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9)必修三 1.1 静电现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真空中,用绝缘细线将M、N两球悬挂于同一点,静止时如图所示。已知M球带正电,则N球( )
A.带负电 B.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C.不带电 D.带正电
2.最早测定元电荷电荷量的物理学家是( )
A.奥斯特 B.安培 C.库仑 D.密立根
3.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就是原子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4.东汉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顿牟掇芥,慈石引针”的描述,显示了中国古人对电磁的正确认知。“顿牟掇芥”意思是玳瑁的壳经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可以吸引芥一类的轻小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壳摩擦后创造了电荷 B.玳瑁壳摩擦后转移了电荷
C.玳瑁壳摩擦后一定带正电 D.轻小物体原本一定也带电
5.小华在学习元电荷(e=1.6×10-19C)知识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据中的( )
A.4.4×10-19C B.4.6×10-19C C.4.8×10-19C D.5.0×10-19C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 B.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
C.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 D.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
7.A、B两物体均不带电,相互摩擦后A带正电荷,电荷量大小为Q,则B的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荷,电荷量大于Q B.带正电荷,电荷量等于Q
C.带负电荷,电荷量大于Q D.带负电荷,电荷量等于Q
8.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
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
9.如图所示,用绝缘支柱固定的两不带电金属导体P和Q彼此接触,将一带正电的小球O移近导体P后,先把P、Q分开,再移走O,关于P、Q电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带正电,Q带负电 B.P带正电,Q带正电
C.P带负电,Q带正电 D.P带负电,Q带负电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11.放在两个绝缘座上完全相同的金属球M和N,所带电量分别为+2q和+4q,将两球接触后再分开,M、N的电量分别为( )
A.+2q,+4q B.+6q,+6q
C.+3q,+3q D.+4q,+2q
12.在感应起电中,带负电物体靠近带绝缘底座的导体时,如图所示M处将(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答案均有可能
13.关于元电荷,正确的说法是( )
A.元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电荷
B.1C电量叫元电荷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
14.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B上的金属箔片不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15.如图,将带正电荷Q的导体球C靠近不带电的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QB;若虚线2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和Q'B。则( )
A.QA>QB、Q'A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在带电+Q的带电体附近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Q,则A带______电,B带______电。
17.如图所示,观察静电感应现象的操作如下:带正电的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移走C,金属箔片___________(填“闭合”或“张开”),A带___________电,B带___________电,再让A、B接触,金属箔片___________。(填“闭合”或“张开”)
18.带有______的空气使人舒适,并对健康______。在瀑布、喷泉、溪流、海滨等附近的空气中,就有大量的______。
三、解答题
19.多少个电子的电荷量等于-3.2×10-5 C?干燥的天气一个人脱了鞋在地毯上走,身上聚集了-4.8×10-5 C的电荷.此人身上有多少个电子?他的质量增加了多少?(电子质量me=9.1×10-31 kg,电子电荷量e=1.6×10-19 C)
20.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现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再移开(三个小球由同种金属制成)。
(1)若A、B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
(2)若A、B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
(3)若三个小球接触足够多次,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
21.如果用验电器检验直接用手拿着经摩擦后的金属棒是否带电,那么金属棒带电吗?怎样才能使摩擦后的金属棒带电?
22.如图,在带电体C的右侧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试分析A、B的带电情况;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试分析A、B的带电情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M、N的相互作用力为斥力,所以它们应该带同种电荷,则N球带正电,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确证了元电荷的存在,精确地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密立根对带电油滴进行实验,发现所有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该最小电荷值就是电子电荷。
故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C.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故ABC错误;
D.元电荷是自然界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B.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即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总是保持不变,所以A错误;B正确;
C.玳瑁壳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要看它与什么材料摩擦,所以C错误;
D.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原本可以不带电的,所以D错误;
故选B。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的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A.4.4×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A错误;
B.4.6×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B错误;
C.4.8×10-19 C是1.60×10-19C的3倍,C正确;
D.5.0×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D错误。
故选C。
6.C
【解析】
【详解】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属于静电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属于静电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这是由于某些电器内部滤波电容器的电容较大,在通电瞬间其充电电流较大,因此在插头十分接近插孔内金属片时会产生短暂的电弧,这不属于静电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属于静电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
【详解】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B带负电荷,电荷量等于Q,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D
【解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甲物体带正电,则乙带负电,若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由于丙物体带电,且带负电,则乙也一定带负电,大小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一带正电的小球O移近导体P后,由于静电感应,P的左端带负电,Q的右端带正电;然后把P、Q分开,则P带负电,Q带正电,再移走O,P、Q上的电荷不发生变化,仍然是P带负电,Q带正电。
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属于摩擦起电,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属于摩擦起电,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属于摩擦起电,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因为被磁化了,不是摩擦起电,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解析】
【详解】
两球完全相同,则接触后电荷均分,则M、N的电量均为+3q。
故选C。
12.B
【解析】
【详解】
感应起电过程是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且近端感应出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出同种电荷,由图知M为远端,则M处带负电.故选B。
13.D
【解析】
【详解】
A.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不是电荷,A错误;
B.元电荷所带电荷量是 ,B错误;
C.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它不是质子,C错误;
D.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所带电量的整数倍,D正确。
故选D。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的一端会带异种电荷,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A错误;
B.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把A和B分开,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还是张开,B正确;
C.先把C移走,A、B电荷恢复原状,A、B两端都不带电,若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不会张开,C错误;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与B上的电荷重新中和,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也闭合,D错误;
故选B。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导体近端感应负电荷,远端感应正电荷,即QA和QA′为正电,QB和QB′为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即QA=QB QA′=QB′,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 负 正
【解析】
【分析】
【详解】
[1][2] 先把导体A和B分开,再移走带正电的导体棒,导体A和B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所以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
17. 张开 负 正 闭合
【解析】
【分析】
【详解】
带正电的C移近导体A时,根据静电感应,负电荷移动到A,正电荷移动到B,把A、B分开再移走C,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片张开,再让A、B接触,正负电荷中和金属箔片闭合。
[1]张开
[2] 负
[3] 正
[4] 闭合
18. 负电荷 有益 带负电荷的离子
【解析】
【分析】
【详解】
[1][2]研究表明带有正电荷的空气使人感到不适,带有负电荷的空气使人舒适,并对健康有益。
[3]在瀑布、喷泉、溪流、海滨等附近的空气中,就有大量的带负电荷的离子。
19.,,
【解析】
【详解】
电荷量含有的电子数为
的电荷含有的电子数为
增加的质量为
20.(1);(2);(3)
【解析】
【详解】
(1)若A、B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为q,第三个小球C先与A接触,电荷量平分,各带电荷量为
第三个小球C再与B接触,电荷量平分,则带电荷量为
因此A、B带电荷量之比为
(2)若A、B带异种电荷,设A电荷量为q,设B电荷量为-q,第三个小球C先与A接触,电荷量平分,各带电荷量为
第三个小球C再与B接触,电荷量平分,则带电荷量为
因此A、B带电荷量之比为
(3)若三个小球接触足够多次,三个小球电荷量几乎平分,则A、B带电荷量之比为
21.金属不带电;给金属棒安装上绝缘手柄
【解析】
【分析】
【详解】
金属是导体,直接用手拿经摩擦后的金属棒,由于人体也是导体,所以金属棒由于摩擦所带的电荷就会经金属导体、人体导走了,金属棒就不带电了,用验电器检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要用验电器检验经摩擦后的金属棒是否带电,应该给金属棒安装上绝缘手柄,用手拿绝缘的手柄,不接触金属部分,如果金属棒带上了电荷,就不会被导走,这样就可以检验经摩擦过的金属棒是否带电了。
22.见解析
【解析】
【详解】
先把导体A和B分开,再移走C,导体A和B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所以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
若先移走C,此时导体A和B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导体A和B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所以此时A不带电,B不带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