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09: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文题
1.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2.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文从字顺”,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寫作都该遵循的准则。
本单元选文大都充满人生哲理与情思,如《紫藤萝瀑布》和《一颗小桃树》,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遵照“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来看,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应该落脚到“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作上来。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写作:一是“托物”之“物”的描写;二是“言志”之“志”的提炼。也就是说,要能将自己的情感或人生的哲理启示,寄托在某个具体的外物身上,并且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对具体外物进行描写,以准确清楚地传递自己的情思。从本单元的学习来看,这些“外物”可从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方面入手;描写的方法不外乎调用多种感官、选用恰当修辞、巧用对比象征等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物”的某一特点,使之与自己的情感相互关联起来,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思。
完成写作后,再反复修改,以求文从字顺。
范文展示
书房窗外的榕树
李一可
打开我家书房的窗户,首先就会被这映入眼帘的绿色所吸引。
这是一株榕树,听妈妈说,我出生前,它就长在这儿了,刚开始,它矮矮的,没有什么叶子。现在,它长得极高,极壮,差不多有五层楼高,枝条已经可以伸进我家书房里,有的时候,会有鸟停在上边,小小地休息一下。
站在树下抬头望,片片树叶挤挤挨挨,就像一帘绿色的幕布,把天空都遮住了,透过点点缝隙,阳光洒下几点斑驳浅淡的光影,一闪一闪,时隐时现,就像几块碎金。鸟儿扑着翅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蝉隐匿在叶间,鸟声蝉鸣交织,嘹亮与清脆,奏出一首夏日清凉的小曲。
这树长得可真好啊!现在正是它枝繁叶茂的时节,它不停向上伸展着枝条,似乎要托举起整个天空,向我们展示它全部的生命力。树叶层层叠叠,一簇簇压着,那绿色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仿佛会化成一滴滴水,纷纷洒落下来。每片叶子似乎都嫩得可以掐出水来,偶尔风来,叶片轻轻颤动,仿佛上面有一个新生命在不停跳动,不停欢笑。透过叶缝,可以看到粗糙的枝干上垂下了数不清的气根,就像百岁老人的胡须一般。
忽然想起几年前,榕树的枝条曾被砍断过,物管嫌它长得太盛,影响了采光,请人来把枝条砍了,整棵树看上去就像秃头了,露出褐色粗糙的树干与撕裂般的疤痕,憔悴了不少。人们都认为它长不回来了,可现在,它还是长出了新的枝条,长得比从前还好了。
树下,有老人坐在椅子上,听着收音机,哑着嗓子说着话;有小孩席地而坐,逗弄着小狗,有几个高中生站在树下,戴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看书,还有几只流浪猫“嗖”地一下从树上窜下来……这棵榕树终年屹立在那里,用它遮天的绿荫,为我们挡一方烈日,换一缕清凉。许多年来,站在我家楼下的是它,从书房往外看,第一眼看到的也是它。
我想,这棵榕树就像这首歌所写:“这是一株榕树,它扎根在这里,你只看到它枝繁叶茂,却不知它经历了多少。”
点 评
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窗前的榕树,从整体的样子到局部的枝叶,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的生机蓬勃,富有动感;再回忆过去榕树的遭遇,与现在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用榕树为人提供荫蔽,升华文章的主题。歌颂与赞美,不僅对树,更有对生命与奉献的颂扬。
月亮
游雨涵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那一轮明月,悬挂在中原大地的夜空上,体会了多少游子“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离乡愁绪,又领略了多少墨客“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慷慨豪情。
宋代的某个中秋夜,欢饮达旦的苏东坡仰头赏月。好一轮满月!似玉盘,剔透光亮;似锦缎,温润圆滑。本是中秋,如此好月,卻无家人陪伴,不禁悲从中来,提笔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宽慰自己和祝福天下人。凝望月,是他历经世事对人生的万般感慨。
乌台诗案前的他,年少睿朗,意气风发。每到中秋之夜,他总是会与家人齐聚庭院,喝酒作诗,谈古论今。时而啧啧为古之智慧称奇,时而侃侃谈论今之局势。诗书气与团圆乐,让年少时的团聚佳节充溢着幸福、美满和希望。
上天仿佛在和这个全才开玩笑,从政不久的他因党派纷争,被一贬再贬。黄州、儋州,都有过他的足迹。不知有多少个月夜,他独坐窗前。缺残似玉弓的月亮,惨白地悬挂在夜空中,天空像是黑布被烫坏了一个洞。他的心里那块被伤害的洞,此时也在隐隐作痛。他此时在念,念亲,念故,念政,念从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他,也难免会为自己人生的起伏悲哀,慨叹。他是个凡人,悲欢离合,都尝尽了滋味,从政坛新星到四处贬谪,他难过,但更是不凡。尽管残月像利刀,闪着刺骨的白光,戳着他心头的伤口,划得他疼,但他却能叫上张怀明,步于中庭。他看竹柏在月光下挺直的身姿,虽孤独,虽凄冷,却坚毅;他能与二三好友,月下泛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他能操起菜刀,在月光默默的陪伴下研发新菜品;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各处发现生活之美。他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和谐共处。
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苏轼。历经世事却依然保有自己的态度,温润随和却不失立场,好似月亮,它温柔却坚定,它圆润却坚毅,它安静却有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把人生与月写在一起,把自己和月写在一起,把处世之道与月的阴晴规律写在一起。这是多少次磨难,多少次坚持,多少次绝望,多少次乐观所总结出的人生哲理。
世事无常,泰然处之。苏轼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辈子,告诉我们关于月亮的人生真理。希望我们都能像月亮一样,冷静,睿智,坦然面对一切,从容面对生活的喜乐与无常。
点 评
作者聚焦一个词人写“月”。这需要对词人的词及人生经历有较多的了解和积累。文章不仅是对诗和经历的累加,更多了对苏轼的人生哲学的理解,月的“圆缺”和人的“无常”对应来写,达到月与人合一的行文思路。结尾点题升华,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词及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