岭才能发生袭夺,所以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河流袭夺后,水往低处流,所以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会袭夺地势较高的河流,D正确。第21题,袭夺后,甲、乙、丁三处河流通畅,不会形成湖泊;丙河段成为断头河,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C正确。
(2021·百师联盟开学联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新月形沙丘的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其中一斜坡两侧形成接近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下左图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右图为“新月形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  )
A.迎风坡 B.背风坡 C.西部 D.东部
23.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可能原因是沙漠边缘(  )
A.临近戈壁滩,植被状况差
B.地形复杂,利于泥沙沉积
C.高压控制,主导风向稳定
D.风力减弱,风积作用显著
答案 22.B 23.D
解析 第22题,根据风的侵蚀与搬运作用特点可知,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则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坡,B正确。第23题,沙丘是风积地貌,沙漠边缘受下垫面等因素影响,风力减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减弱,风力沉积作用显著,因而分布大范围的新月形沙丘,D正确。
(浙江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24~25题。
24.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5.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24.C 25.B
解析 第2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①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不可能受到黄河干流流水的侵蚀作用;②地断裂下陷,属于洪积倾斜平原,是河流流出山口泥沙沉积而形成的,不可能有黄河干流沙砾的沉积;③地断裂下沉,属于冲积平原,黄河干流又流经此处,所以是由黄河干流泥沙冲积而成;④地断裂抬升,但是其属于沙丘覆盖的平原,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与黄河干流泥沙的堆积无关。第25题,根据材料中的叙述“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可以判断,地势较高的地方地下水位较深。河流的冲积平原、洪积倾斜平原处,泥沙在此沉积,老沉积土层较厚。①④两地土层太薄,③地地势较②地低,地下水位相对较浅,修建皇家陵墓的最佳地点是②地。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逾2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2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3分)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原理。(4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运用自然地理知识为其提供依据。(2分)
答案 (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圆石会受风化或侵蚀作用;海平面上升会淹没圆石。
解析 (1)早期形成的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2)圆石龟甲状花纹源于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3)摩拉基圆石暴露于水面之上易遭受风化或侵蚀作用;随着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圆石,因此该奇景终将彻底消失。
27.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成因。(4分)
(2)说出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类型及沉积物分布特点。(4分)
(3)简述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答案 (1)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挟带的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沉积物沉积而形成。(2)冲积扇(洪积扇)。特点:呈扇形分布,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3)贺兰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在山麓地带(地形起伏小),泥沙、碎石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形剖面图可知,宁夏平原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再经沉积物沉积而形成。第(2)题,从等高线的数值及变化可知,该地为冲积扇,从扇顶到冲积扇边缘,由于流速变化,颗粒物大小发生变化。第(3)题,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地貌,堆积地貌的堆积物来自贺兰山,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在地形平坦处堆积。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位置见下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 m,“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说明沁河流经太行山峡谷的成因。(4分)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6分)
答案 (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
(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
(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
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
解析 第(1)题,河流峡谷的成因主要是由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战乱年代形成的村落,既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利于耕种。第(3)题,沉积河床下切,说明上游来沙量减少或当地采沙过多。下切影响主要从有利(增强行洪能力)和不利(靠河工程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两个方面分析。
29.(2021·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下图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图2示意辫状河流及沙洲景观。
(1)指出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3分)
(2)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方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河道较多,经多次分叉和汇聚,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来回摇摆,分分合合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状态。
(3)试描述图中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1)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
(2)先进积后退积。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为退积。
(3)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沙洲凸显,沙洲将河流水道阻挡,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