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小溪流的歌》课堂实录(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小溪流的歌》课堂实录(2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06 17:32: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小溪流的歌》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流利朗读全文,掌握“童话”的体裁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可加以延伸)。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兼表演,培养想象力、课堂应变能力、表演才能;准确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帮助理解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使文章主题获得新的生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帮助了解小溪流成长的特点,初步体验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接受美的熏陶,以小溪流的精神比照自身。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小溪流的歌》可以说是一篇散文化的童话,语言比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主题鲜明,也有想象表演的空间。教学过程应兼顾散文性和童话性两大特色,并以童话性为重。根据文体特征、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确定为:1.分角色朗读兼表演;2.通过讨论了解小溪流成长过程及主题。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音乐欣赏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力。
  教具制作
  1.自制音乐欣赏带:包括打乱次序的四支乐曲和按正常次序录制的四支乐曲,取材于《D小调第一号奏鸣曲》、《故桃钳进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般截取曲子开头一分钟左右的乐段,第一部分播放时间约5分钟,第二部分开头添加流水声,末尾添加涛声,播放时间约6分钟。
  2.表演头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角色头冠,共13枚,由学生手工兴趣小组帮助制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四首乐曲,这些曲子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曲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再顺便想想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先请大家轻轻松松地欣赏音乐吧!
  二、音乐欣赏
  1.教师放音乐带第一部分(曲子间歇可提示) 。
  2.学生谈听完音乐的感想。
  学生各抒已见,自由畅谈,教师鼓励学生随想象驰聘。学生思维活跃,都能切合实际。有学生谈到感觉像水流,教师自然地向课文内容靠拢。
  3.教师放音乐带第二部分,并配乐朗读,朗诵内容为从文中抽取的适合音乐需要的优美文字。
  (学生随音乐进入情境,表情愉快。)
  4.指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中得到的美好感受带入课文。
  三、自由朗读
  要求: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可读全文,也可选取喜爱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或已学过但仍未掌握的字、词,可以自由上台填入教师划定的板块——生字格中,要注意秩序。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字词积累
  学生自行分析生字格中的字词:哪些较难掌握?哪些容易出错?也可以自由选择预习过程中已掌握的词语造句,教师注意控制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兼表演 
  1.选取角色: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找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及表演技巧的学生表演。
  2.准备表演的学生协商表演细节。
  3.正式表演。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气氛热烈,表演效果较好。)
  六、课堂小结
  教师:刚才,在表演的过程中,你们有时大笑,有时鼓掌,为什么?
  学生甲:他们演得好。
    乙:他们有加上自己的话,还有表情、动作。
    丙:他们还说英语,和课文不一样。
    丁:这叫创意。
  教师:这些同学对课文进行了加工创造,没台词的加了台词,有台词的添上表情、动作,这些靠的是什么呢?
  学生:想象力。
  教师:对。童话就是想象的产品,想象力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只要忠实于原著,再大胆的思维也是可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音乐欣赏和分角色朗读让课文变“活”了,同学们也能初步感受到这些角色的性格特征,明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A计划——基础题:分角色朗读。
  B计划——提高题:制作连环画。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任选一题,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完成,连环画可进行改编。
  教学后记——关于教学过程几个环节的补充说明
  音乐欣赏: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之前,我从一篇教学论文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有学者指出,先知识后能力的课堂评价次序应改为。‘学习情绪——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把‘学习情绪’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启发了我,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习情绪及能力培养。第二课时则兼顾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小溪流的歌》题目中既然有“歌”,用真正的音乐辅佐这一曲文字之歌不是更好吗?音乐与文学是有共通性的,况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不仅仅只是“语言和文字”,它的外沿应该更大更宽。因此,音乐欣赏是本课的导入,又不仅仅是本课的导入,它是整节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支乐曲是从几十支曲子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淘汰挑选出来的,经过同组教师的试听及认可后,才制作成音乐带,四支乐曲的风格暗暗契合了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的特点,不过,在第一次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联想到其他事物,教师也应当鼓励,也许有的学生感悟能力略差一些,但我相信,通过引导我能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门。引入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论分析家,只是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并带给学生美的艺术享受。自由朗读,字词积累,这两个环节靠的是日常的水磨功夫。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方法,可以算是“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这一环节原先有两种设想:1.分角色朗读并配背景音乐《海之诗》,这样可以与第一环节衔接更紧密,使优美的情境贯串全文。2.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表演,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张扬个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文章的体裁,而且为了配合单元重点,我选择第二种方案。
  布置作业:配合学生的差异制定的递进式作业,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小组完成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小溪流的歌》课堂实录1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
这几天,不论是同学们上课,还是评委们评课都感到很紧张,作为参赛选手的我来说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来听一首歌放松一下好吗?
生:好!
师:(播放歌曲《泉水丁冬》,一分钟后中断)
再动听优美的歌曲都有结束的时候,可住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却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聆听他的《小溪流的歌》。
(多媒体展示课题、题记、作者。)
二、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师:早读课上,我们已经共同读了课文,你们发现小溪流的歌共有几个乐章?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共四个乐章,分别是: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
师:对,很好!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小溪流的变化。)
小溪流到底有哪些变化?
生:(学生思考,渐渐有人举手)
生1:小溪流力量变大了。
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朗读文中的语句。)“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有巨大的石块拦住了他的去路,他就轻轻跳跃两下,一股劲儿冲了下去”。这时,小溪流的力量很小。当他长成小河时,“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
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
师:还有吗?
生2:当他变成大江时,“他不费力就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后来他变成了海洋,“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师:两位同学说得对!小溪流在歌唱中力量发生了变化,除了力量有变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变化?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歌声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小溪流是“哼哼唱唱”;小河是“沙声地歌唱”;大江是“低声吟唱”;海洋是“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的声音越来越大。
师:很好!从力量表现和歌声特点上我们发现小溪流在歌唱中……
(话未说完,学生齐答:逐渐成长壮大)
师:小溪流在成长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
生:(齐答)不是。
师: 他遇到了那些阻力?
生:(举手回答)遇到许多劝阻者。
师:有哪些?
生: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
师:答得对!(展示多媒体图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清小溪流的成长阶段以及他与各劝阻者的关系。)
三、朗读对比 分析形象
师:我们已经看到小溪流在歌唱中逐渐长大,那又有谁能知道他在歌唱中最常说的话是什么?最爱做的事是什么?那些劝阻者和他一样吗?
(多媒体展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做主题探究。)
(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小溪流常说的话是“到前面去呀”。
师:对!文中出现了几次?你都读出来好吗?
生:(朗读了三次,可语气上没有多大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有学生举手说不好。)
生:他的语调上应有变化:小溪流的语调应清脆柔嫩,像个儿童;小河说话时应像个有朝气的少年很坚定;大江的声音要像个强壮的青年很深沉。
师:你真聪明!说得非常好!要揣摩人物的身份作个性化的朗读,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学生异口同声答“该”。)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话。
(学生齐读,读出了变化。)
师;读得很好!
(又有学生举手)
生:小溪流常说的话还有“不能停留”、“不行”。
师:很好!你看这些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也读出来。
生:(朗读了四处,语气上也读出了变化。)
师:读得真棒!告诉同学们,你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在读?
生:很坚定,突出一个“不”字。
师:说得太好了!小溪流常说的话是“到前面去”、“不能停留”。那他最爱做的事是什么呢?
生:到前面去。
师:这是他常说的话,最爱做的事应是一个动作,且在文中反复出现,你们再找一找。
生:“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在每一部分的最后一段。
师:对了!我们把这三段连起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有气势、有节奏。)
师:小溪流一刻也没放弃奔流,他的劝阻者又是什么态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举手回答。)
生1:枯树桩和枯黄的草天天“发牢骚”、“叹气”。
师:对!你愿意和我分角色朗读一下吗?
生1:可以。
(师生分角色读5—13段中的对话部分,教师读小溪流,学生读枯树桩和枯黄的草,双方配合默契。)
生2;乌鸦“觉得很奇怪”,“恐吓”小溪流。
师:说得好!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就不再分角色朗读了。
生3:泥沙“感到累了”,“疲乏得喘不过气来”,“愤愤地”,“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那沉船“早已不耐烦”。
师:说得很好!我们看小溪流和这些劝阻者一样吗?
(学生齐答“不一样”。)
(展示多媒体,出现两者对比的表格。)
劝阻者 小溪流
“发牢骚”、“叹气” “到前面去”、“不能停留”
“觉得很奇怪”、“恐吓”
“感到累了”、“疲乏”、“愤愤地”、“怨恨” “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
“早已不耐烦”

师:小溪流在歌唱中逐渐长大了,那些劝阻者的命运将会是怎样?我们来想象一下他的命运好吗?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
生1:枯树桩和枯黄的草已经枯萎了,他们最后肯定会腐烂消失。
生2:“乌鸦懒懒地跟小溪流飞行了一阵”,就“觉得奇怪”。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飞,要飞向哪里,很彷徨,最后肯定会迷路。
师:怪不得后来有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故事。
(学生都笑了。)
生3:泥沙感到累,不想再跑了,最后:“偷偷沉下去了”。
生4:这只沉船爬满了贝壳,已经朽烂得不能用了,他最后沉入海底,被淘汰。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点没错,他们当中有的在“发牢骚”中枯萎、腐烂;有的在“奇怪”中迷失方向;有的在“疲乏”中沉沦;还有的在“不耐烦”中被淘汰。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人会是这样的结局?
(学生纷纷举手。)
生1:他们太悲观、太消极。
生2:他们不能坚持,容易懈怠。
生3:他们很懒惰。
(全体都笑了。)
生4:他们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
生5:他们太自私。
师:你们说得都对!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自己就不会快乐,社会大潮也终将淘汰他们。而小溪流则不同了,他为什么能长大?
生1:他很执着,很快乐。
生2:他不怕困难。
师:他遇到了那些困难?
生2:那些劝阻者总劝他停下来,可他没有。
师:他为什么不听劝告?
生2:他们的话都不对,如果听了他们的话,就不能变成大海。
师:这说明了他很坚定,他抵制住了劝阻者的诱惑。
生2:是。(点头认可。)
生3:他永远向前,乐于奉献。
师:那他在向前中做了哪些贡献?
生3:“转动水磨”,“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
师:说得好!是啊,小溪流坚持前进,永不停步,虽受到一些干扰,但他始终坚定乐观、乐于奉献,最终成为浩瀚的大海,成为一个拥有巨大生命力的人。
四、联系现实 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自己是像小溪流呢?还是像那些劝阻者?
(学生都说像小溪流。)
师:(微笑)是吗?哪一点像呢?
生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1:(沉思片刻)还没想好。
师:别紧张,坐下来想一想。
生2:有一次,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但我没放弃,我一直做到晚上11点才做出来。
生3:我学骑自行车,好几个月都没学会,还经常摔跤,摔得鼻青脸肿。许多人都劝我别再学了,我不听,现在终于学会了。
师:你们俩在学习与生活中都表现出了这种小溪流的精神,坚定执着,永远努力向前。同学们,我们该不该向他们学习?
生:该!
师:用我们的掌声来支持他们吧!
(掌声雷鸣。)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人不知不觉做了那些劝阻者?或者没有抵制住劝阻者的诱惑?
生:(都摇头。)
师:没有吗?我不信,晚上九点多了,你还偷偷打开电视,叫弟弟妹妹也来看一会儿。星期天,你非要同学陪你一起逛街,上网吧,而有的人禁不住诱惑就去了。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安静地上自习,你却大声喧哗,于是有人也就跟着你说起话来。有这些人吗?
(不少人惭愧地低下了头。)
师:同学们不必难过。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能这样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坚持学习,知识的小河就会干涸;如果一个国家不坚持发展,就会在竞争中落后,被淘汰。这样的教训不是比比皆是吗?一个同学只满足于在一次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后来他退步了;清政府陶醉于泱泱大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在近代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啊。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我们还那样去做吗?
生:(大声)不会!
(多媒体展示字幕: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就会被淘汰;勇于追求,坚定乐观,才能健康成长。)
师:我们齐读一遍,让这句话铭记在心。
生:(大声齐读。)
师:同学们,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如果我们朝一个目标坚定的走下去,抵制住诱惑,乐观积极,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大海一样拥有巨大生命力的人。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从大海中汲取小溪流成长的力量吧。
生:(齐读。)
五、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作业:
搜集一些能激励人进步成长的名言警句或讲一则关于成长的童话故事。
六、 结束语
师:好听的歌,总是让人百听不厌,你们还想听刚开始的那首歌吗?
生2:他们的话都不对,如果听了他们的话,就不能变成大海。
师:这说明了他很坚定,他抵制住了劝阻者的诱惑。
生2:是。(点头认可。)
生3:他永远向前,乐于奉献。
师:那他在向前中做了哪些贡献?
生3:“转动水磨”,“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
师:说得好!是啊,小溪流坚持前进,永不停步,虽受到一些干扰,但他始终坚定乐观、乐于奉献,最终成为浩瀚的大海,成为一个拥有巨大生命力的人。
四、联系现实 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自己是像小溪流呢?还是像那些劝阻者?
(学生都说像小溪流。)
师:(微笑)是吗?哪一点像呢?
生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1:(沉思片刻)还没想好。
师:别紧张,坐下来想一想。
生2:有一次,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但我没放弃,我一直做到晚上11点才做出来。
生3:我学骑自行车,好几个月都没学会,还经常摔跤,摔得鼻青脸肿。许多人都劝我别再学了,我不听,现在终于学会了。
师:你们俩在学习与生活中都表现出了这种小溪流的精神,坚定执着,永远努力向前。同学们,我们该不该向他们学习?
生:该!
师:用我们的掌声来支持他们吧!
(掌声雷鸣。)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人不知不觉做了那些劝阻者?或者没有抵制住劝阻者的诱惑?
生:(都摇头。)
师:没有吗?我不信,晚上九点多了,你还偷偷打开电视,叫弟弟妹妹也来看一会儿。星期天,你非要同学陪你一起逛街,上网吧,而有的人禁不住诱惑就去了。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安静地上自习,你却大声喧哗,于是有人也就跟着你说起话来。有这些人吗?
(不少人惭愧地低下了头。)
师:同学们不必难过。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能这样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坚持学习,知识的小河就会干涸;如果一个国家不坚持发展,就会在竞争中落后,被淘汰。这样的教训不是比比皆是吗?一个同学只满足于在一次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后来他退步了;清政府陶醉于泱泱大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在近代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啊。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我们还那样去做吗?
生:(大声)不会!
(多媒体展示字幕: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就会被淘汰;勇于追求,坚定乐观,才能健康成长。)
师:我们齐读一遍,让这句话铭记在心。
生:(大声齐读。)
师:同学们,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如果我们朝一个目标坚定的走下去,抵制住诱惑,乐观积极,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大海一样拥有巨大生命力的人。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从大海中汲取小溪流成长的力量吧。
生:(齐读。)
五、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作业:
搜集一些能激励人进步成长的名言警句或讲一则关于成长的童话故事。
六、 结束语
师:好听的歌,总是让人百听不厌,你们还想听刚开始的那首歌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