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5 08: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据此可知《民法典》的出台
A.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 B.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下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
1986年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
1996年 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盗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2年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适应了现代化建设需要 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3.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4.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5.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6.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B.计划经济体制助推法制建设
C.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 D.民法典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
7.罗马法认为,债是“法锁”,仅涉及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关系。在《十二铜表法》中,债权不能买卖。罗马帝国后期,债权因当事人的合意而发生转让的效力,“可以附加条件或附限期地买卖某项债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罗马法律的完善 B.债权意识的提高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帝国疆域的扩张
8.《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有人认为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其原因不包括
A.它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基础 B.其基本原则已融入西方各国的法律中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它对近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影响深远
9.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10.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到完备阶段
C.依法治国成为党的“治国方略” D.法治成为世界各国的治理诉求
11.明清江南市镇多有书院,并成为江南市镇的重要文化景观,不仅“严立规条督课之”,而且时常要“课诸生,亲为之授”,以示表率。如南翔镇有长生书院,由巡抚赵士麟建于康熙二十六年,乾隆间重修。明清江南市镇书院的出现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形成了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
C.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D.彰显国家对民众教化的强化
12.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下表是某全国道德模范的生平,此人是
时间 大事记
1927年 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1951年 参加工作,历任区、县领导,担任地委工作20年
1986年 退休后,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20年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
2010年5月 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特别贡献奖,10万捐献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捐献给大亮山林场
2010年10月 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A.钱学森 B.焦裕禄 C.杨善洲 D.黄大年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14.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
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15.《拿破仑法典》强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近100年后,随着生产高度社会化,近代西方民法出现“民法的社会化”潮流,如瑞士民法典规定:“权利人不得滥用权利,滥用权利的不受法律保护”。这反映了近代西方法律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融合启蒙思想主张
C.确认私有财产制度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16.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体现了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贼盗、杂律、断狱等。其内容中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之多。这反映了唐律
A.开始律令儒家化的进程 B.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C.注重规范封建礼仪制度 D.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18.据《汉书》记载:“(张)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体系的完善 B.司法成为专制统治工具
C.儒学地位的提升 D.“德主刑辅”理念的形成
19.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一主张旨在
A.保障个人的权利 B.强调法官的尊严
C.确保司法的独立 D.凸显契约的神圣
20.新中国的某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颁布于
A.1954年 B.1981年 C.1982年 D.2018年
二、材料分析题(21题12分 22题12分 23题16分 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与后代相比,汉律还存在着律令不分、礼律杂糅的问题,这说明汉律是原始粗糙的。而魏晋法制实现了一个重大进步,魏明帝制成魏律18篇,尽量把刑法的条文纳入其中;晋武帝时又制订了《泰始律)20篇,由此使“律”的内容集中于刑律,行政制度的内容另行置于“令”中,即置于《晋令》40卷中。汉代律、令不分的问题,至此大为改观。晋朝还制定了《晋故事)三十卷,是各个官署的日常行政规程;还制定了“晋礼”,是王朝各种礼制的汇编、帝国所依赖的各种典章,其部类划分大为合理化。唐朝的法律分律、令、格、式四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从汉代“律、令、科、比体制”到隋唐律令格式体制,魏晋、南朝的进步构成了中间环节之一。此外,晋代法学家张斐、杜预为律作注,使法律概念大为规范化。
——摘编自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明太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教济斯民”为口号,推翻了元代的统治,建立了明朗。明代建立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即在于宣称要恢复以唐宋为代表的正统文明,除了在正统王朝谱系的建构、传统礼制的重塑等方面加以着力之外,在法律制度上,明代也强调以唐宋为榜样,力图重建唐宋时期的律令体系。应该说不仅明代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日而增损之”,其令也是沿袭了唐宋一脉的令典和单行令的。《大明令》为令典,在篇目上采取六部分类,在内容上不仅有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规定,在刑令部分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如“十恶”“八议”“刑具”“留存养亲”等。除此之外,明太祖还领行了不少单行令,用于补充律典和令典规定制度的细节。
——摘编自李贵连《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法律同明代法律的相同之处,并分析魏晋时期法律体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太祖法律体系改革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作为一个人民,除了遵守法律,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自己少受城邦的惩罚?”他认为“守法就是正义”,正义也就是守法,两者本身是一回事,这既是拥有和坚持正义的表现,又是守法的表现。同样,苏格拉底也极其反对用民愤来左右审判的做法,他曾在处理“十大将未收阵亡兵士之尸”一案中,毅然强顶民愤,“虽恐吓万端,他全不顾”。苏格拉底探讨了如何公正地执行法律的问题,在对其最后的审判中,使得人们更能体味“法律是人世间最后的判决”。苏氏还认为神法与人法不同,“因为人类是不可能都聚集到一起的,而且也不是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所以,神法不是人制定的,神法的效力强于人法,“违犯神所制定的律法的人是无法逃避刑罚的”。
——摘编自李鼎楚《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西塞罗对物和人的因素视而不见,认为法律源于神,“法律是神的一贯意志”,但西塞罗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把神的法律世俗化。在西塞罗那里,法律起源于神却并不神秘,“人与神共同具有法”,人通过与神共有的理性,必然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相对应的法律。古希腊自然法学说的罗马化,也是西塞罗一生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西塞罗的法律起源理论中,神只是起点。西塞罗以永恒普遍的自然法为前提推导出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竭力强调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思想是有其时代根据的。他从自然法理论推导出共和政体的法制思想,认为应依照自然法组织共和政府,他指出在这种政体中,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以“服从法律为美德”。
——摘编自段祺华、刘小兵《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格拉底和西塞罗法律思想的启示。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二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的新举措。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D
6.C
7.C
8.C
9.B
10.C
11.D
12.C
13.A
14.A
15.D
16.B
17.B
18.C
19.A
20.C
21.(1)相同之处:都具有吏治、礼仪等规定;都有令典的形式。
影响:规范了法律概念;完善了秦汉以来的法律体系;为隋唐以来法律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元明易代维护王朝正统性的需要;唐宋以来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
22.(1)法律思想:苏格拉底——守法就是正义;反对民愤左右司法;坚持法律公正性;区分神法与人法。(答出两点即可)西塞罗——法律起源于神;法律具有理性;赞同自然法学说;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适应共和政体的法制思想。(答出两点即可)
(2)启示:坚持法律的正义性与公平性;法律要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公民的守法美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3.(1)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说明:《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制,理想化地把美国三权分立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二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总之,《临时约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缺限。
(2)表现: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措施:实施依法治国,确立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