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 测试(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 测试(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5 08: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
A.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B.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C.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
2.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了如表格。据此可知
时间 国家 法律
1860年 英 《食品与饮料掺假法》
1906年 美 《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2003年 日 《食品卫生法》
2018年 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A.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得到提高 B.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C.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D.世界各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3.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下列汉化画像砖
汉代酿酒画像砖(四川成都) 汉代烩鱼画像砖(山东嘉祥宋山)
A.反映汉代人们的饮食状况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百姓生活水平 D.体现了民众崇尚奢糜饮食
4.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
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律立
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 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
5.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愈发不平衡:江南、华南数省人口占全国一半以上,总面积更大的北方诸省总人口只有江南、华南各省的三分之一。但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却几乎没有从平原广布的北方调入粮食。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元朝调整运河走向,全国物流顺畅
B.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南方相对安定
C.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南方推广较早
D.国家政治重心南移,人口增长迅速
6.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7.从人类角色的转换看,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
A.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B.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人类开始从工具的使用者成为工具的生产者 D.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8.“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20%人口的粮食需求。据此可知,“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有
①政府重视粮食安全②农村土地所有权变革③农业科技投入增加④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南瓜)。”这种外来蔬菜品种
A.源于爱琴海地区 B.西汉时期传入我国
C.原产于中南美洲 D.属于小说家的笔误
10.《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说到:“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说明甘蔗生产
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是资本输出时期的表现
1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下列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是
A.农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B.农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C.农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裂与动荡 D.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变化
12.《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13.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新出现的商品是
①呢绒②丝绸③玉米④番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 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
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
15.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亚非等地。下列物种中,不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是
①南瓜 ②柠檬 ③辣椒 ④咖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近年来美国每年有将近40%的粮食转化为储备粮。政府储备量不到8%,生产者储备和企业储备约占国家总储备的50%和42%。其中企业储备包括食品加工企业储备和粮食仓储公司储备。这说明美国粮食储备
A.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 B.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
C.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 D.政府作用高于市场调节
17.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食物来源相对稳定
C.出现饲养的家畜 D.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18.约在9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等农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农村的遗址,时间为8500多年前。这说明
A.西亚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 B.伊拉克北部是小麦原产地
C.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产者 D.耶利哥拥有最早农业遗址
19.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
20.李百川小说《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钞本)四十九回:何公子递下十二两银子扬长而去,苗秃子帮闲骂道:“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据此,对“西番柿子”推断正确的是
A.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 B.当时不作为食用蔬菜
C.该物种来自西亚地区 D.乾隆年间被引入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21题12分 22题12分 23题16分 共40分)
21.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材料二 乾隆在看到陆耀写的《甘薯录》后,令示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把此书广为传播,令彼等“当即转饬各属,劝谕民人,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摘编自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清史(上)》
材料三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材料二 英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搀假法》,这是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他推动了伯明翰的开明议员,以伯明翰为中心,联合其他城市要求中央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法令。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搀假法》。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由此,英国初步确立起以地方政府事务部为主导,地方当局和公共分析师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23.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2)任意挑两个历史时期,分析一下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7.A
8.B
9.C
10.A
11.D
12.A
13.D
14.C
15.B
16.A
17.B
18.A
19.C
20.B
21.(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22.(1)特点:禁止未成熟或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统治者高度重视;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2)工业革命推动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有识之士推动食品改革运动浪潮兴起;英国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地方基层管理不断完善。
23.(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原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各国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刺激;奖励耕织的政策引导;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对食物生产者的激励等共同推动下,使耕地总数、亩产量等均有大幅提高。
(其他历史时期可从工具改良、良种推广、水利兴修、土地赋役政策、商品经济水平、经济重心转移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