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2课 拿来主义
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4.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学习目标
拿来主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1923 年);小说集《彷徨》(1926 年);小说集《故事新编》 (1936 年)。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 年)散文诗集《野草》(1927 年),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这段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 年 5 月 28 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这篇文章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杂 文
杂文,现代散文中的一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富有战斗性的特点。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杂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和鲁迅是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具有一种自由摹写世相、叙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启迪思想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
知识卡片
资料链接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课文探究
简析“给枪炮打破门”“碰了一串钉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是借代,“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形象地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暗讽国民党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2.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类比论证。作者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尼采作类比,借尼采自诩为太阳却发疯的结局,讽刺和批判了“送去主义”的愚蠢可笑。“磕头贺喜”“讨”“残羹冷炙”“奖赏”等词形象地揭示了“送去主义”的惨痛后果——亡国灭种、危及子孙。
3.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或企图。“抛给”指有目的地、恶意地输出。此处的“送来”
是“抛给”的体面说法,但与“抛给”实质相同,指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4. “ 送来”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我们”被“吓怕”,感到“恐怖”,突出“送来”的危害,揭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5.“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承上启下,由“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运用脑髓”是动脑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精华和糟粕;“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自主地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深入探究
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的“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地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挑选的标准在于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1.本文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应怎样理解?
先破后立,对比鲜明。
一是先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把它们驳倒,也就自然引出了正确的观点“拿来主义”。这是先破后立,破得彻底,立得更稳。
二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并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先写它们可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 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第1 段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样安排内容有什么作用?
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喻指事物中坏的、无用的部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好的部分,舍弃其中坏的、无用的部分。
② 批判地继承。
对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取舍,学会扬弃。
③ 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在去掉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用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推动当前社会向前发展。
3. 结合全文,回答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观点一:先占后选更具优势。
众所周知,事情的发生与事物的出现是有时效性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如文中提到的文化“大宅子”,它不是明确的有主之物,文中的“穷青年”偶然得到这所“大宅子”,但不能代表他就是这所宅子名正言顺、货真价实的主人。而能不能成为宅子的主人正取决于他相应而及时的态度和做法。良机稍纵即逝,先占有就不失为明智之举,先让它明确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占据主动权。当然,后面客观理性的态度和明智得体的做法,才能确保他成为大宅子的真正有效的主人。
4.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明确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后又直白地说“他占有,挑选”,有人认为这种“先拿来后选择”未免简单粗暴,有失理性与智慧,不如“先选择后拿来”更慎重而有效。对此,你如何看待?
观点二:先选后占客观高效。
“客观来说,我们更多时候是不具备大包大揽、一切尽在掌握的条件与能力的,想不管不顾地先占有再说的做派一般是行不通的,所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最好能与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真实能力联系起来,理性判断,仔细思考,谨慎选择,这才是明智之举。这样做,一方面表明我们是认真对待自己与世界的,时刻清醒自知,懂得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拥有的;另一方面则是避免了因盲目自大或好高骛远而造成的不切实际或贪天之功,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
① 犀利深刻。
犀利指能够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现象或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点出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罪行,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82 个字,但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做选择、做判断,都切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话都是语言精确、犀利的典范。
5.鲁迅后期创作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动文人罪恶行径的杂文,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犀利、幽默。结合本文,举例加以分析。
② 幽默风趣。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类文章中能显示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9段中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
①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作者选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余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令人信服。
6.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② 比喻贴切,形象易懂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和创新来说明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方法:这些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①磕( )头 ②脑髓( ) ③ 譬( ) 如
④玄( )虚 ⑤阿刺( )伯 ⑥ 倘( )使
( )置之度外
( )度德量力
⑦度
( )冠冕
( )沐猴而冠
⑨冠
kē
suǐ
pì
xuán
là
tǎnɡ
ɡuàn
ɡuān
dù
duó
( )给面子
( )目不暇接
⑧给
( )孱头
( )孱弱
⑩孱
gěi
jǐ
càn
chán
1.重要字音。
(xǔ)自( )
(xǔ)( )( )如生
①
(bié)( )脚
(biē)( )闷
(bì)徇私舞( )
(bì)( )帚自珍
②
诩
栩
蹩
憋
弊
(mó)( )登
(mó)临( )
(mó)( )砺
(mò)( )然
(mù)( )捐
④
摩
摹
磨
(cuì)国( )
(cù)( )不及防
( cuì )荟( )
( cuì )鞠躬尽( )
③
粹
猝
萃
敝
瘁
蓦
募
(kē)( )头
(kē)( )睡
(kè)( )然长逝
(kè)( )瓜子
(kè)( )守不渝
⑤
磕
瞌
溘
嗑
恪
栩
2.重要字形
自诩:
孱头:
蹩进:
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冠冕:
玄虚:
勃然大怒:
自夸。
躲躲闪闪地走进去。
吃剩的饭菜,在文中喻指权贵的施舍。
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懦弱无能的人。
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尚,尊崇;注重。
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3.重要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五层意思:①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要“拿来”。② 怎样“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拿来”有何意义?建设民族新文艺。④ 怎样才能“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创新。这五层意思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的,位置不能颠倒。
4.重要句子
课堂训练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不赡养父母, 还要将父母赶出家门, 这种沐猴而冠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② 尽管许多大书店都在销售那位外国作家的作品集,但我还是几经周折才买到这两套我钟爱的书,然后欣喜地把它们放在书柜里敝帚自珍。
③ 他告诫跃跃欲试的年轻人,跟风、赶潮流,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④ 作为政客,他冠冕堂皇地为其盟友站台,但是实际上并不会付诸行动。
⑤ 面对信息泄露、徇私舞弊、数据造假等隐患,只有让行业监管水平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同步上升,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堤坝。
⑥ 信仰如磐,志坚如钢,多少志士刑场就义视死如归,多少志士身陷囹圄不改其志,多少志士赴汤蹈火鞠躬尽瘁。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答案: D
解析:① 句中是说某类人卑劣,应用“衣冠禽兽”。② 句中用来形容钟爱的作品集,属于谦敬错位。③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与前面“剩下的”语义重复。④ 使用正确。⑤ 使用正确。⑥ 使用正确。
2.从下面近义词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 大丈夫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听闻不平事能拍案而起,饥寒交迫时不食 (残羹冷炙/ 嗟来之食)。
② 鲁迅先生时常为民请命,对那些 (故弄玄虚/ 弄虚作假)、诓骗民众的御用文人进行无情的抨击。
③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在工作中 (故弄玄虚/ 弄虚作假)。
答案:① 嗟来之食 ② 故弄玄虚 ③ 弄虚作假
3.把下面的5 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 他的许多幽默含蓄、意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警语佳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②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而且还是非凡的语言大师。
③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和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
④ 毛泽东的语言魅力以其无与伦比的深刻影响力,堪称清新朴实、活泼凝练的现代汉语的开山人和杰出代表。
⑤ 他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
答案:② ③ ⑤ ① ④
解析:第② 句以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突出毛泽东语言大师
的身份,作为总领,下面的句子承接此种意义,来谈他的语言
风格的形成和特点,顺序应该是③ ⑤ ① ,最后以第④ 句作为
总结句,照应第② 句。
1.请把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不得遗漏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 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以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为时代背景产生和形成的,由毛泽东倡导并在20 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为比较突出内容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
解析:在做这个题目时,首先选择一个主干句,然后将其他句子变为这个主干句的附加成分。
2.下面是一段关于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场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 1)“莅临”改为“参与”;(2)“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3)“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4)“不是吝啬鬼”改为“会慷慨解囊”;(5)“务必”改为“积极”。
解析:“莅临”意思是来到,来临,一般用于贵宾,可改为“参与”。“要求”用在此处不恰当,可改为“倡议”或“号召”。“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是请人帮助时说的客气话,不用于形容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可改为“大力相助”。“不是吝啬鬼”过于口语化,语气戏谑,可改为“会慷慨解囊”。“务必”,语气强硬,可改为“积极”。
3.下图是某地肉牛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
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
过100 个字。
(示例①)农户养牛可以获得畜产品;粪便可以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能为农户提供燃气和照明,沼液、沼渣又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农作物为农户提供粮食,同时粮食、秸秆又可以作为牛的饲料。
(示例②)农户种植农作物获得粮食,粮食、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为农户提供畜产品的同时,其粪便又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能为农户提供燃气和照明,沼液、沼渣又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
解析:在进行转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主体是“农户”,“养牛”“农作物”“沼气”之间的关系要梳理清楚,最后将“养牛”“农作物”“沼气”之于农户的益处表述明白。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