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群神宴》描绘了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据此判断该画最早创作于( )
《群神宴》
A.罗马帝国时期 B.智者运动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2.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某漫画家做了如下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A.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B.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3.“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下列项中属于这类“代替”品的是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B.清朝恒隆钱庄发行的庄票
C.唐朝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 D.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买马契
4.16世纪以前,茶叶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17世纪中叶之前饮茶习惯只在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的上层社会流行,到18世纪饮茶习俗已遍及英伦三岛。这说明
A.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市场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5.下图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该图反映了古罗马
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B.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C.小农经济面临破产 D.奴隶制庄园的情景
6.1890年7月2日,美国联邦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该法集经济制裁与刑事处罚于一体,禁止为了限制贸易而为的契约、联合、通谋、以及垄断或者试图垄断,违者将被处以罚款或者监禁。该法案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表明政府限制自由竞争
C.体现出美国垄断程度最高 D.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下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③计算机网络演化为互联网并实现商业化
④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8.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出现了多边贸易体制停滞、区域合作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各种多双边区域平台上,讨论的议题也超越了传统的贸易和投资范畴,触及日益多样化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劳工、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等各个经贸及“泛经贸”领域,这些都是目前国际经济规则谈判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这表明当前区域合作进程加快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B.有助于全球经济规则的重构
C.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不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9.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前16世纪)的商业经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选项符合古巴比伦时期商业特色的是
A.开始使用纸币 B.垄断中国丝绸贸易
C.普遍订立商业契约 D.出现汇票雏形
10.下图是1936年美国人苏伯特 约翰逊创作的一幅漫画,题目为《老树产量更高》。作者创作此画意在
A.表达对政府政策的质疑 B.要求改变美国政治制度
C.揭示美国严重的环境问题 D.提醒美国人关注农业生产
11.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魏晋时期)这种定期市集在长江流域的江北,则称为草市……草市多在城郊、水陆要道,可能起初为买卖秣草与燃料之场所,故名之,后乃扩大为定期集市。”材料表明草市
A.是专门买卖秣草与燃料的场所 B.都兴起于水陆交通要道
C.其出现说明交易场所不受限制 D.拓展了商业活动的空间
12.1929—1931 年部分国家商品进口总额和税率变化情况
(各国商品进口总额指数:1929 年=100)
美国 英国 日本
商品进口 总额指数 平均进口 税率 (%) 商品进口 总额指数 平均进口 税率 (%) 商品进口 总额指数 平均进口 税率 (%)
1929 年 100 13.7 100 10.8 100 6.64
1931 年 47.49 17.9 86.2 15.2 55.73 9.04
对上表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缓和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B.破坏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各国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萎缩 D.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
13.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14.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 491—518)的金币。这件考古实物能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A.拜占庭帝国黄金储备丰富 B.中国的印刷术已传到西方
C.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北朝中国与东罗马有贸易
15.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风俗受中国影响 B.英国的茶叶有药用价值
C.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D.当时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16.下表是为1864—1867年中外贸易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1864—1867年中外贸易统计情况(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净进口值 净出口值 净进出口总值 出(+)入(-)超
1864年 46210 48655 94865 +2445
1865年 55715 54103 109818 -1612
1866年 67174 50596 117770 -16578
1867年 62459 52158 114617 -10301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了解体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洋务运动导致了外贸人超的加剧
17.16世纪后期,修道土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尔达内塔发现了北流的日本海流,此后两百年中,“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来到加利福尼亚海岸,再从那里驶往墨西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以英荷两个国家为主导 B.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D.连接了印度洋与太平洋
18. 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如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国家或地区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美国、中国、西欧
C.中国、美国、东欧和前苏联、西欧
D.西欧、中国、美国、日本
19.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
A.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B.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D.对外交流范围扩大
20.从1948年到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影响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下降 B.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后果 D.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如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平衡的世界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22.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一项经济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各图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唐朝、宋朝、明朝)。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治后,积极招徕中国商人到马尼拉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前往菲律宾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马尼拉由西班牙商船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再转销到墨西哥内地和其他拉美地区。西属美洲的贵族以穿中国丝绸的衣服为荣耀,瓷器甚至成为观赏的艺术珍品。隆庆五年(1571)至明末,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总计约为4000万两。拉丁美洲的番薯、花生、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沿着这条航线传入福建,乃至全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持续了两个半世纪,1815年,“麦哲伦”号离开阿卡普尔科返回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终落下帷幕。
——摘编自廖大珂《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
材料二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是一个复杂的贸易体系。其中三角贸易的地位十分突出。三角贸易是指由欧洲人在欧洲、非洲、美洲间进行的,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活动。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经由葡萄牙运到了海地。随着甘蔗种植园在西印度群岛迅速发展,奴隶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大西洋三角贸易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三角贸易外,还存在着多种直接贸易,如欧非间的直接贸易、欧美间的直接贸易、美非间的直接贸易等。1669~1701年间,英国从北美和西印度群岛进口的烟草价值年均24.9万镑,蔗糖价值年均63万镑。1722~1724年,英国出口到美洲和非洲的工业品总额达67.9万镑。法国与北美殖民地的贸易规模也不断膨胀。1716年时,法国有17.1%的贸易是与殖民地之间展开的。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相比,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围绕“16~18世纪的世界”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作简要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A
6.A
7.B
8.B
9.C
10.A
11.D
12.C
13.A
14.D
15.D
16.B
17.B
18.A
19.C
20.B
21.(1)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22.图1:信息:水稻主要产区在江南一带的苏湖地区,棉花种植区域较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占城稻由越南地区传入中国。图中还显示了汝窑、哥窑等五大名窑。这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达,经济中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快速发展,中外间经济交流密切等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宋代。
图2:信息:粮食主要产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江浙一带,南方茶叶种植比较突出。这与唐朝经济中心还在北方地区,但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茶叶在南方广泛种植,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等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唐朝。
图3:信息:玉米、甘薯、烟草等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中国推广种植,水稻产区在湖广地区且种植区域较大,江南地区除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体现农业的多种经营,北方屯田区域较多,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这与明朝从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湖广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等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明朝。
23.(1)特点:航程远,横跨太平洋;时间长,从16世纪末延续到19世纪初;由西班牙推动,具有早期殖民色彩;中国输出商品,美洲提供货币。
影响:对中国:大量白银流入,推动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高产作物传入,促进粮食增产和人口增长。对美洲:刺激银矿开采,殖民侵略加重。
对世界:推动中国与美洲的文明交流;密切了洲际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发展。
(2)不同:形式更为多样,是一个复杂的贸易体系;黑奴贸易突出,暴力色彩更强烈;主要以英、法、荷为主导。
(3)示例
主题:早期全球化的世界。
说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葡萄牙通过建立据点,垄断欧亚商路;西班牙推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连接了亚洲和美洲;大西洋贸易则将欧洲、美洲、非洲连接在-起。全球化进程日益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