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5 08: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新航路开辟后的


史振安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教材第8页导入材料: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根据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交流物种较少;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前思考
可爱的“小土豆”,在你们当地方言里叫什么呢 你知道它的原产地在哪吗?它又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意大利:地豆 法国:地苹果 德国:地梨
美国:爱尔兰豆薯 俄罗斯:荷兰薯
广东:薯仔 福州:番仔薯
鲁南:地豆子 河北、山西:山药蛋
此外,还有木糊蛋、玉子、罩薯、山man(二声)jin(一声)、洋尼那、特鲁多、干同、灰灰蛋、洋三石、番薯弟弟等
一、美洲物品的外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必修知识回顾: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内容
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
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中心——转移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
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2、概况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阅读课本,总结美洲食物物种传入欧洲及中国的概况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1、15c末16c初传入:庭院观赏
2、16c中叶起,南欧广泛种植
3、17c,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1、明朝传入
2、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
3、乾隆、嘉庆:大规模推广
4、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项目 欧洲 中国
马铃薯
甘薯
1、16c:观赏植物
2、16c末: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传播比较缓慢
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阅读教材第九页“学思之窗”,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并试种成功。
(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商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乡。
项目 欧洲 中国
番茄
辣椒
1、15c末16c初传入:庭院观赏
2、18c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3、18c末:欧洲培育新品种传回美洲
1、明万历年间:观赏植物
2、清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15世纪传入西班牙
2、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传入,被称为“番椒”
西红柿是生活中的常见食材,它曾经以“金橘”的名字被收录在《本草纲目拾遗》里,功能为“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
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
(1)粮食:小麦、大麦、水稻;
小麦、水稻成为美洲前二大农作物
(2)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3)蔬菜:黄瓜、豌豆;
(4)经济作物:甘蔗、咖啡等;
2、禽兽:鸡、牛、驴、马、猪、羊等
改变美洲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
时空定位
15c末16c初
16c中叶
16c末
17c
18c中叶
18c末
玉、马、甘、番、辣、南由西、葡带入欧洲后传入亚非
玉米在南欧广泛种植,辣椒传入欧洲
马铃薯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传播缓慢
玉米成为南欧主要粮食
番茄由西班牙带入欧洲,开始食用,
19c中期
玉米种植遍布全中国
玉米、辣椒传入中国
玉米在中国大规模推广
欧洲番茄品种传回美洲
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欧亚作物以及鸡、牛、驴、马等禽畜传入美洲
小麦、水稻前二大农作物
探究1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概念。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
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主导;内容丰富;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材料三 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坤三临摹梵高作品《吃马铃薯的人》
材料一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二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表现:
促进了北美对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共同的挑战: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材料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被认作是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和视频,谈谈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
课堂小结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成为第一、第二大粮食作物
其他作物:水果、蔬菜、经济作物
禽兽
传播
欧洲
中国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饮食习惯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