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4 12: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生须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密封线内的班级、姓名、学号。
2.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5页。考试时间120分钟。
3.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将答案在答题纸上认真完成。
4.答题时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
5.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A卷 [基础·阅读] 满分60分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遨游(áo) 慰藉(jí) 倩影(qiàn) 蓊蓊郁郁(wěng)
B.舳舻(zhú) 愀然(qiǎo) 窈窕(yǎo) 流水脉脉(mò)
C.媛女(yuàn) 须臾(yú) 杜撰(zhuàn) 酾酒临江(chī)
D.斑驳(bó) 霎时(shà) 希冀(yì) 扣舷而歌(x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酣眠 幕然 善睐 俯首贴耳 B.浩瀚 丰致 皎洁 雍容自在
C.和谐 蓝本 朗润 月明星稀 D.暗哑 枯燥 缔造 了无踪影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_____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在这里,可以听到最_____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
③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强,然而这种鱼天生要吃海里一切的鱼,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敌手。
A.受用 荒唐 以至 B.受用 荒谬 以致
C.享受 荒谬 以至 D.享受 荒唐 以致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继2007年冬天我国南方雪灾以后,如今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又遭遇罕见的强烈地震,这真是多事之秋啊。
B.《走我自己的路》这其实就是李泽厚著作的特点:决无陈词滥调,充满新鲜气息。唯其如此,他才在表现出人格魅力的同理,也表现出思想的魅力。
C.据英国金斯顿大学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很干净的人家,平均每张床上的被褥螨虫和尘埃螨虫至少有1.5万只,让人手足无措。
D.“免费开放”的新政策,让全国各地许多博物馆从人气冷清的休眠状态变得门庭若市,甚至要提前预约才能获得参观机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外国同事看来,中国人的手机似乎永远保持“正在进行时”,即使在办公室开会,有的人也不出去接电话,而是坐在座位上小声讲。
B.莫斯科地铁不仅仅是藏满精美艺术品的博物馆,而且更像是交通工具,是集建筑装饰、绘画、雕刻等于一体的艺术殿堂。
C.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D.会说600多段传统相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小剧场演出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在一夜成名的同时,也经历着各种目光的考量。
6.下列文学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我们学过他的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
B.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C.《游栖霞紫云洞记》的作者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
D.布封,德国博物学家、作家,主要著作是《自然史》。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B.冯虚御风 冯:乘 御:驾
C.倚歌而和之 倚:靠、依
D.盈虚如彼 盈:满
8.下列“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 B.抱长月而长终
C.耳得之而为声 D.客喜而笑
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有吹洞箫者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何为其然也
10.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二、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1~14题,并完成第15小题(共20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将静态的月光比作“流水”,仅写出了月光的柔和与素淡,而且也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B.句中的“泻”字用得好,它把无形的月光写得可感可触,从而使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
C.如果不用“泻”而改用“照”字,不但与“流水”不搭配,画面也少了流水的声音,从而也少了幽静的意境。
D.本是静态的画面,通过“流水”的比喻和“泻”字的选用,从而产生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的意境效果。
12.“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恰是到了好处”是指(2分)
A.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 B.既能酣眠,又可小睡。
C.在这种环境气氛中酣眠。 D.在这种环境气氛中小睡。
13.为这个文段拟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荷塘上的月色 B.月色下的荷塘
C.月夜的荷塘 D.荷塘的月夜
14.作者用了很多动词来描写月光,请找出其中一个动词,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课文原句。(共10分)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___ _。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 。
(3)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_________ 。
(4)树色一例是阴阴的,________________;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5)这时候最热闹的,_________________;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击空明兮溯流光。
(8)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
(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__,郁乎苍苍。
(10)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共20分)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分)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5分)

B卷 [表达·写作] 满分40分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偶像”是风靡校园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影视明星”、“流行歌曲”等,令广大青少年“追星族”们如痴如醉;另一方面,古今中外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经济诸领域,较有定论、人生意蕴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人物,如马克思、邓小平、梁思成、沈从文、富兰克林、梵高、贝多芬、项羽、李白、谭嗣同等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创造才能、精神旨趣等让广大青少年魂牵梦萦;也有人认为心中无偶像,有的甚至认为偶像就是自己。关于偶像的话题你也一定有话要说,什么样的人可作为偶像?偶像的内涵和意义是怎样的?我们是否需要偶像?如果需要,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偶像??
??? 请你以“偶像”为话题作文,所写内容必须是围绕“偶像”的话题进行。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北京市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答   题   纸
A卷 [基础·阅读] 满分60分
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10题。(2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1~14题,并完成第15小题(共20分)
11.(2分)( ) 12.(2分)( ) 13.(2分)( )
14.(4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课文原句。(共10分)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___ _ 。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 。
(3)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_________ 。
(4)树色一例是阴阴的,______ __________;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5)这时候最热闹的,_______________ __;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击空明兮溯流光。
(8)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
(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 ___,郁乎苍苍。
(10)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 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共20分)
16.(4分)                                     
                                           
                                     
                                     
17.(6分)                                      
                                           
                                     
                                     
18.(5分)                                      
                                           
                                     
                                     
19.(5分)                                     
                                           
                                     
                                     
C卷 [表达·写作] 满分40分
四、作文



















石 钟 山 记 苏轼(北宋)
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