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题 第1讲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掌握记叙文中的重要语句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2、培养记叙文整体阅读的能力。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课本中经典篇目的回顾导入引出本节课主题,可先让学生回忆下课文,然后思考分享那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二、组织学生探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题型有何答题规律。 一、导入: 要了解句子的作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本中经典的篇目吧! 鲁迅小说中,“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是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二、探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题型有何答题规律? 教法指导:如跟其他年级同专题的话,前面的知识模块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可衔接互动探索环节中讨论的结果,让某一同学再次总结句子在文中作用的答题规律,也可采用“时间炸弹”游戏回顾知识点,重点突出分析词句含义的技法,并通过典型实例的讲解进行强化。 【知识梳理】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呼应开头。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领起下文;呼应前文。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如下: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给读者鲜明强烈的印象。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态度鲜明。 (5)设问:有问有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形象生动;第三步,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效果。 【典型例题】 例文一(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望柳庄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péng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chán。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日。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边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日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他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⑴。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棵—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 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是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浇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 (11)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2)。 (12)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13)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4)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15)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16)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帐péng 眼chán 2、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6分) ;将军带领大家护树; ;将军与树同在。 3、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4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3分) A、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选文表现了以将军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D、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将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划线的⑴⑵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分) 参考答案:1、篷 馋 2、将军带领大家种树; 将军带领大家葬树 3、将军希望种下的杨柳能够绿树成荫,更希望人们能在格尔木真正安家立业。 4、B 5、示例:(1)这个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站”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柳树挺立在戈壁滩上与风沙战斗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柳树艰难而不屈的生长历程。 (2)这个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不断腰”“不后退”等词语极富表现力,赋予了墓柳战士般的刚毅与坚强,生动地表现了死而复生的柳树与恶劣环境抗争并已深探扎根的胜利者的形象。 例文二(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母 亲 莫 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 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 5、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3、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5、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2012年杨浦区二模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1)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2)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diān fù ____________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3)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4)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掌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5)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6)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7)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竞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8)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9)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10)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11)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12)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13)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14)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15)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21、(1)在第(2)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diān fù ____________(2分) (2)第(3)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2、细读第(3)—(9)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10)段画线句是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1+3分) 2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2+2分) 25、对第(11)段的画线句理解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点点头”,“爬”、“帮着……挂”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这一行为的理解和支持。 B.“看我…眼”“什么也没说”,生动地写出父亲对“我”的宽容,具有教育艺术。 C.“意味深长”一词,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对于“我”的特殊举动担忧困惑的复杂心情。 D.“郑重其事”这个形容词,形象地体现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一事的高度关注。 26、本文中,我幸福成长并最终学有所成,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21、(1)颠覆(2分) (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夏日午后的无聊、慵懒,令人昏昏欲睡。(1+2分) 22、美术课上,老师的欣赏和鼓励使自卑的我开始有了自信。(2分) 23、环境或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1分) 表现了天气的炎热,烘托了“我”购买《睡莲》时的兴奋喜悦心情。(3分) 24、结构上:照应文章第(8)段。内容上:表现了我对《睡莲》的特殊情感,表达了我对美术老师深切的感激之情或自己成功后的激动自豪,深化文章的中心。(2+2分) 25、A (3分) 26、①老师的欣赏和鼓励,使我树立了自信;②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使我更有动力;③“我”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最终使我走向成功(3分)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呼应开头。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领起下文;呼应前文。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分析。 二、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给读者鲜明强烈的印象。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态度鲜明。 (5)设问:有问有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巩固练习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梧桐”的外形“我”对梧桐的印象
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3、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任选其一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6分)第一次:“梧桐”的外形:躯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1分)。“我”的印象:顽强、从容、高大(1分)(答到其中两点即给分) 第二次:“梧桐”的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颤起(1分)。“我”的印象:沉默、不求闻达、坦荡(1分) 第三次:“梧桐”的外形:虬树挺干(1分)。“我”的印象:一身傲骨(1分) 2、(6分)(1)“外祖父”的抉择: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1分),无奈地屈从天命(1分)。 “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1分),从容淡泊(1分)。 (2)对“外祖父”的情感:悲哀(可悲)(1分)。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佩服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1分) 3、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①“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的粗大和枝繁叶茂。②“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光秃苍老、虬树挺干的特点。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记叙的顺序与线索》 2、预习作业: “信任”试验 ⑴在大学时,我学的是心理学专业,教我们课的是学校最有名的吾以为教授。 ⑵一次上课时,吾教授来到教室,他对我们说:“今天我们不上课了,来做一个‘信任’试验。” 他让我们面朝他排成两排,然后前排的同学不借助任何物体,向后仰面倒去,由后面的同学接住。 ⑶听了吾教授的话,前后两排的同学互相望着,都心照不宣地“哈哈”笑起来。这样的游戏,我们同学之间,私下曾经玩过多次,每次都是在前排的同学向后倒去的瞬间,站在后面的那位同学便快速抽出身来,这样,前面的同学由于失去重心,“砰”的一声,仰面摔倒在地上。所以后来再有同学说玩这样的游戏,前面的同学便再也不肯真的向后倒去了。 ⑷吾教授见我们都准备好了,他说了一声“开始”。听了吾教授的指令后,站在前面的许多同学,开始一点一点向后倾斜,但每个人都暗自掌握着身体的平衡,并不让自己失去重心。后面的同学见了,知道前面的同学并不真倒,所以只是伸出手来,象征性地在前面同学的衣服上轻轻碰了一碰,算是扶住了前面的同学。 ⑸这时,一个我们没想到的情景出现了,平时上课坐在我前面个头有一米八零的一位男生,看上去很轻松的样子,向后直直地倒去。在他后面接他的是一位小巧的女生,她见男生向她倒去,先是一愣,接着便使尽全力,一把抱住了他。看得出,女生非常吃力,但还是稳稳地托住了男生。 ⑹试验结束后,吾教授走上讲台,他指着那位男生和女生说:“今天的‘信任’试验,他们两人做得是最成功的。同学们,什么是信任呢?信任便是像刚才这位男同学一样,心里对别人没有丝毫的戒备和猜jì之心,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别人;而这位女同学,则向我们展示出了最好的‘值得信任’的例证,就是不管自己有多困难,都会把别人交付的事情办好。他们两人之所以把这场试验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把相互信任演绎到最为完美。” ⑺“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他人的信任,希望别人信任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向他人付出信任呢?在我们要求别人信任自己的时候,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说到这里,教授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一个人值得别人信任是幸福的,而一个人信任他人则是高尚的。同学们,让我们先试着做高尚的人,再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⑻教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久久的掌声……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⑶段为什么要插叙“我们”曾经私下做游戏的情景?(已预习) 2、请用原文回答,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值得信任”? 3、吾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先做信任别人的人,再做值得别人信任的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联系生活实际,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交代了前排同学不信任后排同学的原因。(或“为下文作铺垫”) 2、信任是心里对别人没有丝毫的戒备和猜忌之心,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别人; 值得信任是不管自己有多困难,都会把别人交付的事情办好。 3、示例:我同意。因为生活中信任别人很难做到,彼此猜忌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吾教授让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去信任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