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现代诗两首》 课文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下《现代诗两首》 课文精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06 14: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现代诗两首》课文精讲
《长  城 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  
  沾着zhān 不读ni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3. 形近字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
  ┗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 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
  1. yān     ài    dūn jù   fén  chì
  chán yì    zhān   huái    diān
  5.要从你身旁流过  我不眠的梦中  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  蒙古  穆伦 席连勃  七里香  纪弦   路逾  新诗  覃子毫  钟鼎文  现代
  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的恩怨
  【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明确】“应”“ 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示例:
  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长城谣》文章结构图
  结构图表如下: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心系故国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  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  
  (2)《长城谣》段落分析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 声声含泪
  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 字字泣血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3.理解诗的精巧的构思。
  两诗的抒情主线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但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席慕蓉的《长城谣》首节诗扣着一个“谣”字铺演长城沧桑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故国乡情悲欢沧桑之叹,感情极为复杂;二节由客观而转入主观,以“烈火”写强烈的故国之情,三节由历史引入月夜之思,黄河人梦的形象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爱国之情。全诗意象宏大,情感沉雄郁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积淀。抒情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含有全民族的情思。《一片槐树叶》首节有设悬性质,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探究其中原因,自然引入下文;第二节的“江南江北”既实行了作者过去的经历,又虚写出无论江南江北,总之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表现出对故土故国的鲜亮完整的记忆。第三节诗由“枫叶——泥土——回乡”为联想线抒情。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伤感——回忆——企盼”,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写作特点。
  (1)善选意象,咏物抒怀。《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2)语言清新,浅显易懂。这两首诗均使用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给读者理解诗歌以极大方便。《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又寄以深情。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