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项复习(一)——论点的摘录、整合、概括
教学目标:
1、复习论点的相关知识点,分析与论点相关的考点;
2、讲练结合,掌握论点的摘录、整合和概括的方法,提高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论点的相关知识点及考点。
教学难点:讲练结合,掌握论点的摘录、整合和概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考原题回顾
议论文的要点主旨主要体现在: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二、知识点回顾:
1.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基本特点:
(1)论点的表述形式应该是清晰、完整的判断句。
(2)中心论点是能够统摄全文内容的观点。
2.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论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中心。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3. 中心论点与论题的区分:
(1)论题是作者所议论问题的范围,如“谈读书”;
(2)中心论点是对论述的问题(论题)提出的见解和观点,如“读书需要一心一意”。
小试牛刀:“论点判断”
1、敬业与乐业 ( )
2、沉默是金 ( )
3、难道不应该学会宽容吗? ( )
4、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 )
5、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4.中心论点与结论的区分:
(1)出现在文章结尾的有可能是中心论点,也有可能是结论;
(2)结论往往是对中心论点的重申或者联系现实所发出的倡议、呼吁;
(3)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同时出现了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原则上选择开头部分的句子。
*以《过有“容”的人生》为例讲析论点和结论的区分
5.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分:
(1)议论文中围绕中心论点可以有多个分论点,它们往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
分论点通常会涉及以下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内容——
A.是什么?what(论述定义/类别……)
B.为什么?why (论述原因/目的……)
C.怎么做?how (论述方法/途径……)
(2)中心论点统摄全文内容,分论点只能涵盖局部段落的内容。
三、试题类型:
1. 题型概述:以填空(含表格)、选择、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对论点的把握
2. 解题思路
(1)把握中心论点的几种基本方法:“三看”“两关注”
“三看”:A.看标题 B.看开头 C.看结尾
“两关注”:A.关注文中提示性的语言标志,如“可见”,“总而言之”等等;
B.关注一些关联词。
*准确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自己概括中心论点。
(2)把握分论点的基本方法:
A.分论点的内容与中心论点相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B.分论点的位置往往出现在本段的段首或段尾;
C.分论点也可能出现在上段的段尾和下段的段首;
D.要关注文中的特殊语句,如设问句、过渡句以及包含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的句子。
*以中考原题《过有“容”的人生》、《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为例讲析相关知识点
过有“容”的人生(2012年中考卷)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⑤~⑦段依次从(1) ;(2) ;(3) 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9分)
答案: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3分)
(1)敞开胸怀(2分);(2)审视自己(2分);(3)换位思考(2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2016年中考卷)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己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花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论点: (1) 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2) (3)
(4)
答案:(8分)(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2分)
(2)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2分)
(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2分)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2分)
(3)概括和验证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观点)的方法:
A.从常见位置摘录论点后,可以用文章中的论据来验证,看看找到的内容是否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我们可以关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析都是围绕论点进行的,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就很容易判断找到的句子是不是论点;
B.如果没有现成的语句,那么就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文章的论点。概括论点的方法:找论题,判断作者对此论题的倾向性态度;看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的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推断出作者的观点。特别是看作者对论据所作的分析,往往在分析的语句中就可以找到与论点相关的关键性词语。
温馨提示:
1、常见题型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要看清楚题干问的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
2、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完整的判断句,不能缺少主语;不是短语、不是疑问句或选择句,不能出现比喻、表示特殊含义的双引号等委婉的表达;
3、有些试题要求在文中独立填写一个分论点,除了根据该段论据和阐述概括主要内容外,如果文中已有的其他分论点明显句式相似,还要注意仿照其他分论点的句式来写。
四、巩固练习:
1. 下列选项中符合论点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
A. 过有“容”的人生
B. 为学
C.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D.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答案】D
【解题关键】
A项缺少主语,“容”的指向不够清晰,不符合“论点的表述形式应该是清晰、完整的判断句”的特点。应表述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B项是论题,指出了论述的范围,却并非论述的观点。应表述为“做人应该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C项是祈使句,“必修课”是形象化的表述,不符合“论点的表述形式应该是清晰、完整的判断句”的特点。应表述为“行走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须做的一件事”。
2.完成阅读训练:
“脊梁精神”赞
①全国劳模、“矿山愚公”、优秀共产党员李双良,近年来致力于“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共作了两百多场“传统教育报告”。在每次报告的结尾,他总是殷切地希望大家都来做“中国的脊梁”,引起青少年听众的热烈反响。
②什么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人 没有脊梁, 无法站立,只能是一堆肉泥;一个国家没有脊梁,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会是一盘散沙,任人欺侮宰割。因此,中国需要“脊梁”,做“脊梁”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
③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强健超人的体魄,但须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七尺汉子,丈二金刚,如果见困难就躲避,遇强敌就屈膝,虽然体壮如牛,也只能是一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轮椅上的张海迪,凭着坚强的意志同命运抗争,她的精神激励了多少人去奋发进取?她虽手无缚鸡之力,虽三十多年未能站立,可是又有谁说她不是“中国的脊梁”?
④成克杰、胡长清虽官高位尊,但在国人眼里无异毒瘤恶疮,臭不可闻。而雷锋、王杰不过一普通士兵,王进喜、时传祥乃一普通工人,可他们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模范事迹,将世代流传,他们自己也将作为“中国的脊梁”彪炳史册。所以,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高贵的地位,但须有高尚的品德。
⑤中国人历来佩服的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热血男儿,敬重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志之士。孔繁森去世后,遗产只有8元6角钱,可生前他那富有的胸怀里,却始终装着他收养的三个孤儿,装着他牵肠挂肚的敬老院里的老阿爸老阿妈,装着他魂牵梦萦的阿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贫而犹富,爱国爱民,孔繁森也是“中国的脊梁”。
⑥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胸怀博大,无私奉献,这就是所谓的“脊梁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次次面临危亡忧患,却又一次次重新崛起,就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中国的脊梁”。
⑦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王铁人、孔繁森、徐洪刚、张海迪式的“中国的脊梁”,仍然需要发扬伟大的“脊梁精神”,在欢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让我们再为“脊梁精神”唱一曲赞歌,并高声呼唤:中国需要“脊梁”,时代需要“脊梁”,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带头做“中国的脊梁”!
2.围绕“做‘中国的脊梁’”,选文主要论述了以下三层意思(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点不得调换顺序)(2+2+2分)
(1)(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强健超人的体魄,但须有坚强不屈的意志
(2)(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高贵的地位,但须有高尚的品德
(3)(做“中国的脊梁”,)不一定要有富裕的钱财,但须有博大的胸怀
【解题关键】此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概括,首先要理清论述部分的结构,其次,在3、4段的段首、段尾很容易摘录前两点答案。
关键是第三点,需要学生的整合能力,“不一定要有……但须有……”的句式来自于对前两点的仿写,“富裕的钱财”来自于对段5内容的简单概括,“博大的胸怀(写无私奉献亦可)”来自于作为小结上文的第6段“胸怀博大,无私奉献”。这点综合考查了概括、上下文联系阅读和仿写。定位于 主要因为这个答案。
五、作业:
1、复习相关知识点
2、完成:(1)《文学是不会消亡的》相关试题 (2)《也谈教养》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