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一中高三年级2012学年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
A.山地 B.丘陵 C.低缓高原 D.平原
2.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50米 B.90米 C.155米 D.220米
3.如陡崖M在甲村正南方,则可知乙村旁的河流大致流向是( )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西向东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东向西
图为某气候站绘制的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12月、6月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其中a、b分别代表方向不同的山坡面。完成4-5题。
4.甲、乙两图中,a和b曲线温度的测量坡面分别位于武夷山脉山脊线的
A、西北面和东南面 B、东南面和西北面
C、东北面和西南面 D、西南面和东北面
5.甲图中,在1600米以下,a曲线上各点的气温远低于同海拔b曲线上各点的主要原因是
A、a处降水多 B、b处受暖流的影响
C、a处受冬季风的影响 D、b处受台风的影响
若左图所示地球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且极圈内均为黑夜。据此回答6—7题: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节气为北半球的夏至 B.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是5∶3
C.AB弧线是晨线 D.C点的地方时是15时
7.一架飞机按左图图示方向从C地飞向D地,其飞行方向为
A.向正东方向飞行 B.先向东北方向飞行,再向东南方向飞行
C.向正西方向飞行 D.先向西南方向飞行,再向西北方向飞行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8—10题。
8.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纵波.横波
D.无法判断
9.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10.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0°,180°
下图甲和乙表示同一时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该图回答11~13题。
11.甲图中O、P两地相比
A.O地太阳高度角小于P地
B.O地自转线速度大于P地
C.O地昼长小于P地
D.O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小于P地
12.若乙图中B纬线纬度为33°N,则A经线经度约可能是
A.105°E B.120°E C.140°E D.155°E
13.若乙图中A经线经度为135°E,则对C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秋季常有台风(飓风)生成 B.有寒暖流交汇,渔业发达
C.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下图是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下列有关甲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B.1月炎热少雨,7月温和湿润
C.7月温和多雨,1月凉爽少雨 D.终年温和,1月多雨7月少雨
15.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A.信风 B.西风 C.夏季风 D.台风
16.乙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 D.特色瓜果种植业
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及河流分布示意图,其中河流呈现“双向同源”分布状况。据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河流呈现“双沟同源”分布的原因可能是
A.火山活动和流水侵蚀的影响 B.地震和流水堆积的影响
C.泥石流和流水侵蚀的影响 D.滑坡和流水堆积的影响
18.我国下列地区中,易形成此类地貌的是
①三江并流地区 ②三江源保护区
③东北五大连池地区 ④东南丘陵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河流上游至下游下蚀速度与侧蚀速度的基本关系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9-20题。
19.一般情况下,在各河段上
?A.ab段出现 “U”型谷与三角
B.下蚀速度Vb>Vc可能由于c到b 水流速减慢造成的?? C.c到d侧蚀速度的变化可能是地壳下降运动导致? D. d到e侵蚀减弱是因为岩层岩性变硬
20.多数情况下,各河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是
?A.ab段以防洪为重点? ?B.de段生态保护为重点 ?C.bc段以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 ?D.d段附近以水源保护为重点?
21.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⑤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方便 ⑥农业劳动力充足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下图中的S国石油工业发达。近几年,该国的服装工厂多从中国等地进口成品服装,但使用本厂商标进行销售。据此回答22~23题。
22.M城市发展石化工业,其主导的区位条件是( )
A.劳力资源丰富 B.科技力量雄厚 C.接近原料地 D.接近消费市场
23.该国服装工厂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原料资源短缺 B.劳力成本上升 C.能源供应不足 D.市场需求减小
古扬州城因大运河的兴起而兴起,因大运河的衰落而衰落。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读图完成24~25题。
24.促使扬州再次崛起的交通背景条件是( )
A.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贯通 B.宁启铁路替代长江航运
C.铁路沟通扬州与长三角 D.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5.扬州城的兴衰,说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有( )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高三年级12月模块考试
地理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号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填写完整。
2.将Ⅰ卷选择题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50分)
26.图19中的虚线为一月0°C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描述乙图中一月0℃等温线北段和南段大致走向,并说明影响的主要因素。(8分)
(2)两图所示的50°N地区,甲与乙比较甲图该地区冬季气候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8分)
(3)请分析甲图中B河流航运价值大的自然原因。 (6分)
(4)请分析A湖泊的成因; (2分)
27.(15分)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流
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
出
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6
8.6
8.3
6.1
流
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
入
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5分)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4分)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分别有哪些? (6分)
28.(12分)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1800年
1850年
1890年
1920年
英国
2l
39
62
65
美国
4
12
35
5l
材料二 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
(1)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2)材料二信息显示出建国后我国城市化的表现特点是什么?(3分)
(3)60年间我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目增长比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增长比例最低的是______。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给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优越条件的同时,可能带来的城市问题有哪些?(6分)
29.(11分)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空客”公司在天津选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而中方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3分)
(2)海南岛是天津冬季的“菜篮子”,其形成的优势条件相对于寿光有哪些? (3分)
(3)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5分)
高三年级12月模块考试地理答案
1—5:CDB
1~5 BCAAC 6—10: CBBAD
11—15:CBDBB 16—20:DCDCC 21~25BDBDD
26、(24分)
(1)西北段(西部沿海)南北方向(与海岸线平行),受海洋(洋流)影响东段(东部地区)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受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在北半球随纬度增加而递减,或太阳辐射随纬度增加而递)
(2)甲图中50°N地区冬季(较乙相应地区)更加温和湿润,
原因是:甲区域地处西风带,西部沿海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南北,有利于暖湿的海洋气流深入内陆,使甲区域较乙区域受海洋影响大,所以冬季暖和湿润
(3)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分界线,和网密布,水量季节变化小;温带海洋性气候,无结冰期,流量较大,通航时间长;通航水位深,河流比降小,水流平稳(流速较慢),通航里程长
(4)冰川侵蚀
27.(15分)
(1)每点1分,满分5分。
特点: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化。(1分)
原因: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1分)
②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1分)
特点: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1分)
原因:①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1分)
②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分)
(2)空间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1分)
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3分)
(3)每点1分,满分6分。
对迁入地:①推动工业化发展;
②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优化产业结构。(3分)
对迁出地:①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
②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③取得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3分)
28.(12分)
(1)每点1分,共3分。
①英国城镇化起步早;
②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于美国;
③美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
(2)每点1分,共3分。
①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③城市规模扩大;
④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分)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分)
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社会秩序混乱、就业困难、绿地面积减少。(每空1分,共4分)
29.(12分)
(1)市场 资金 技术(每空1分,共3分)
(2)每点1分,共3分。
①纬度低,光照充足;
②热量丰富;
③降水丰富。
(3)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
③京津地区人才和科研机构密集;
④基础设施完善,协作条件好;
⑤市场广阔;
⑥政策优惠。(每点1分,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